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的血泪教训:免费模式可能毁掉你的生意

哈佛商业评论·2025年07月14日 12:13
把握战略时机,揭示定价信息。

许多组织常常落入这样的定价陷阱:为了提高市场接受度、鼓励试用或表示友好,而选择提供免费的产品或服务。然而,消费者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免费”常常伴随着高昂的隐性成本。一旦消费者将“免费”视为参考价格,后续收费将变得困难,甚至根本行不通。更糟的是,消费者往往低估免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容易过度使用或滥用,从而形成难以逆转的预期,并威胁长期的商业可持续性。

好消息是,该研究也提出了一些策略,在不影响消费者感知价值(perceived value)的前提下,帮助企业充分发挥“免费”定价的优势。

收点费总比免费更好

消费者往往将价格与价值画上等号。当你为一项产品或服务定价,即使只是象征性地少量收费,也会促使人们更加细心地对待、负责任地使用产品,并认可其价值。

埃及的两个公园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2005年,开罗的爱资哈尔公园(Al-Azhar Park)开放之初,收取入园费用的做法曾引发争议。毕竟,当地居民为何要为进入城市公共绿地付费?但这象征性的低价门票,不仅激发了人们的公共责任感,还促使游客更可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妥善处理垃圾。与此同时,这笔收入也为公园的日常维护提供了稳定资金,使其不再完全依赖政府或捐赠者支持。二十年后的今天,这座公园已发展成为生机盎然的城市绿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几英里之外的福斯塔特公园(Al-Fustat Gardens)曾抱有同样宏大愿景,如今却因缺乏维护、疏于管理、环境恶化而逐渐荒废。这使得政府不得不再次投入1.2亿美元的资金,来挽救这片衰败的绿地。

另一个例子是超市免费提供的塑料购物袋或其他赠品。由于不花钱,消费者往往不会珍惜,也很少重复使用这些东西。然而,只要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费用,就可能显著改变这种行为。

即使暂不收费,也要锚定价值

对于“免费”定价管理,奈飞堪称最具代表性的反面教材之一。2011年,奈飞计划将DVD和流媒体服务拆分为两个独立的订阅项目,每项收费7.99美元。但是,用户长期以来已将流媒体视为9.99美元DVD套餐的免费附加服务。当奈飞将流媒体设置为单独付费项目时,用户纷纷表示反对。结果,奈飞因此流失了数十万订阅用户,股价在一天之内暴跌35%。

这一经验教训表明:即便暂时不收费,企业也应该清晰传达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以下几种常见做法有助于实现这一点:

1、划线定价(Strike-through pricing)

展示原来的价格,即便现在已降价,也有助于用户感知到优惠力度。例如,Adobe向学生推广Creative Cloud创意应用软件时,经常标注“原价每月59美元,现价仅需19.99美元”。即便当下不要求用户立即付费,也能展示其产品的价值。

2、捆绑销售(Bundling)

亚马逊Prime会员涵盖了视频流媒体、云存储、更快配送等多项服务,所有服务的费用均包含在同一个套餐中。即便用户未必会使用全部功能,但他们知道每项服务都有其单独的价值,从而更容易接受整体订阅服务的价格,这也有助于提升用户忠诚度。

3、“免费增值”(Freemium)提供清晰的升级路径

Spotify和领英都提供功能相对完善的免费版本,但会持续提醒用户还有哪些他们尚未获及的权益,比如无广告播放或更丰富的社交分析功能。这些温和的提示,有助于让用户了解完整权限的价值。

关键在于:即便暂时不收费,也要让用户清晰感知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如果用户认为某项服务一直是免费的,日后往往就会抗拒付费;但如果他们相信自己使用的是有价值的服务,即便当前是免费的,等到未来需要付费时,也会更愿意付费。

把握战略时机,揭示定价信息

无论是调整定价,还是公布产品的价值,时机的选择都至关重要。行为研究表明,当人们与实际交易保持一定心理距离时,他们更容易接受较高的价格。

如果能提前公布价格变动,人们会更多关注产品所带来的好处,而不是成本。在公布价格前,应传达三个要素:价格水平(具体金额)、价值依据(为何物有所值),以及时间安排(生效日期及持续时长)。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某家SaaS(软件即服务)公司,长期以来在系统部署过程中,向企业客户免费提供其基础数据分析面板。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分析面板不断升级,逐渐发展为具备机器学习功能的强大可视化工具。该公司并未立即开始收费,而是提前六个月通过以下方式做好准备:

向客户发送使用报告,展示该工具为其团队节省了多少时间;

强调关键指标,说明该工具在提升决策速度与准确性方面的效果;

告知客户:从下一个财年起,该工具将按每年9000美元收费,尽早续订将享受折扣。

这一较长的过渡期,为客户的采购团队留出了准备预算的时间,让忠实用户在其公司内部推广宣传,也让管理层有足够时间了解该工具的业务价值,而非只将其视为一个免费的附加功能。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情境:若在合同到期时悄然提高价格,或对原本捆绑销售的服务额外收费,用户往往会觉得这是种“惩罚”。但如果定价调整的时机得当,并配合清晰的价值说明,这些调整不仅更容易被接受,甚至可能被当作投资而非损失。

同样,季节性时间安排以及沟通渠道也会影响用户对价格变动的接受程度。选择在非高峰使用期、非重大节假日等业务淡季推出新的收费政策,并以透明的方式解释原因,有助于建立用户信任,尽可能减少负面反应。

利用稀缺性强化感知价值

如果你确实需要提供免费的产品或服务,一定要有所限制。限时优惠、“仅限购买才能享受优惠”,或限制相应权限——这些做法都表明产品具有真正的价值。“永久免费”虽然看似慷慨,但会削弱感知价值。

数字冥想应用Headspace或《纽约时报》等服务通常会提供30天免费试用,并明确标注出该服务“每月价值12美元,可免费体验一个月”。这不仅设定了参考价格,还使后续收费更容易被接受——用户不会觉得这是额外索取,而是物有所值的自然延续。即便在用户尚未付费的阶段,此类“框架”策略也能帮助他们将价值与产品关联起来。

无论你是经营公园,发布产品,还是提供公共服务,“免费”往往并非真正免费。实际上,“免费”定价会设置预期,塑造行为,并且一旦形成惯性,就难以逆转。明智的组织深知,定价不仅是财务决策,更是战略选择。提升感知价值的最佳时机,是在用户免费使用的习惯形成之前;而次优解,就是现在。

萨洛尼·菲拉斯塔-瓦斯塔尼(Saloni Firasta-Vastani)| 文

萨洛尼·菲拉斯塔-瓦斯塔尼是埃默里大学戈伊祖塔商学院(Goizueta Business School)的实务副教授。

周静怡 | 编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技术革命正在重塑企业文化的DNA序列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