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专精特新 ③ | 同为工业大市,重庆为什么“打”不赢宁波?
文/文金月、张萍
专精特新“小巨人”之争,著名直辖市重庆,被既非直辖市、经济总量也未进全国前十的宁波击败。
近日,36氪重庆通过梳理天眼查数据发现,相比重庆,宁波在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上市情况、投融资、制造业发展等方面表现更为出色。
重庆以12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六;
而宁波已达181家,占浙江全省的38.19%、全国的3.68%,排名仅次于北京市、上海市。
不止于此,宁波市的野心也不小——其2025年小巨人KPI(600家)超过北京(500家)、上海(300)家、重庆(300家),拟与深圳(600家)齐平,共同冲顶全国第一。
同为制造重镇,重庆专精特新“小巨人”版图为何比不过宁波?宁波冲顶全国第一的底气从何而来?重庆该如何向宁波看齐?
融资氛围:重庆略逊一筹
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投融资情况方面来看,重庆市共有26家融资企业,而宁波市共计40家,融资数量更胜一筹。
细分到各融资轮次来看,宁波股权融资企业13家,占比最高;定向增发10家,排名第二;B轮5家,位列第三;战略融资4家;A轮3家;IPO上市2家;天使轮,C轮,D轮各1家。
而重庆定向增发企业共10家,占比最高;股权融资7家,排名第二;战略融资5家,位列第三;A轮2家;并购、IPO上市各1家。
融资轮次对比。数据来自天眼查
从中也能看出,股权融资、定向增发、战略融资是两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在融资服务中,宁波股权交易中心专门开设“小巨人”企业特色板块,构建尽职调查、宣传展示、专场投融资路演、专项投融资对接会、商业计划书辅导、走进交易所以及转板升级等系列专属特色融资活动,集结沪深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和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服务团队提供专业服务。
同样,重庆也很注重为“小巨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环境,以及便捷高效、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积极组建专精特新创投联盟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服务平台,将其打造成全国领先水平,推动“小巨人”企业上市,助力“小巨人”企业利用新三板融资和资产并购重组功能弥补资金缺口。
两市这些措施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但就当前的融资氛围而言,宁波明显更胜一筹。
制造业发展:重庆相形见绌
专精特性“小巨人”行业构成中,宁波市主导行业为通用设备制造业,共有40家,占比为2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研究和试验发展其次,分别为23家、21家、19家。
而重庆市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最多,共计22家,占比为17.74%;其次是批发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研究和实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分别为12家、10家、9家、9家。
行业分布对比。数据来自天眼查
总体来看,两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企业数量较多,行业占比都已过半,但宁波优势更为明显,共计119家,占企业总量的65.75%,而重庆共65家,占企业总量的52.42%。
制造业占比对比。数据来自天眼查
一座城市要生长出大量专精特新企业,非常考验制造业基础的牢固程度。而在这方面,宁波堪称翘楚。
宁波制造业基础十分扎实,这里拥有9个全国唯一的产业基地称号,形成8个超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四大家电生产基地和三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2021年,宁波工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跃居全国城市第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
相对而言,重庆略为逊色。虽然同为工业重镇的重庆,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并且现已基本完成由国家老工业基地向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转型,制造业已具备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率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当前重庆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具体体现在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龙头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科技型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等。
企业气质:渝企缺乏“专”与“精”
宁波企业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产品细分市场,这种“深耕细作”的扫地僧精神,是宁波制造独树一帜的关键。
此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的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中,宁波以总计63家企业入选的成绩位列全国之首,并且已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而重庆却只有9家企业上榜。这意味着重庆制造企业与宁波相比,在“专”和“精”上还存在不小差距,重庆许多企业还并未能处于细分赛道的龙头位置。
单项冠军对比。数据来自天眼查
作为全国的工业重镇,宁波制造业门类齐全、根基深厚。具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宁波本地产业链协同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2020年,宁波已明确打造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特色工艺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智能成型装备等十条标志性产业链。
在不断强链、补链、延链的过程中,宁波将力争在每条产业链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0年,宁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全部超过70%,部分超过90%。一大批企业重点聚焦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在突破技术封锁与“卡脖子”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重庆非常重视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中培育“小巨人”企业。针对“三高”(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在解决“卡脖子”领域的技术攻关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支持链主企业、领军企业联合创新,打造项目群机制和设立创新型研究机构,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试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重庆汽车、电子等产业优势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快速发展,但5G、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产业创新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求还尚不匹配。
民营经济:重庆相对薄弱
实践证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当地就业就比较充分,市场发育程度就比较成熟,民营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中的创新之源。据统计,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
宁波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而重庆因历史成因,民营经济相对较弱。
目前,宁波共有12万家民营制造企业,84%的规上工业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近年来,宁波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支撑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20年底,宁波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106.3万余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6.43%。宁波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市70%的国内生产总值、75%以上的税收、85%的就业岗位、76%的出口。无论是数量还是活力都一骑绝尘。
回顾重庆的历史,重庆的生存与发展,基本上取决于重庆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陪都、三线建设、1997年直辖,以及现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不如此。这形成并强化了重庆的国家战略路径依赖偏好,在原创力和内源发展方面缺乏优势。
截至2021年末,重庆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9.6%,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超过70%在民营市场主体,民营企业税收总量占全市税收总量的58.3%。民营经济与宁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宁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密码,值得重庆细细解读和破解。
制造业是重庆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这是重庆发展不可动摇的“基本盘”。民营经济也应大力发展,扶持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让“重庆制造”产业链、供应链更稳定安全、更有质量、更有效率,同时培育壮大一大批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擦亮“重庆制造”金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