当我的社交媒体账号被领导发现,快乐老家被一窝端了
职场里的社死,每天都有新花样。但破坏力最强,影响最深远的职场社死,还要当属被人发现自己的社交账号。
对许多每天泡在工作里的职场人来说,社交媒体就像一个安全的洞穴,用来存放打工人们的日常琐事、兴趣爱好,以及无处安放的感想、情绪,而有些人,也把社交媒体当做了第二份事业,努力经营。
但如果这个小小世界,在同事领导们的面前暴露无遗,后果会有多可怕?深陷账号曝光PTSD的小伙伴们分享了他们的教训。
雪雪:当社恐人的微博被发掘...
作为社恐十级,我在公司的一大目标便是做透明人。
但人的表达欲可能是守恒的,线下越人畜无害,线上就越要张牙舞爪。
微博上的我,和公司里完全是两幅面孔,追星、发疯、吐槽、写小作文……微博变成了我的碎碎念笔记本,平时无处言说的心情和想法,都一股脑地在微博里高强度输出,工作日报有的时候会忘写,但微博每天都在更新。
只是某天拍了公司楼下的晚霞,发了一条带着写字楼定位的微博,我的账号就被同事们偶然刷到,顺藤摸瓜地翻出了我的所有“黑历史”。
而正是因为这些内容和我平时的形象差距过于巨大,用一位同事的原话讲,她宁可相信这些微博是她梦游的时候写的,也不相信是我写的。
他们说,本意并不是想八卦我,只是因为我平时在公司里的形象过于神秘,得到这个偶然发现的他们实在是太好奇了,正好借此机会真正地认识一下我。
我讪讪一笑,好意我心领了,账号该换还得换。 依依不舍地 清空了这个号的微博之后,我便打起12分警惕来发碎碎念。
从那以后,组里的气氛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大家开始主动和我搭话,开会的时候,大家也会开始主动cue我,我逐渐变成了“房间里的大象”。但大家越在意我,我就越想逃避。久而久之,我更加沉默寡言了,办公室的上空,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低气压。
周一:当抖音被老板发现,被征用就不远了...
大数据的力量,不服不行。
入职四年,来到平淡期的我决定开始发展一些副业——搞个抖音号。视频的内容也和工作有点关系,揭露一些行业内幕,曝光一些职场秘辛,乃至吐槽一下同事老板...
为了避免被身边人发现,机智的我在规划账号的阶段就防微杜渐,用不露脸和变声器,小心翼翼地隐藏我的身份。
运营了两三个月,发了十几个视频,因为我大胆犀利的发言,账号开始小有起色。但怕什么来什么,大数据的精准算法,还是把我的视频推送到了身边人的主页上,还是老板的主页。
于是在一次全公司的会议上,老板首先发话,要大家多多关注行业动向,扩展信息源,随后就在群里分享了我的账号。
我汗毛倒立,偌大的会议室里,我经过变声器处理过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回荡,而很显然,我出镜时穿的衣服,以及常用的口头禅,瞬间把我出卖了。
随着大家缓缓抬头,狐疑又惊诧的眼光纷纷向我投来。老板恍然大悟,半天才说出一句,我去。
会后,老板把我叫到了办公室,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老板并没有发火。
甚至她还提议,吩咐其他同事周末 也来公司帮我出镜,好集中力量把我的账号做起来,以便在不远的将来拿这个账号给公司做软广。老板还安慰我,等以后账号做起来,加薪的机会肯定少不了我。
我疯狂摆手,把我的私人资产变成公司资产来征用就算了,还把我的副业 变成同事的KPI,同事们的反卷情绪可不是我能承担得起的。 我只好壮士断腕 ,开始痛陈自己最近工作不饱和,出现了倦怠情绪,并主动请缨带下一个项目。
老板看出了我的为难,便也没有继续勉强我,只是说视频做得不错,要继续保持。
我心想,我哪敢继续保持,不删号跑路就不错了。至少以后的视频,我再也不能吐槽同事、老板以及公司的一分一毫,毕竟被这么多眼睛盯着,我只能戴着镣铐起舞了。
职场人该如何保住自己社交媒体账号的隐私性?
从技术角度来说,要避免这样的尴尬情形,其实很简单。
首先,尽量隐藏自己在网络上的踪迹。关闭可能暴露位置的功能 ,避免关联通讯录、微信等熟人圈子。
其次,将内容分散到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账号进行发布,以免他人“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物画像”。
最后,最简便的方法便是锁上一切的社交平台,少发,甚至不发,从根源避免这种尴尬。
但是这样费尽心机地隐藏自己,是不是太让人心累了?
但即便累,依然鲜有人选择把自己的网络人格向同事们和盘托出。毕竟,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投射在网络上的情绪,却往往最为真实。大家还是心照不宣地捂住自己的ID,在现实中换上了马甲。
其实,与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无关,社交账号被同事发现的尴尬,本质上还是隐私的边界被触碰所带来的不适。
有人乐于模糊这种边界,将工作场合发展出的同事关系毫无负担地带入生活。同时,更多的人依然选择了捍卫自己的私人空间,无论是物理的还是虚拟的,这片自留地都不能受到“工作”这一意识形态的侵犯。
所以,你会害怕自己的社交账号被同事发现吗?欢迎分享你的经验和看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聘”(ID:liepinwang),作者:mp,责编:十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