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会否成为下一个智能音箱?

锌产业·2025年11月27日 20:11
智能眼镜的技术难度远比想象的要大。
会否
天使轮江苏省2015-07
C2C众包平台
我要联系

2018年4月,百度领投了小鱼在家C轮融资,这是百度与小鱼在家经历了两年合作后做出的判断,就相隔一年的CES 2017上,百度还曾与小鱼在家合作推出过搭载DuerOS带屏智能音箱产品。

在这之后,百度更是收购了这个智能音箱团队,去迎接巨头之间的智能音箱大战。

几年之后,相似的剧情再次上演,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阿里。

2025年1月,阿里与雷鸟创新达成战略合作,阿里通义系列大模型开始为雷鸟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由此进入了智能眼镜领域。

就在前不久,阿里旗下夸克正式上线夸克智能眼镜,更是在双十一预售期间,在阿里淘系平台上卖出了超6000台的销量。

这时,曾经的国内智能音箱三巨头——百度、阿里、小米已经全员上线,而操刀智能眼镜的部门也都是曾经操刀过智能音箱的部门

那么,智能眼镜会否成为下一个智能音箱?

01 新晋选手夸克,有什么不一样?

夸克是在11月27日正式对外发布的智能眼镜S1,从官方发布会上释出的信息,以及最近陆续上线的媒体评测视频来看,这次,夸克的智能眼镜确实带来了一些不一样。

据我们了解,夸克智能眼镜团队对这款眼镜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差异化:

第一,眼镜结构设计的改变

以往国内几家AR眼镜团队推出的智能眼镜,一直因为镜框太粗而被诟病,智能眼镜“夹头”是现在的普遍现象

这其中也有例外,像市面上一些AI音频眼镜,已经可以做到如普通眼镜般纤细,而说起带有拍摄功能,尤其是带有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大都摆脱不了粗框镜腿的厄运。

夸克这次是在镜腿结构上做了些许差异,采用了类似VR眼镜将电池作为配重放到后端的设计,将智能眼镜的电池配重放到了镜腿后部。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稍稍改善镜腿夹头的问题,当然,夸克也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毕竟实打实50克左右的重量依然摆在那里。

第二,可更换电池方案

同样是因为眼镜结构设计的改变、将电池作为配重压缩到了镜腿,让夸克智能眼镜有了换电模式。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夸克是将右侧镜腿末端做了可拆卸设计,拆卸部分是一块40mAh的电池

于是,在眼镜快没电的时候,你可以将这颗40mAh的镜腿电池拔下来,换上另外一颗备用电池。

说起来,这款智能眼镜整机电量是240mAh,再加上这颗可拆卸电池,整机电量280mAh。

来一组对比数据的话,同样采用双目衍射光波导的Rokid Glasses的电池容量是210mAh,另一款不带显示功能的AI拍照眼镜雷鸟V3的电池容量为159mAh

根据我们以往智能眼镜使用经验来看:

这样的电池容量,如果是日常佩戴使用,尽量避免使用拍视频、导航等重度功能的话,大概能撑5-6个小时,连续使用视频拍摄功能的话,大概也就1个小时左右的续航能力

所以如果我想将这款眼镜作为主力眼镜来用的话,我会在眼镜电量掉30%-50%左右时,来更换这颗只占15%总容量的可拆卸电池,来让电池始终保持在50%电量以上来支持核心功能正常使用。

这样的换电方案一定会成为短视频博主使用此类设备时不错的脱困方法,但普通消费者是否能接受频繁换电,这里依然需要打个问号。

第三,视频拍摄稳定性

不能否认的是,即便有了显示功能,拍摄依然是当下智能眼镜的主要卖点,以往的智能眼镜的图像畸变和视频拍摄稳定性一直是一个问题,这次夸克是在这方面花了一些功夫。

由于现在智能眼镜普遍搭载的是广角摄像头,所以必然会在拍照时带来图像畸变,夸克是加了两个讨巧的算法来做优化:

一个是在功能上加入了对焦功能,轻触拍照键先进行对焦、找到画面中心点后进行拍照;

二是加入了畸变矫正算法,这也是现在智能眼镜标配的操作。

视频拍摄方面,夸克是加入了EIS防抖和云端AI防抖两个防抖算法,当然,即便如此也无法和手机、稳定器媲美,但至少让智能眼镜拍摄出来的大部分视频能用了

这是我看到夸克智能眼镜带来的变化,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智能眼镜瓶颈性问题,但也已经是做了不错的优化。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夸克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做网盘、做浏览器的夸克了,现在夸克在阿里内部的权重,甚至比当年的天猫精灵还要重。

02 阿里to C大旗,换夸克来扛

2022年7月,阿里成立一级部门,智能互联。

彼时升级为独立事业部的天猫精灵,与其它消费级AIoT业务一并划归到智能互联部门,由前华为高管彭超担任总裁,统筹智能互联部门一切事宜。

这是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经历百家争鸣、又被三家互联网巨头瓜分市场后,整个市场规模触顶落地的一年。

IDC在这一年给出了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统计数据:

其一,百度、阿里、小米在国内智能音箱市场占据的份额分别达到了34.96%、33.4%、27.2%,三家累计占据了超95%以上市场份额

其二,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全年销量2851万台,受市场周期性发展和补贴收窄的影响,整体销量缩减了近四分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市场动荡局面之下,作为智能音箱三巨头之一的天猫精灵,在这一年里经历了多轮架构调整,最终是在智能音箱热潮退去之后,与智能互联部门一并融入到了夸克体系中。

从今年年初《智能涌现》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给出的报道来看,智能互联事业群由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统管,天猫精灵团队则与夸克产品团队融合,两个产品团队融合后要搞的,正是智能眼镜

在今年天猫精灵和夸克团队一系列架构调整中,我们看到了背后一系列更大的变化:

第一,原智能互联总裁、也是天猫精灵的一把手彭超选择了离职创业,成立的云玦科技在做的也是可穿戴设备+智能体方向

第二,天猫精灵与夸克团队合并后,新一轮智能眼镜巨头大战,阿里换由夸克团队主导

第三,2024年年底,阿里将通义产品团队分拆出并入了智能信息事业群,前者与夸克平级,并随后更名上线了千问APP、千问PC版;

第四,前不久,夸克C计划沸沸扬扬传出,紧接着是夸克浏览器上线对话助手、千问APP功能融入夸克浏览器中

从这一系列调整中,我们发现,在C端(包括软件和硬件)成为大模型主要数据入口后,阿里在重新整合内部资源、加大C端投入,这其中,夸克接替天猫精灵,正在成为主导阿里面向C端战场的主打品牌。

也是在这时,智能眼镜成了继智能音箱之后,阿里又一次下场亲自做消费级硬件,参与到又一场智能硬件大战中。

这里要再多提一句的是,在面对每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时,巨头都会焦虑如何不被新时代抛弃,所以往往他们会在内部经历几轮决策上的挣扎——是做,还是不做?做的话,要如何做?

最终这些巨头都会参与到每一轮大的互联网产业变革中,包括滴滴快滴出行大战、美团饿了么团购大战、摩拜小黄单车大战,以及诸如此类。

或许很少有人会记得,阿里也曾参与过智能手机大战中,当时的阿里云在王坚主导下曾做过手机操作系统YunOS,并搭载到了当年盛极一时的天语、魅族等智能手机上。

而在这次,在智能眼镜这一领域,巨头之争再次上演。

03 小米、百度也来了

小米做智能眼镜,似乎是一个必然。

之所以会这样说,来自于小米的三个基因,一是小米生态链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存在,二是手机厂商追求全场景生态,再有就是小米造硬件追求的爆款逻辑。

大概是在2022年左右,小米投资的蜂巢科技发布了一款米家眼镜相机,说是相机,其实是一个相机+眼镜的形态,也就是现在主打拍照功能的智能眼镜。

这款与OPPO在2021年发布的Air Glass有几分相似智能眼镜当年十分火爆,然而,由于技术成熟度不够导致的产品形态过于独特,蜂巢科技后来则是将方向转向了主打音频的智能音频眼镜,先后又发布了MIJIA智能音频眼镜和界环AI音频眼镜。

那些年里,小米自己也出过自己的智能眼镜。

小米先是发了两个PPT智能眼镜,一款是2021年对外展示的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另一款是2023年对外展示小米无线AR眼镜探索版,两款均未量产。

等到第一代小米AI眼镜在2025年终于面世时,与前两款探索版产品完全不同,成了一款不带显示功能的AI眼镜。

小米是在今年6月的发布会上,由雷军亲自上阵发布的这款AI眼镜,这款眼镜的独特之处是,非近视版本可以选配电质变色款,可以手动切换到墨镜形态,这也成了小米这款AI眼镜的独特之处。

凭借雷军超强的带货能力,小米AI眼镜开售后就高开高走。

与此同时,就这幅AI眼镜,高盛给出的预期是,2025年出货量将达到20万台,小米官方公布的销售目标是三年500万台

阿里、小米都参与到了这一赛道,百度自然也不会被落下。

在景鲲离职创业后,百度的硬件团队小度转由原百度首席信息官李莹挂帅,再次参与到了智能眼镜这场会战中。

算上今年,小度AI眼镜已经在百度世界大会这一自家主场上亮相两次、也发布了两次,终于进入到量产发售阶段。

和小米AI眼镜类似的是,小度AI眼镜Pro最终同样是一款不带显示功能的AI眼镜,官方给出的卖点,实际上是小度这个智能语音助手在加入大模型后的AI翻译、AI识物、AI录音等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这款AI眼镜特意做了墨镜款,类似小米电质变色款的光质变色款也已经上线开启预售。

不过,百度这次并没有给足补贴力度,相较于小米AI眼镜1999元的起售价,小度AI眼镜Pro起售价定到了2299元

04 智能眼镜,需要变量

我在之前的文章曾多次提到过,第一批做智能眼镜的团队,其实来自于AR领域的创业团队,早在三巨头入场之前,国内这一领域已经有相应的头部创业团队。

这和上一波智能音箱潮流中,三巨头很快独占市场的局面有着很大的不同。

实际上,相较于当年的智能音箱市场,当下智能眼镜市场有两个显著差异:

第一,赛道缘起不同

当初的智能音箱赛道本就是亚马逊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产品化的试水引发的蝶变,本质上就是一场巨头在一开始就亲自下场参与的人工智能系统层面的竞争。

智能眼镜则是AR眼镜玩家在消费级赛道开辟出的一个新战场,在巨头进场之前,已经有Rokid、Xreal、影目、雷鸟创新这样的“AR四小龙”。

第二,技术难点、难度不同

智能音箱的难点在AI交互上,当时硬件层面已经相对成熟,考验的是软实力,这也是互联网巨头们天然的优势所在。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波智能眼镜浪潮中,三巨头也都退而求其次,或是直接就没有加显示功能,或是只做了单色显示,而且都将AI交互背后的大模型作为了核心卖点。

实际上,智能眼镜的技术难度远比想象的要大

无论是在光机和显示技术来看,还是电池续航、紧凑型电子元器件散热、轻量化设计,还是核心功能卖点上来看,都远未达到爆款消费级产品期待的样子。

所以我们看到了,当下的智能眼镜大都不带显示功能(带显示功能的只有单色显示),散热是智能眼镜的一大痛点,轻量化也始终是智能眼镜的一大瓶颈。

如果就两次智能硬件大潮仅从价格上做个对比的话,我们能发现:

六七年前的那波热潮中,“不带屏”的智能音箱几百元就能拿下,现在“不带屏”的智能眼镜售价,普遍都在千元以上

智能音箱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补贴大战,现在,智能眼镜的补贴大战还远未开始,我相信,这其中既有大厂战略决策的原因,也有技术成熟度的原因。

不过,我也相信,三巨头的集体入局,一定会给智能眼镜行业一个加速度,会将智能眼镜的进度条再往前拉进一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锌产业”,作者:山竹,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会否
我要联系
C2C众包平台

下一篇

有没有用,其实才是检验AI硬件产品成色的试金石。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