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女性题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产业”(ID:yulechanye),作者 耿凌波,36氪经授权发布。
“我会对着镜子,把自己的鼻子捏起来,看看这样好不好看;也会用手把两个腮挡住,看看小脸的自己会不会更好看……”
在被身边的人评价“你要去垫鼻子、你脸太宽了”之后,十六七岁的齐溪开始对自己的长相萌生出不自信,偶尔会对着镜子捏自己的脸。
这段独白作为短剧《听见她说》第一个故事《魔镜》的补充,也很快在不少有着类似经历的女孩当中引起共鸣。
“曾经看到过一个整容失败的女孩,因为被人说不好看整容上瘾,最后脸皮都已经支撑不住假体……”
“特别可怕的是,别人的标准渐渐成了自己的标准,偏偏我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这样的标准,感觉每天都在被自己PUA……”
《听见她说》昨天中午上线之后,“赵薇齐溪谈容貌焦虑”“你有容貌焦虑吗”等话题很快登上热搜。
事实上,2020年关于社会性别、女性话题的讨论一直居高不下。
从年初《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掀起对独立女性形象的讨论,到年中《乘风破浪的姐姐》重新审视年龄焦虑的问题,《女人30+》《她有情绪又怎样》《了不起的姐姐》等访谈综艺,将女性成长、婚恋、生育、工作等场景中可能遇到的困境一一展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节目不仅吸引眼球,同时也在引发“消费女性”、“制造焦虑”等争议。
这不禁让人思考,当我们谈论女性话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以及我们需要什么样子的女性题材影视作品?
又当又立?女性题材饱受争议
《听见她说》第一集《魔镜》当前已经在视频网站上线了,讲述一个对自己容貌不自信的女孩如何接受自己的故事,豆瓣评分8.5分。
与和剧中女孩有过相似经历的人,更能对“迷失在别人的审美当中甚至丧失自我”这件事情共情。
网友“想你的小燕子”给了《听见她说》四星评价,虽然大量特写镜头比较考验演技,但齐溪生动的表演依然让她很有共鸣。
“我曾经也被同学有意无意抨击过外貌,所以看到齐溪饰演的不自信女孩,卸妆之后的不自信和颤抖,似乎看到了当时灰暗的自己。”
人物细节上的设计也让很多人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剧中在家中自拍后发朋友圈的场景真实地可怖”为此,网友杂毛打出了五星的满分评价。
但在没有容貌焦虑的女孩身上,这些能够实现的共情并不明显。
七七告诉娱乐产业,“因为自己没有类似的经历,也就没办法体会剧中女孩的心路历程,看剧的过程中会感到失望,并没有说出自己的什么心声”。
更让她难以产生代入感的是,齐溪饰演容貌焦虑的女孩,在她看来并不真实,“齐溪本身很美,她来演这个故事我不太相信。”
事实上,像七七这样,因为难以进入故事当中,而对这部剧评价一般的观众并不在少数,当中很多的声音是集中在对表现形式的不满。
“花二十几分钟看一个女孩对着镜头喊口号,现实中已经让人避之不及的事情,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在荧幕上?”
对于不少观众而言,女性独白的表现形式是先锋的,而用于“控诉”这样的表演,更容易被简单归纳为一种情绪输出。网友居无间给了三颗星,毫不留情地指出:“故事没有空间,只有卖力的喋喋不休。”
而在独白这一表演形式本就颇具门槛的基础上,台词设计的舞台化同样让人接受困难,当齐溪饰演的女孩对着镜子大喊:“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活得如此卑微!”,有观众表示,仿佛在看莎士比亚的舞台剧,瞬间出戏。
而争议最大的点还是,片子结尾,节目组问正在接受采访的齐溪本人,如何保持活力?她在此时选择了植入广告,回答用XX品牌面膜。
这让很多观众觉得讽刺,“你不能一边探讨容貌焦虑,一边卖水光肌面膜,这是对观众的伤害。”在网友Not okay的这条评论上方,她给这部剧打了一星。
类似的情况其实在不少主打女性主题的影视作品中就已经出现过。
比如,《乘风破浪的姐姐》就因为一边强调女性不应该被年龄、容貌所局限,应该活出自我;一边在卖主打让人更年轻、更美的贵妇膏;
电视剧《三十而已》当中的女主角漫妮也同样是,一边叫喊着要靠自己、要做独立女性,一边一次次在男性选择之下重新出发……
他们似乎都存在一个特点,为了切入痛点、引发焦虑、吸引流量,结构、人设可以随便牺牲,前情、后续可以自相矛盾,也难免会被观众质疑是在消费女性话题。
而这些争议越强烈,可能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剧作本身脱离群众。同时也能感受到,观众对于如何成为独立女性?成为怎样的独立女性?这些问题答案的渴求。
被看见,还是给出“方法论”?
《听见她说》由赵薇担任发起人和监制。
剧作版权来自欧洲冷门佳作——BBC出品的全女性阵容独白剧《点滴:女性人生百年瞬间》,不仅第一集《魔镜》中剧女主角褪去妆容、洗澡等核心借鉴有致敬后者,独白剧的形式也是延用前作。
然而,这样相对来讲较为先锋的表现形式,放在欧洲的观众环境当中,接受程度可能会比较高。哪怕在豆瓣上,作为一部只有2293个人参与短评的文艺小众作品,也能拿到9.3分的高分。
但是如果直接被搬到国内视频网站,很有可能会引发一些水土不服,毕竟,国内观众对于一些小众艺术形式的接受程度并没有那么高。
与此同时,国内女性独立意识也还处在一个逐渐觉醒的过程中,并没有国外女权运动多年积累的历史环境,更何况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不同处境的女性觉醒程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即便出现争议也十分正常。更何况,这种“争议”对于《听见她说》这样一档女性独白剧来说,似乎也更像是一种预料之中的呈现。
在不少影视行业从业者看来,《听见她说》立足“女性”本身就是一个极富话题性的选题,而选择赵薇这样的明星女导演作为发起人,杨幂这样的流量明星演绎被物化的女性,更是十分吸引眼球。
而更早之前,杨幂拥抱赵薇的一张合影,让两人首次合作登上微博热搜,这样的一系列铺陈营销,都可以看出这档节目在舆论制造上的野心。
因此,争议这件事本身可能也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不可控。或许在当前这样一个阶段,将女性话题摆上桌面,让更多的人能够看见,就是这些女性题材影视作品的意义所在。
《三十而已》虽然被媒体讽刺为“公众号剧”——这就是一款专门为微博热搜、短视频热榜、社交媒体传播量身定制的剧,但也通过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观点交锋,将“独立女性应该具备怎样的形象”这样话题越辩越明。
《乘风破浪的姐姐》同样是在争议中,将年龄焦虑、容貌焦虑的概念普世化。
而《听见她说》则通过了将不同遭遇、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女性可能会遭遇的困境和问题进行了一个展示,似乎也在尽可能更大范围地引起不同年龄层女性的兴趣。
让不理解女性遭遇和处境的人是这去理解,让已经在思考如何自处的女性一些启发。
当然,带给女性实质性成长这件事,国内女性题材影视作品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但我们不妨先来思考,真正的独立女性是否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