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造出了高超音速导弹,这事儿不能细想
众所周知,我们总说中国是“工业克苏鲁”。
但现在,这个工业克苏鲁匪夷所思的程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前两天,11月25日,一款名为“驭空戟-1000”(YKJ-1000)的高超声速导弹横空出世,射程大约在1300km,最高速度可达5-7倍音速——虽然在DF-17、DF-26面前这就是个弟弟,但这东西令人震惊的地方在于,它来自于四川一家名为“凌空天行科技有限公司”的民营企业。
翻译翻译就是:中国的一家民营科技企业,靠自己的资金、技术、人才,用民用市场上能够采购到的材料、设备,搞出来了一款老美这么多年都没有成功研制的高超声速武器。
要知道,高超音速导弹这种尖端武器,2019年国庆阅兵的时候还是不折不扣的“绝密黑科技”,但短短六年之后,它俨然已经被中国人“玩儿坏了”,已经发展到可以用民用市场零部件组装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款神奇的YKJ-1000高超音速导弹和它背后一些不敢让人细想的现实。
YKJ-1000,为何神奇?
从精度、速度、射程这些性能指标来说,YKJ-1000其实并不算惊艳,在“国家队”的“东风”、“惊雷”、“鹰击”系列面前确实不太够看。
之所以YKJ-1000能让全网震惊,是因为它的成本被打到了一个令人民群众非常安心的程度——不要7000万,不要700万,只要70万,70万元,你就能拥有一款满足定义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美国人当年搞出来的“战斧”巡航导弹,亚音速飞行、弹道低平、容易被拦截,但靠着当初单发130万美元左右的价格,这么多年下来一直经久不衰,始终是美军的主力武器。
而YKJ-1000,一款高超音速、可以机动规避拦截的导弹,单发价格只要“战斧”的十分之一。
在过去,这个价格你只能买到一发没有精确打击能力、射程不超过300公里的火箭弹。但现在,你能买到具备精确打击能力、射程破千的高超弹。
以前说“高超洗地”是口嗨,以后可能就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战法了。
那么,YKJ-1000是怎么把价格打到这种的呢?
答案很简单,也很经典——用市场上能自由采购的民用工业级、车规级产品,替代价格高昂的军工级、航天级产品,再配合各种神奇的生产工艺。
首先,YKJ-1000的弹头材料就非常“离谱”。
一般来说,弹头上的材料往往都需要特殊的耐高温涂层,因为传统的高超音速导弹速度都在10马赫往上,会产生数千度的高温。
但凌空天行的团队不管这啊那的,速度卡在了7马赫,温度不高不低,直接选择用建筑水泥配合一些改性材料来做,结果发现居然也能用。
其次,导弹上的结构件,以前可能设计冲压、焊接、精加工、铸造等等多种工艺。但现在,选择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广泛采用的压铸技术,他们还特意把火箭设计成了适合压铸工艺的结构——只要模具能还扛得住,那就能一直干下去,扛不住了,那就换一个新的模具。
生产一万件这样的结构件,单件价格只要3200元而已。我家新能源汽车上的压铸件替换一个都比他们这个贵。
导弹上的摄像头模组,他们直接从淘宝采购,一个只要180元。然后,他们再基于这个摄像头去做模块的开发、去做各种测试。
最后的结果是:如果生产一百枚这样的摄像头模组,单件成本只要15000元,而如果生产一万枚,单件成本只要2200元。
导弹上用来分离上下级的螺母,传统上用的是爆炸分离螺母,不仅价格高昂,而且生产周期也很长,还因为涉及到了火工品,所以被严格管控生产资质。
最重要的是,爆炸分离螺母本质上是一颗小型炸弹,它是没办法进行检测的——这一枚炸了,不代表安装在火箭上的那一枚就能爆炸。
但在YKJ-1000上,他们选择使用电动的分离螺母——这东西没有资质限制,小批量可以靠工人手搓,大批量可以流水线生产,月产能可达10000件,价格被打到了2000元。而且因为电动,所以检测起来也非常容易,产品可靠性杠杠滴。
至于其他的模块,北斗芯片、光纤陀螺仪、IMU芯片这些用来做导弹惯性导航的东西,网上有的是,民用消费级无人机里就有,直接上淘宝买就是了,价格贵不到哪里去。
这一切最后汇集起来就是:YKJ-1000的价格要显著低于它的各种竞品,直接把单发成本拉到了不到100万元的水平。
网上有不少人质疑YKJ-1000的精度,我觉得这就有点吹毛求疵了。
70万元人民币的战术导弹,比公交车还便宜,你要什么自行车?
真要是打起来,操作空间也是非常大的,十发YKJ-1000打过去,那么对面到底拦截还是不拦截呢?
一旦选择拦截,那你就是用法拉利碰瓷自行车——美军的“标准-6”拦截弹的单发成本接近3000万元人民币,一发拦截弹的成本都够买四十枚YKJ-1000了,怎么算怎么都亏本。
宙斯盾舰发射标准-6
好,就算你财大气粗,就算你有花不完的军费……那等你的拦截弹耗尽,我再打一轮便是,反正我成本低,怎么都不亏。
而如果你选择不拦截,嘿嘿,或许YKJ-1000的精度真的不太行,但谁又真的敢赌一把呢?
再说了,如果我十发YKJ-1000里混合了一枚DF-17或者什么别的东西呢?
某些人总觉得只要买了XX武器就能翻盘,这种“昭和参谋”一样的“决战兵器”思想,在超级廉价的YKJ-1000面前,基本就是痴人说梦。
说到底,YKJ-1000超低的成本,意味着巨大的战术可能性,意味着我们的打法,可以变得更加灵活,敌人面对我们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被动。
光是冲这个,就值得高看一眼。
中国工业体系的实力,开始外溢了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能理解为什么YKJ-1000能这么便宜了。
但比成本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其实是为什么我们能造出低成本的YKJ-1000。
在老局看来,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国工业体系的澎湃势能,已经完全收不住并开始外溢了。
这种外溢,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个是人才,一个是技术,而技术是会跟着人才走的。
先说人才,仔细扒拉一下凌空天行这家公司的资料,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人才外溢”的能量。
凌空天行的创始人叫王毓栋,根据网上公开的资料显示,他在南昌航空大学和清华大学就读,毕业后去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担任过主管设计、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室主任、副总师等岗位,从事国家重大型号研制与科研生产组织工作,具备丰富研制经验,曾获国防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这段话,乍一看,好像除了说他很优秀外,看不出什么吧?
那么,请问他的同学们、同事们现在在干什么呢?他的学弟学妹、学长学姐们,现在又在干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要么在体制内的科研院所和国企,要么就是在体制外的民营航天企业,要么就不在这个领域工作了。
平时我们总说“大学扩招”导致了“学历含金量下降”“毕业生就业难”,不否认客观上确实是有这种问题。但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意味着中国社会上接受过系统理工科学术训练、具备理工科知识的人每年都在以几百万、上千万的数量增加。
体制内的科研院所和国企,直到今天都是最主流、最正统的选择,但问题在于,这些地方的容纳能力就只有那么多,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照单全收。
那么,剩下的人就只有两个选项:要么在本领域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要么就选择退出游戏。
最近这些年,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层出不穷,各种民营火箭都在争奇斗艳,这就是第一个选项所带来的结果——火箭、导弹这些曾经局限于国防领域高效、国企、科研院所的技术,随着人才井喷,开始外溢到了社会上,建立了许许多多的民营航天企业和防务企业。
于是,就有了YKJ-1000这样的神器。
更重要的是,按照这个趋势,凌空天行绝对不会是唯一一个冲出来的。
民营高超音速武器这块,我只能说,未来可期。
另外,当那些精通火箭、导弹的技术专家们决定自己造导弹、造火箭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做呢?
看了之前我们对YKJ-1000的分析,大家也都知道了,他们一定会选择市面上成熟的技术。
而偏偏在中国,他们真的就能轻松得到这种技术——因为人才的外溢是各行各业都存在的,每个行业都有大量人才在寻找机会。
比如压铸机,这种装备前些年国产突破之后,就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配,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体量而言,中国社会上有大量精通压铸机和模具的人才。
而当一群火箭专家遇到一群压铸专家,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情也就很好预测了。
当全国统一的、自由交易的大市场叠加了海量的技术人才,工业能力不起飞那才是有鬼了。
结尾:制造业,中国永远不能放弃的宝藏
YKJ-1000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能否击沉一艘航母,而在于它用70万人民币的标价,重新定义了现代战争的成本与游戏规则。
在这个我们亲手打造的、成本与效能完美统一的“工业克苏鲁”面前,对手面临的,将是一场无解的算术题和一场绝望的消耗战。
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制造业的强大与否。
凌空天行与YKJ-1000的出现,并非偶然的科技火花,而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产品的成本低不是最重要的,背后那个“创新+制造”的循环体系才是最重要的——源源不断的人才以及这些人才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更是守护这种系统性优势的源头活水,确保我们在未来的任何产业革命与军事变革中,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昨天还在建筑工地上的水泥,今天就能被拿来制作弹头;昨天还在汽车厂里服役的压铸机,今天就能用于铸造箭体。
这种打破一切常规、无视一切壁垒的“降维打击”能力,才是对手真正无法理解和应对的“克苏鲁恐惧”——你永远不知道庞大的中国工业体系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里掏出什么东西。
YKJ-1000,就是这尊神祇轻轻伸出的一根触角,是祂对外界的温柔警告:
“你最好不要让我把产能用来造这些东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