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品牌都在寒冬中诞生”∣创变Talk第2期

王呆瑞@36氪重庆·2022年05月25日 16:29
重庆新消费品的突围之路。

文/王蜀娟、张萍

 如果说在疫情影响下,所有的餐饮都深受重创(详见上期连锁餐饮沙龙),那么对于新消费品而言,疫情有时反而意味着机会。

5月20日,围绕“谁投资-谁生产-谁包装-谁销售”的生态链条,36氪重庆“创变Talk”沙龙邀请了来自资本、品牌商家、视觉创意机构以及供应链企业,就疫情之下重庆新消费品的突围之路进行了探讨。

临云资本创始人贺庆和新罐头工厂联合创始人何璐伊分别做了《资本眼中的新消费》和《疫情下新消费品生存状况和自救方式》主题分享。

以下嘉宾与会。

资本:

临云资本创始人贺庆;

品牌方:

中盐西南新品销售部副总经理康文亮;

金牌干溜联合创始人梅浩;

懒勺创始人王和钰;

富得牛油火锅底料创始人曹睿;

二俩花果酒联合创始人吴爽、刘玉飞夫妇;

视觉创意整合机构:

新罐头工厂联合创始人何璐伊、王欢欢;

供应链企业:

万和食品创始人郭亮。

传统企业如何破局新消费?

在重庆的公交站台,处处可以看到“鹿小井”的广告。鹿小井,是中盐西南公司在传统主业——食盐的基础上,研发的一款创新消费产品,产品形态为颠覆性的固态,在一片液态洗护用品市场独树一帜(36氪曾予关注)。作为央企孵化的新项目,鹿小井的资金实力和资源可能很雄厚,但面临的难题也很大。

鹿小井重庆站台广告

首先,鹿小井开创了一个新品类,新品类需要培育大量的消费者;其次,它在洗护行业是一个新品牌,需要全新推广;第三食盐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很多经验和渠道在运营鹿小井时无法很好匹配,需要持续探索。

中盐西南新品销售部副总经理康文亮

中盐西南新品销售部副总经理康文亮介绍,今年是鹿小井的破局之年,线下鹿小井主攻重庆样板市场,与重庆站台集团合作投入大量公交站台广告,并以每月近千家店的速度,拓展线下各种场景渠道,如商超、社区店、母婴店、水果店等。线上鹿小井大力投入抖音、小红书运营,推动新品类、新品牌在目标人群的深度种草变现。

临云资本创始人贺庆说,鹿小井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传统企业如何破局新消费的问题。“鹿小井不一定要去切母婴的特定人群,定位水果清洗可能效果更好,市场更大,人人会用到。有些水果天然洗不干净,但必须要洗,比如草莓、杨梅、桑葚这些东西,产品是需要跟场景结合的。”

临云资本创始人贺庆

新罐头工厂联合创始人何璐伊说,从销售角度讲,鹿小井最应该解决的是“信息传递的问题”。鹿小井需要思考清楚自己的渠道在哪里?自己的卖点,女性消费者能不能get到?

新罐头工厂联合创始人何璐伊

何璐伊认为,所有的新消费品都还是需要真正的“颜值军师”,设计本身要为销售服务,一定要让产品“在货架上被人发现”。

重庆小面的天花板在哪里?

金牌干溜联合创始人梅浩的苦恼在于:金牌干溜已经做到天猫盒装重庆小面第一了,年销售额才3000多万,怎样才能做到像螺蛳粉那样爆款?数据显示,2020年柳州螺蛳粉全行业营业额已经破百亿。

金牌干溜联合创始人梅浩

梅浩的梦想是,把正宗的重庆小面卖到全世界去。经过《舌尖上的中国》《嘿!小面》等纪录片的传播,重庆小面可谓世人皆知。“我们当时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契机,没想到随之而来的还有烂大街的‘重庆小面’,消费者在吃过一次觉得不好吃,就不会在线上买了。”好的一面是,目前重庆市政府正在建设重庆小面产业园,这意味着重庆小面将加快工业化进程,对重庆小面预包装行业的发展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推动。

金牌干溜

临云资本创始人贺庆说,金牌干溜要破局,首先不要把品类干成品牌,干溜是一种品类。“在中国我们经常把品类和品牌混淆,比如调料中的郫县豆瓣,茶叶中的福建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它们永远讲的是地名,而不是品牌。如果要让别人记住你的品牌,你就应该把它提炼出来。”

万和食品创始人郭亮说,“我觉得重庆小面这个品类可以做大,但金牌干溜确实一直在给这个品类做推广。目前销售处于‘温水煮青蛙’阶段,可能还是消费习惯没改变。重庆小面线下发展的主线条的逻辑已经好几十年了,突然要把它改过来不太容易。但是整个中国市场非常大,只要找准了销售渠道,怎么都能卖得出去。”

万和食品创始人郭亮

想把重庆特色产品卖到全世界去的,还有富得牛油火锅底料。创始人曹睿困惑的点在于:为什么重庆火锅这么大一张名片,火锅底料却没做出溢价?如果没有溢价,你就很难说它是一个品牌。

富得牛油火锅底料创始人曹睿

于是富得牛油从伴手礼切入,做年轻人的潮牌火锅底料。未来,会慢慢从“礼”过渡到“吃”这个层面上来,“但是今年旅游渠道有点难,我们就在转线上,希望覆盖到更多人。”

富得牛油火锅底料

线上流量和线下流量,谁贵?

金牌干溜还是重庆第一个进入李佳琦直播间的重庆小面。梅浩说,“现在聚焦小面这个单品,还存在一个问题,虽然线上的流量可以井喷,但它不够细水长流,不如线下流量稳定。2020年我们原本想做线下,结果因为疫情停滞了。”

万和食品创始人郭亮说,应该循序渐进。“元气森林是把开心农场卖了几十个亿才有钱来做这个事儿,像我们这些老百姓怎么做?!重庆小面的种类并不多,牛肉面、碗杂面、肥肠面、鸡杂面等,就把这个品类做好就差不多了。”

临云资本创始人贺庆进一步补充了线上流量的尴尬。“我有朋友做线下便利店,说要建一个线上的入口,我说你线上入口基本上是建立不起来的。如果在小区门口开一个线下的便利店,每天回家我必须要经过这里,我就要被你便利店营销一次,但是在线上,我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浩若烟海,我可以不去你入口,就看不到你的东西,你就不能营销我。”

线上流量很尴尬,线下渠道又太重,新消费品的销售通路在哪里?新罐头工厂联合创始人何璐伊提出一个灵魂拷问:线上流量,线下流量,谁贵?

何璐伊分享了她的客户们在做法:线上悄悄做私域,线下进特殊渠道。“如某方便制品,单价还比较低,就做大学生的私域,做得特别的风生水起,任你风吹浪打,总跟客户在一起就不怕。”

大牌们的另一个做法,就是进跟产品相关的特殊渠道。新罐头工厂联合创始人王欢欢说,如某雪糕品牌,因疫情原因在家办公,但他们在家比外面还要忙,仅针对重庆就跟44家咖啡店做了联名产品,“大家都在自己细分赛道的渠道里面深耕,而不是说抖音小红书都来一点,已经不是以前这个逻辑了。”

新罐头工厂联合创始人王欢欢

新消费品大牌们都在做什么?

除了深耕以上线上线下销售通路以外,疫情之下,新消费品大牌们还在做什么?

何璐伊从新罐头工厂最近的订单倒推,几个在各自领域的大牌都在做核心品。什么意思?就是他们不再关注之前产品矩阵里面的那些花俏的营销品,找新罐头工厂做的订单,都是最核心的产品——产品本身的拍摄,ID照片、ID视频。

“这意味着,大牌们都在回归产品主义。你要做品牌,本质上就是一个长期主义,不能说这两年做得好我就继续做,做得不好就不做。”何璐伊说。

也有的品牌还在蛰伏。如某新零售啤酒品牌,5.20和6.18都准备“躺平”,希望快点解封,在夏天啤酒旺季到来时还有望“冲一冲”。

该品牌因为总部在上海,受到很明显的疫情影响,还好不断调整模式,尝试新的机会。首先在多个城市找寻可以收货的仓库或者经销商团队,帮助品牌方从外部接收产品并物流快递,以缓解货品寄送问题;其次在封控后紧急开展自救,设计和推送了团购模式,并向多个渠道展示购买方式,带来了一定的销量。

疫情对某些品牌也有反向推动。如某调味品牌,疫情对于调味品的需求是放大的。在去年下半年新消费投融资进入寒冬,都还拿了近亿元的 A轮融资,整体情况较好。

该品牌特别提及了私域流量,他们在下厨房APP的关注度非常高,建议大家在各自细分赛道里的APP里,去经营自己的私域用户,可能会在抵御风险上会有好处。

说到疫情的影响,该品牌心态很好——伟大的品牌都在寒冬中诞生

疫情总会过去的

在重庆,也有疫情反向推动的新消费品品牌——二俩花果酒(36氪曾予关注)。在疫情之前,二俩花果酒已经跟一个酒厂合作共创品牌,年销售量上百吨,正在大力进入旅游渠道以及自建线下酒馆。2020年停顿下来,被迫宅在家,反而生发出新的业务线——以乡村振兴为核心,为果园提供果酒定制加工。

“水果是不会因为疫情停止生长的。以前物流顺畅的时候,水果尚且会有滞销的问题,像现在疫情的情况,物流运输受阻,客户消费欲望降低,很多果园更焦虑了。当下果农更需要解决的是怎样把鲜果转化成保存时间更长、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产品,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好他们的销售资源,延长产品销售周期,还能解决产品溢价的问题。”二俩花果酒联合创始人吴爽说。

二俩花果酒联合创始人吴爽、刘玉飞夫妇

二俩花果酒的客户还包括G端,疫情期间他们成立了“二俩花果酒研发中心”,结合数十年的研发经验,围绕乡村振兴,跟一产挂钩,输出果酒研发生产等技术服务,并根据每个地方的特色,打造个性化的果酒品牌。例如忠县的柑橘,属于国家地标产品,全县年产量30多万吨,政府想引领打造新的柑橘深加工产品,也在邀请二俩花果酒做果酒定向开发。

二俩花果酒

跟一产挂钩的还有懒勺。“懒勺”,顾名思义,为懒人设计的勺子,在一个勺子里植入咖啡、蜂蜜等各种食品,撕开就是一次的量,方便实用。创始人王和钰介绍说,懒勺近期将推出两分钟自加热一杯鸡汤,目前已经研发了椰子鸡、原味鸡、鹿茸鸡等几款产品,都是两分钟自加热后直接拉开喝。需要到农村收鸡,把它深加工。

懒勺创始人王和钰

懒勺

临云资本创始人贺庆给了一个资本眼中的“新消费”定义:新消费,就是在融合了一、二、三产业基础之上,带来新的消费体验的品牌。“比如面条,是一个很传统的消费品,变成方便面就是上个时代的‘新消费’。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消费’,但一定要有新的体验。”

一直投资硬科技的临云资本,最近两年为何增加了新消费赛道呢?贺庆说,“我们资本的投资逻辑就是在不确定性中找确定性,硬科技是刚需,新消费也会是刚需,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支持发展新消费。还有一点,我非常确定的是——疫情总会过去的。如果寒冬之下都能生存,那么疫情之后肯定更好。”

特别鸣谢:本次场地提供方曾家岩书院。

未来,36氪重庆“创变Talk”还将不定期举办新零售、城市更新、跨境电商、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主题沙龙,长期征集沙龙场地,聊天还是需要面对面。

36氪重庆 王蜀娟

+1
3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