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项目精选 | 完成天使轮融资的哈工兴航发力B端市场
层层的水波越往下,越是人类难以承受的压力,而这里成为了水下机器人的用武之地。
据市场研究机构QYR(恒州博智)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水下机器人市场的销售额为2.7亿美元(约18.13亿人民币),预计2028年将达到4.3亿美元(约28.88亿人民币),2022年至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9%。
由于我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如博雅工道、鳍源科技、潜行创新等公司在此布局。
哈工兴航产品SharkPro
据36氪安徽了解,合肥哈工兴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工兴航),是一家研发水下机器人的公司,已完成天使轮融资。在今年6月,哈工兴航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项目中,成功与“天鲲号”并肩作战,在这次打通远东极寒地区能源输送新通道任务中,哈工兴航水下机器人便负责勘探海底环境,为“天鲲号”提供相关定位信息。
哈工兴航的产品主要是遥控式水下机器人(ROV)及ROV相关配件,包括水下机械臂、水下声呐、各类水下传感器等。谈及产品优势,哈工兴航研发负责人董天奇告诉36氪安徽,哈工兴航的产品软硬件全方位的自主研发,由于产品初期就确定了一个拓展性较好的技术架构,使得产品在迭代速度、定制化开发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同时产品内核心元器件均已国产化,产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同时在供货周期上也有一定优势。
此外,哈工兴航针对B端客户需求多样、项目复杂度高、具有一定二次开发需求等特点,其产品自主性高、拓展性强,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多样的定制化需求,同时保证成本和货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谈及底层技术逻辑,董天奇表示,哈工兴航的核心技术逻辑是自主研发,包括自主研发控制软硬件、自主研发核心零配件、自主设计生产产品等。“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水下电子器件密封、水下电机密封、水下通信、水下供电、水下运动姿态控制及水下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等,可以满足我们目前各类产品的需求,同时我们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我们产品的水下作业能力。”
从技术角度看,水下作业场景十分复杂,水密问题是一个重要难点,目前业内有两种做法,一是加固设备外壳的密封性;二是内部设置密封舱。哈工兴航的选择更偏向前者,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应用场景主要在B端,这种技术路线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同时由于密封在外壳,可以更方便的完成对设备的改装调试或加装设备。
哈工兴航产品SharkPro配合天鲲号,在俄罗斯做海底地形探查
针对浮力问题,哈工兴航结合理论方法、仿真计算、实践经验去做优化。董天奇告诉36氪安徽,“我们在每次研发新机型初期就会对他的重力布局和走线进行一个初步的规划,同时会参考之前研发的设备,在整机的设计工作完成后,对它的重心、浮心、重量分布、流体性能进行仿真与核算,在机器样机制作完成后,对它进行静浮力试验、多速度下的水下航行试验、抗流试验等全方位的流体运动性能试验。目前哈工兴航已经积累了一套完整的设备研发、测试流程,可以提高哈工兴航的研发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哈工兴航团队拥有深厚的研发背景。总经理张哲毕业于南开大学商学院MEM专业,曾任ROSENBERG集团大中华北方区总经理,中科北京蓝鳍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技术专家刘利钊是国家工信部重大技术装备专家,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专家,国防科工技术专家,国家武器装备质量认证专家,具有多年的无人机、3D打印等智能制造领域研发及科研经验。
谈及哈工兴航为何会选择来到合肥,董天奇表示,合肥有很强的科创基础和人才优势,具备了丰富的产业资源和交流途径。此外,HRG合肥研究院对哈工兴航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赋能、包括资金与场地的支持,使得项目组可以很快开展研发工作。同时,HRG合肥研究院积极利用媒体力量宣传项目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对哈工兴航的企业形象等方面提供了帮助。(文/子沐 审核/深海)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anhuizhan@36kr.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