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始于摆地摊,这里却成为了伦敦创意街区的名片

TheFutureLab·2020年06月12日 18:22
深度解读伦敦Brick Lane从“地摊经济”向“创意经济”的华丽逆袭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heFutureLab”(ID:futurelabstudio),作者:创变客,36氪经授权发布。

随着疫情的退烧,产业也开始复苏。为了刺激消费与市场活力,一场“全民摆摊”的复古风席卷而来。从社区居民到大厂CEO也都纷纷加入摆摊队列。然而,在大家纷纷议论摆地摊时却很少有人关注地摊经济的潜力与未来。到2030,“地摊”是否有可能成为城市更新的工具?“地摊经济”是否有可能演变为“创意经济”?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伦敦Brick Lane街区出发,探索“地摊经济”背后所蕴涵的创意潜力与裂变基因。

1、始于地摊,不止于地摊

位于东伦敦的Brick Lane曾经是一个聚集酒厂、制造商的地方,这里很早就因频繁的商业交流汇聚了来自中东、印度等异域文化。相对于富足的西伦敦,这里曾被当地人视为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早在90世纪末,也因为犯罪事件的频发变成伦敦人避而远之的地方。特别是1888年的“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事件之后,这里几乎沦为伦敦的“黑暗地带”。为了解决当地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当地政府也开始尝试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区域转型与升级,而这却成为了Brick Lane创意转型的开始…

17-18世纪的Brick Lane曾是一个”交易”与“动乱”频发的闹市,图源 | Google

早在17-18世纪时,Brick Lane聚集着各式各样的小商小贩,他们有的贩卖异域绫罗珠宝,有的贩卖自家生产的酒酿和织物。各式各样的“摊位”使得这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与游客。

在刚开始时,这里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市场机制,而大多是以“自发性”(Spontaneity)摆摊为主,落魄的艺术家以卖画为生,被贬的宫廷乐师演奏名曲牟些小利,纺织工人将自家编织的短靴摆出吸引顾客。各式各样的地摊让这里有着十足的烟火气,也让地摊经济得以繁荣发展。然而,“全民摆摊”也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秩序混乱、环境破坏和贪污腐败等。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营机制,借助“地摊”促进地区转型升级成为了当地政府的命题。

2、当“地摊经济”演变为“创意经济”

接下来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地摊升级了,对此当地管理部门不乏有妙招。政府借助这些自发形成的摊位据点,顺势而为将其推演成“创意市集”。概念听上去十分美好,但在项目进行中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阻力,主要是如何协调来自政府、摊贩个体以及区域管理部门的利益关系。

最终,经过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探讨与协商,一个基于“地摊”的崭新概念油然而生:既然人们摆摊的时间、地点均无法控制,那么不如划定一个时间和区域,在这个时间内大家可根据贩卖商品的种类进行有序摆摊。由此一个创意市集逐渐形成,也就是今天的Brick Lane周末市集(Sunday Market),不仅如此,当地“摊主”又自发形成了一个社区管理组织(Brick Lane Organisation),以保证周末市集得以有序进行。

曾经废弃的酒厂如今变成了多元的创意社区,图源 | Wander in Two

随着管理机制的引进,颗粒化的地摊被有效组织起来,并根据贩卖商品的种类进行区域划分,如饮食、服装、绘画、音乐、书籍等等。随着Brick Lane Market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定位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 从曾经的杂货市场逐渐转型为文化与创意社区。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甚至开始将“市集”当作成“秀场”,有的在这里摆摊卖手艺,有的卖积攒多年的黑胶碟片,有的卖二战时期的纪念品…这里逐渐变成了年轻人“淘货”、“扫街”、和“血拼”的必去之地,也被贴上了“嬉皮”、“波普”等一系列区域标签。如今的周末市集已是一个多元化的潮流市集,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就连伦敦人也改变了曾经对这里的的刻板印象,“如果没有来过Brick Lane市集,那么你的东伦敦之旅一定不完整”。

黑胶主题地摊,图源 | Wander in Two

咖喱主题地摊,图源 | Wander in Two

街头主题地摊,图源 | Wander in Two

之后,Brick Lane开始吸引不同企业的关注,通过和企业的跨界创新催化出一系列新兴业态。从展览、论坛到办公Soho,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搬到附近居住,也开始有更多的设计师、艺术家和自由职业者选择了在Brick Lane附近办公。

越来越多创意产业的聚集,让这里的业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市集到展览、街头音乐会和演出等,Brick Lane早已不仅仅是喧闹的市集,而转变成为了汇聚创意产业的社区。就连每年知名的伦敦设计大展(London Design Fair)、伦敦百分百设计(100% Design London)和伦敦科技论坛(London Canna Tech Forum)等一系列国际性展览也都在这里相继开展分会场。另人难以相信的是,今天如此国际化的创意市集曾经却始于“摆地摊”。

伦敦艺匠展 The London Artisan,图源 | Roman Road LDN

伦敦设计大展 London Design Fair,图源 | SeenPr

加纳科技论坛 Canna Tech Forum,图源 | UKTN

曾经犯罪频发、市场混乱的街区通过一系列创新策略成功转型为创意街区,其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对“地摊”的整合与利用。面对曾经混乱的地摊现象,当地管理者并也没有选择碾压,而是借助一系列创新策略将其推演成创意市集,在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同时也为伦敦打造了一张充满特色的区域名片。如今,在Brick Lane街区依旧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摊位,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商贩已经从简单的贩卖商品走上传达雅趣与生活方式,成为了街区灿烂的文化烟火。

思辨未来 Speculate Futures 

如今,随着摆地摊现象的逐渐发酵。在未来,我们是否有可能设计出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让未来城市更加弹性包容,同时也让地摊不仅是贩卖小商品,而是升格为塑造区域创意氛围、提升公众审美志趣的工具?摆地摊既是一种现象,更是一个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摆摊大军,“地摊经济”将演变为“创意经济”还是“混乱经济”,取决于我对未来的探索与思辨。

文稿 | 创变客

排版 | 十日

+1
1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产品可针对APT DCDC操作进行优化,具有支持独立收发机输出或级间滤波等特点

2020-06-12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