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世界500强CIO李洋:数字化转型的最大误区,就是把战术当作战略

88增长实验室·2022年09月02日 15:53
数字化转型的第一个共识,就是实现业务的转型。
对话世界
未披露北京市2015-06
语言在线教育学习平台
我要联系

2022年,疫情的不确定性持续席卷所有行业。再加上流量红利的消退,在如此严峻的商业环境下,数字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分水岭。

增长实验室主任、信通院专家、《营销数字化》领衔作者 吴超 对话 李洋 。李洋博士拥有过多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经验,曾在海尔、阿里、平安集团等多家世界500强集团任CIO、CDO、CSO,现在是某知名世界500强集团的CIO兼CDO,同时也是广东省CIO联盟会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CIO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元宇宙专家委员会委员。 

以下是采访实录,经88实验室整理。

 

如何定义

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目标?

吴超:

数字化转型对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投入,那么应该如何定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目标?

李洋:

对于数字化转型,现在业界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第一个共识就是实现业务的转型。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之一,其实是业务的转型。

那么业务转型的目标是什么?从微观来讲,就是要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和商业模式创新,同时找到新的利润增值点。所有的业务价值应该都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应到企业经营的三大报表。

从宏观上讲,就是能够促进内循环。现在数字经济占 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已经超过了30%,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比重在国民经济里面的比重仍在攀升。

大家比较关注的实现共同富裕,是否也能够在数字化转型里面出现,比如元宇宙、NFT能否使得财富的再平衡或者再分配,我们也拭目以待。

 

把战术当作战略,

是数字化转型最大的误区

吴超:

企业在制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上,会不会有什么样的误区?

李洋:

无论是打仗也好,还是商业也好,战略是第一位的。战略是指明方向的,战术是进行细节选择。

第一,如果把数字化转型的战术夸大,等同于战略目标,方向就错了。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说法,把什么东西都通过数字化重做一遍。这就会成为某些行业的座右铭,好像这是一个法宝,是这个时代赐予我们的银弹,能够击穿所有东西。

由此就产生了误区,可能把执行路径,等同于战略方向。我们可以在业务数字化的过程中,把传统营销用数字化营销做一遍,把传统研发设计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做一遍,把传统供应链用数字化供应链做一遍等等。

但这不是目标,一定要取得业务价值才是目标。

第二,大家很容易用一些现有的数字化名词,替代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从而用技术代替战略方向的误区。

在战略方面,大家容易用数字化本身,代替数字化转型,往往忽略了转型,而过分强调数字化。

比如很多人容易把建立某个集团的数字中台,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或者把一些时髦的热词等同于数字化本身,等同于数字化转型本身。这就是用技术,去代替战略方向的一个误区。

第三,是把做事情所花的资源和投入,等同于战略本身。

很多金融机构,尤其利润比较高的企业,在转型的初期动不动就以建设团队的规模效应,作为战略的起始。让很多人误以为,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就等同于,花比传统代价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做事情。甚至有的老板认为,不是大的投入就做不好转型,做不好变革。

大家容易忽略一些小微企业,也要做数字化转型。它的投入从一开始可能非常小,并不能带来很大的社会效应和规模效应。但这并不代表,数字化转型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好的战略。

其实,很多企业转型是从节约成本开始的。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做数字化,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很传统的企业也好,都是在做降本增效的工作。

吴超:

有一句老话这样说:你手里有锤子,不要看看哪里都是钉子。就是说,不要把方法变成了目标。

前段时间我们一直跟几个老板聊一个词,叫“战略定力”。做企业经营也好,做数字化也罢,核心还是要在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上,保持自己的战略定力。

数字化转型战术怎么设计?

吴超:

您在这个书里面总结出了一套数字化转型战术的设计体系,命名为“3-1-1战术设计框架”。311指的业务数字化,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数字化的文化和组织,以及数字化治理和数字化生态的能力,构成了整个数字化转型的战术。这个战术设计体系怎么理解?

李洋:

“3-1-1战术设计框架”的初衷,是我们在确定了各个行业各个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之后,要怎么去达到这个目标。战术更多指的是,执行的路径和怎么去设定切入点。

第一个3,就是业务数字化。这就包括现代企业的研产供销服务,还包括数字化的营销、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链、运营、风控等等,这几个层面就构成了整个业务数字化。

这几个层面,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基于不同的基础和诉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

第二个3,是建立数字化基础设施。比如,要提供一些技术平台,像数据中台、云原生,包括云计算、计算存储智能化、数字数据化、数据资产化的一些工具,统一定位定义为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第三个3,就是数字化的文化和组织。业务数字化和数字化的基础设施都离不开人,人先建,再有基础设施,才能够做好数字化。

如果做了一个项目没人用,或者IT建了很前沿的数据中台,但是就是用不上,因敏捷性的IT组织具备了,非IT组织没有,那也是空中楼阁。

金字塔的两边有两个一直贯穿于始终的因素。

一个就是数字化的治理,包括安全风控治理。治理是一个推动管理的体系。我们在数字化的过程当中,一对于这个平台的治理工作要贯穿始终,所以它作为一个纵向的柱子做支撑。

另外一个,就是数字化生态。在做好自己的同时,我们要想到整个行业、社会。比如制造业,在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上,有产业互联网的出现,产业互联网就是数字化生态的概念。

每个企业应该基于自己的基础,基于自己的发展阶段,基于自己的战略定位,同时还基于自己手上的资源去应用“3-1-1战术”。

比如金融行业,以前的客户量非常大,现在就要考虑怎么解决存量的问题。数字营销解决的就不是太多获客的问题了,而是怎么去留客和活客。

但对于地产而言,主要是看怎么通过生态的方式,解决去库存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地产公司,不仅做住宅地产,也做商业地产,还做康养,其实这就是做生态了。

数据中台要经历这5化,

才能达到好的状态

吴超:

这两年,数据中台的热潮已经没有像原来那么疯狂,这个赛道也趋于理性了。目前,做到跟业务强结合的产品还不多,或者说在市场上能够具备规模效应的企业也不多。

数据中台的产品化应该怎么做?或者是说未来是不是能够具备产品化的可能性?

李洋:

如果要做数据中台的产品,或者说解决方案可能要经历几个阶段,或者说经历“五化”后,才能够实现数据中台比较好的状态。

第一,就是业务数据化

如果要做数据中台,先要做业务数据化。这个业务数据化一方面包括信息化,另一方面还包括信息化的改造。

要实现数据中台的最终效果,一定要使得数据是有用的。但现在的情况就是数据质量不高,有的数据不完整,很难收集全,有的数据可能没有多少用,这种数据损耗是相当大的。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包括像一些数据质量,数据标准,甚至我们在数据的这种管理人员,在数据管理过程当中要做很多工作。

第二个就是数据资产化。要做数据中台,你一定要把战略资产的管理做好,全生命周期都要管好。

当然这个技术就是结合,比如说我们可能要用数仓。可能我们在数据库里面也做治理,包括像元数据、主数据、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标准等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质量管理,一定要变成数据资产。

第三个是资产要服务化。数据中台一个核心的能力,就是怎么去做API,怎么去做数据集市。甚至是怎么通过各个主题、维度,提供实时的分析,及时的查询,怎么再结合AI的能力,对外输出。这个资产服务化的工作,要在数据中台里面实现。

第四个就是服务业务化。数据中台不仅仅只跟自己企业内部的数据相关,可能还关系到企业供应链的数据。像很多500强的集团,现在数据都是跟各个生态合作伙伴相关的,当然这种相关一定是要遵循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法。

第五个就是业务数字化。因为数据的灵魂积淀来源于业务的。在这个数据平台里面,只建立数据中台可能不太足够。

企业不一定会建立业务中台,因为复用的可能不多。但是业务的公用组件是可以做的,业务的复用是可以做的。

数据中台一定是要反哺业务的,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形成一个闭环。

另外,这个业务可能不只是自身的业务,应该还有生态的一些业务,包括像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的仓储物流等等。

如果要做到中台产品化,它的实现可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很多集团在实现的过程中,也会需要很多合作伙伴,打磨这样的产品,甚至要形成一套适用于某些集团的解决方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88实验室”(ID:No_88lab),作者:88实验室,36氪经授权发布。

+1
1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对话世界
我要联系
语言在线教育学习平台

下一篇

一边努力自救,一边寻求转型,超过6万家华为零售网点,正在阵痛中等待重生。

2022-09-02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