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最低结算价,又涨了
临近端午节假期,北京终于迎来了区域性的复工,同时全国复工的趋势也愈发良好,但对于很多影城而言,接下来的日子并不好过,特别是看到部分影片结算票价再次提高。
院线化改革初期,院线和片方更多会在票房结算比例上纠缠不清,以至于每到贺岁档时,双方面都要坐下来针对百分之几的比例撕扯几天,最终能够达成一个彼此还算可以接受的结果。
现在大体上没人会纠结于此了,毕竟市场供给端处于饱和状态后,双方面会形成更多的默契,不过片方却独自享有定价权,因此近年的重点档期,院线和影城非常看重重点影片能否有更廉价的结算票价。
所有人都知道,对于需要依靠足够多观众来撑场面的电影院,越便宜划算的价格对于观众和影城更具有吸引力,但片方毫无疑问是希望票价单价能提高,毕竟片方也有相当高的资金需求。那么究竟多少的结算票价才是合适的。
结算价格上涨常态化,但供需关系并不明朗化
从2017年后,春节档的票价逐步开始大幅度上涨,这里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结算票价开始提升,票补逐步退潮,片方的成本提高,院线和影城也希望能够在这个特殊时期内依靠绝对的刚需来提拉票房成绩。
最终所呈现出的结果是春节档票房一年年水涨船高,观影人次逐步下滑,这也是使得片方有足够多的理由持续把票价涨上去,但反噬的效果来得如此之快,现在不仅仅是春节档,即便是一些热度没有那么高的档期,结算票价也涨到一个会让相当一部分影城略显难受的价格。
从520档期调整到端午节档期的《暗恋·橘生淮南》将最低结算票价订到了A类城市40元、B类城市35元,这个价格已经是今年春节档影片的结算价格,对比去年同期(暨2021年端午节)的《超越》高出了5元,而且《超越》还有C类城市的25元。
别看只是涨了5元,对于相当一部分影城已经明显感觉到压力,比较相对于像春节、国庆和暑期档一些国产大片,端午节一部爱情片用如此之高的结算票价,会让很多中低档次的影城捉襟见肘,毕竟这些影城在端午节档期,是很难和业态更好的影城竞争。
其实今年五一档的影片《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的结算票价(A类35、B类30)相对就比较会让影城接受,毕竟爱情影片总体受众是有限的,即便这些影片能够享受不错的档期独立性,但对比工业化程度更高的国产大片,它们在观众的需求方面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哪怕是现在市场恢复进一步良好的态势下。
不得不承认,现阶段一旦市场有起色并被认为会存在档期内的“相对刚需”,就出现一些乐观的情绪,结算价格的上涨趋于常态化,这或许不仅仅是片方的愿望,也是一些上游院线公司的目标,但对于数量更多的中下游影城,只是贵了五元的结算票价或许是不小的问题。
三四线恢复速度较好,应有更低廉的票价
今年疫情波动和影响较大毫无疑问是京沪两地,主要因为两地的人员流动较频繁,人口的密集程度也很高,即便如此北京也用较短的时间抑制了疫情,并有望在《侏罗纪世界3》之前恢复更多影城的营业。
▲ 四线城市营业趋势(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APP)
就目前来看,三四线地区营业的影城状况明显更好,尽管他们也面临无片可放的窘境,不过从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来看,三四地区是明显弱于一二线地区。但略遗憾的是,钱包里面并不充裕的小镇青年反而要承担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样的结算票价,或许他们实际的有效支出票价会低于一部分二线城市,但从收入占比和消费能力,拥有最多数量的三四线地区,基本不会在非黄金档期贡献出属于他们体量的票房能量。
其实在最开始设定票房分成和不同区域的结算价格差之时,就是了平衡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更多体现在“发行通知”层面,从一线到二线5元的落差,并不能真正意义上让不同地区的差别进一步细化。
当然票价的制定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不同地区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即便如此也出现了像在春节档期间,三四线地区会因为返乡潮的刺激,观众实际购买的票价反而超过了一二线城市,那么在此基础上所指定的结算价格差便没有太实际的意义。
只不过现在情况较特殊一些,疫情更多会对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有更大的影响,尤其经济发达地区影响的更严重,三四线地区反而会因为人员流动性较低而有更好电影市场恢复机会,只不过前提是要为他们制定更廉价的结算标准,过往那种只是区分A类B类城市明显不够,甚至ABC三类城市的划分也难以满足要求。
当然国产片所牵扯的问题和层面更多更复杂,几乎不太可能像一些进口片一样将结算票价降低到几年前二三十元的水平,全国一个结算标准虽然会让结算更方便,但从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来看也不现实,不过能够制定为三四线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廉价的结算票价还是有一定必要的。
近几年内地电影的发展,虽然不能完全避讳和抛开疫情的影响,但三四线地区的布局一直都是院线拓展的重中之重,毕竟一二线地无论是新建和改造都趋于饱和,三四线的未来和机会仍旧是美好的,只不过在一些细节上、特别是票价体系上,还没有形成更好的空间和足够丰富的票价体系。
但凡细心的观众和网友也都会发现不同地区的商品价格都会有很大的区别,其实在院线方面针对一二三四线地区消费能力的差异,在卖品方面也都会体现出一定的价格差,或许这也是未来票价差异化能够参考和借鉴的标准之一吧。
不同级别影城制定不同结算体系,进一步丰富多级市场
2004年底,相关部门制定并发布了《电影院星级的划分与评定》,从此起开始为内地影城评定星级标准,此举更多是参考了当时五星级酒店的模式,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到2009年12月,全国星级影院已达到64家,其中五星级影院51家,四星级影院2家,三星级影院10家,二星级影院1家。
但在2009年,内地的影城数量仅在1680余家,能够成为星级影城已经奢望,不过伴随内地影城快速的增长和大院线的扩张,星级影城的评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现在影城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区分影城优劣的更多是其所处商圈&商场的业态,以及影城自身的软硬件条件,这些因素往往是形成影城差异化的重要因素。
之所以将星级影城的问题单独列出来,主要的原因在于现阶段的确会存在一些优质影城它们本身业态更好,观众影迷群体粘性和消费能力更强,甚至这些观众群体对于价格的变化敏感程度较低,他们更喜欢在自己习惯的影城内观影,看电影的消费过程和社交延伸才是更重要的。
这部分影城用更好的资源置换到更好的观众,本身其门市票价和电商APP上的票价就很高的,结算票价的提高对于他们影响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他们用其他因素叠加而获得的溢价资本。
但对于其他影城,如果在软硬件环境上做不到足够的优秀,他们只能用低价来吸引一部分对价格较敏感的观众,这些影城和这部分观众往往会非常在意仅仅五元的价格波动,甚至有可能直接导致放弃排场和放弃观影。
现在摆到大家眼前的问题是,看起来在同一个区域用一样的票价结算标准挺方便,但实际的情况是,即便像一些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也会存在区域内不同影城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有商圈不同所带来的,也有观众群体不同所形成的。
只不过目前内地不大可能重新在用星级标准来区分影城的等级,但所有人应该都知道针对不同影城如果可以有一套更细致的结算标准,毫无疑问会将影城细化、也可以将观众群体进一步细化,也有可能提升更多观众的消费欲望。
其实大部分消费者会认可在星级酒店和酒吧有一个价格歧视的情况出现,也会默认在这些场所要被“宰一下”,毕竟大家在酒吧喝的可乐和家楼下小卖店的没有本质的区别,或许这种消费习惯也会过渡到对豪华影城的高票价逐步接受,对于相对条件差一点的影城低廉票价的更多消费。
只不过这个前提是,能够为这部分影城制定弹性更大的结算票价,也包括了尽可能缩短首轮高结算票价的周期,让更多有观影需求并持观望态度的观众尽快回到电影院观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电影情报处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