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温的扎克伯格,迎接带“屏”眼镜的降临

锌产业·2025年09月19日 17:01
带“屏”眼镜,一个重要的过渡性产品。

2013年的一天,在Reddit的一次活动上,一位网友向时任休斯敦火箭队总经理Daryl Morey提出一个问题:

“你认为Google Glass能被整合到NBA直播中,例如让裁判佩戴Google Glass,让观众看到他们在赛场上关注到的画面吗?”

这是Google Glass刚刚发布一年后,甚至还未来得及正式发货(正式发货延期到2014年5月),但整个科技圈却因为这款产品躁动了起来。

Morey当时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先肯定了这位网友的想法,“这是个很棒的主意”,然后他还建议这位网友“可以去问问Silver”。

Adam Silver时任NBA副总裁,在NBA传奇总裁David Stern于2014年2月结束长达30年的任期后,正是由Silver接任。

很显然,毕业于MIT的Morey很看好Google Glass,Google Glass也确实有它的独创性,它让当时很多人看到了不一样的移动计算产品,倘若AR眼镜技术在2013年就已经成熟,或将会与智能手机同代争辉

只不过,历史没有如果。

Google Glass最终没能成就AR眼镜,而当经历了十年跌宕起伏、这一产业再次重回全球科技舞台中央时,谷歌成了历史,Meta成了三好学生

尤其是Meta这次发布的带“屏”眼镜,更是大有重新定义时代的野心。

01 带“屏”眼镜,不再只有AI

扎克伯格一直相信,AR会是继手机后的一个主流计算平台。”

于是,就有了Meta在2014年20亿美元天价收购Oculus,每年耗费数亿美元为Oculus打造内容生态,以及基于对VR产品的探索、对AR产品的理解,构思AR眼镜雏形。 

Meta最终是在2024年的Meta Connect大会上发布了耗费50亿美元、悄悄研发十年之久的AR眼镜,Orion。

这款眼镜发布后为整个产业带来的震撼,不亚于十几年前的Google Glass。

而Orion也与Google Glass有着相似的命运——这款眼镜发布只是Meta为了秀肌肉,而并非一款量产产品,甚至很可能是一条被放弃了的技术路线。

实际上,就在VR设备不适用于日常佩戴,AR眼镜又遥遥无期时,Meta与传统眼镜厂商雷朋打造的另一款减配版AR眼镜却卖爆了市场。

2023年的Ran-Ban Meta成了倔强的扎克伯格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也成了第一款卖出了200万台销量的同类产品

只不过,这款减配版AR眼镜,甚至减掉了AR眼镜本应标配的显示功能,由此带来的也就成了一个过渡性产物,AI眼镜。

AI眼镜让普通消费者尝到了用眼镜拍照、翻译、录视频、听音乐,乃至分享社交动态的功能,而不像高高在上的Orion那样,只有老黄这样级别的人物,才有机会体验。

只有在消费市场中流通,才有机会获得用户数据,通过用户数据可以改善产品功能,也可以通过用户反馈打造应用生态、一步步迭代。 

在“曲线救国”成功后,扎克伯格在AI眼镜这条路上一去不复返,在今年的Meta Connect大会上,扎克伯格再次发布了三款产品:

第一款是,延续Ran-Ban Meta的迭代机型,Ray-Ban Meta Gen 2。

二代眼镜支持两倍电池容量(续航达8小时)、3K视频录制深度集成Meta AI,除了播放音乐、免提通话、实时翻译外,还增加了一个专注对话功能,让用户可能更聚焦于和面前人的对话;

另一款是Oakley Meta Vanguard,一款采用户外风镜式设计的AI眼镜,适用于跑步、滑雪、骑行等户外场景,小扎在发布会结束后正是戴着这款眼镜与自己的跑团跑步离场的。

当然,最受大家关注的是,Meta这次特别打造的带“屏”AI眼镜——与Essilor Luxottica联合打造的Meta Ray-Ban Display,这款眼镜也是一款真正称得上量产级的AR眼镜。

这款眼镜的独特之处在于:

右侧镜片增加了全彩单目显示屏,支持20度视场角、90Hz刷新率、600x600像素的显示屏,配备神经腕带Meta Neural Band可以对显示区域诸如拍照、打视频电话、发简讯、看视频等功能,进行类似苹果Vision Pro的手势控制。

毫无疑问,Meta Ray-Ban Display虽然不及大家最初对AR眼镜的幻想,但已经基于AI眼镜又向前迈了一步。

Meta Ray-Ban Display售价799美元(约5600元)的带“屏”AI眼镜,在价位上已经堪比苹果最新发布的iPhone 17(5999元起售)。

当然,这款眼镜也只是在售价上对标了智能手机,就移动计算终端而言,Meta Ray-Ban Display仍只是通向AR眼镜的过渡性产品,是介于AI眼镜和AR眼镜之间的产物

02 苹果带来的空间计算灵感

时至今日,接打电话、收发讯息早已不是智能手机性能比拼的关键,影像才是。

1975年12月,一位名叫Steven Sansson的工程师,在位于纽约罗彻斯特的柯达公司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的原型机,并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数码照片。

在那个胶片摄影年代,Sansson的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只不过,在互联网大潮来临时,他并没能逆转柯达的命运。

2012年,百年老店柯达申请破产,从拥有第一台数码相机到申请破产,中间不过短短四十年,这其中的变化是,在互联网大潮来袭后,大家开始习惯用手机拍照,手机的影像功能越来越强大,甚至开始超过普通相机。

作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绝对霸主,苹果在影像技术上让我影像最深刻的变化,反而是在它发布Vision Pro后。

苹果是在WWDC 2023上正式对外发布了第一款眼镜类产品,只不过深知AR技术尚且不够成熟的苹果,选择祭出一款MR眼镜,Vision Pro。

我是在2024年体验到的这款产品,在之后连续使用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正是这款产品的影像功能。

苹果Vision Pro引入了3D相机,可以通过这款设备拍摄3D视频,这些3D视频又可以在Vision Pro里观看。

而这类3D视频在Vision Pro里的观看效果,又确实相当震撼,尤其是这些视频还是源自你自己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苹果为iPhone 15 Pro系列手机也悄悄加入了3D视频拍摄功能

当我一次在徒步旅行中看到清晨的云海时,我突然意识到,即便通过iPhone拍摄的3D视频无法在手机上看到3D效果,等到MR或AR眼镜真正普及时,这些留存下来的3D视频也必将会是一份难得的回忆

在那次之后,我更相信XR的未来,在旅行中也开始下意识地会用手机拍一些3D视频。

我相信一定有人会像我一样,在用苹果手机的3D视频拍摄功能留存3D素材。

相较于谷歌,苹果没有Google Glass这样的技术积累;

相较于Meta,苹果没有过往十年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大手笔投入;

但苹果用自己在智能手机和应用生态上的霸主地位,悄悄影响着每一个人,影响着整个XR产业。

这或许就是库克认为,苹果Vision Pro将我们带入到了空间计算时代的真实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或许是受到苹果的启发,三星也开始研发类似功能。

SamMobile在近日报道中就指出,三星Galaxy S25 FE上新版相机应用程序的设置中包含一个“3D拍摄”选项,这表明三星有意在其未来旗舰手机产品中加入3D拍摄功能。

显然,Meta和苹果在下一代移动计算产品研发中,走了两条不同的路线:

Meta是通过真金白银的AR技术研发投入,基于社交理念,在打造一个全新的移动计算时代;

苹果是通过已有的移动计算生态,基于产品理念,在打造一个空间计算帝国。

这其中,大家感知度更高的自然是前者,沿着Meta的路线,也能看到一大批前赴后继者。

03 被低估了的国产眼镜

早在Ray-Ban Meta成为潮流时,国内“AR四小龙”就开始沿着Meta的路子转战AI眼镜赛道,2024年,在各类消费电子厂商的集体发力下,国内还一度出现了盛况空前的“百镜大战”。

这其中,有两位选手表现尤为突出。

一位是背靠TCL的雷鸟创新,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雷鸟创新AR眼镜以39%市场份额,首次位居全球第一

这里所说的AR眼镜,自然也包括我们前文提到的AI眼镜。

不过,这还不是最值得炫耀的,更重要的是,雷鸟创新还研发并量产了双目全彩AR眼镜X3 Pro。

尽管这款售价近万元(8999元)的AR眼镜并非雷鸟创新销量上的主力机,但跑在Meta之前量产双目全彩AR眼镜,依然有其全球卡位的独特意义所在

国内另一个推出带消费级“屏”眼镜的团队是Rokid。

2024年11月,Rokid对外发布了Rokid Glasses这款配备了单色屏的智能眼镜,这款眼镜以拍照、翻译、提词器、看一下支付为主打功能,预售期间就得到了不少各界人士先行体验和背书。

据Rokid官方公布数据显示,在今年9月1日开售后,首销5日就拿到了4万台订单,场面也是蔚为壮观。

不得不说,在Meta向世界证明了智能眼镜潜力后,中国AR眼镜厂商正在拉爆这个市场

我是在WAIC 2025现场体验到的Rokid Glasses,这款眼镜整体佩戴体验已经很不错,主打的提词器功能可以将讲稿以绿色文字投射到面前,还可以根据个人说话速度自动滚动文字。

不过,现在能够明显看到,这款智能眼镜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漏光问题,站在佩戴者前方能在眼镜镜片上模糊看到眼镜内部正在显示的绿色字幕或内容。

而就此次Meta发布的Meta Ray-Ban Display,官方给出的说法是,漏光率已经不到2%,已经具备不错的私密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AR眼镜目前依然处于发展早期,无论是从内容生态上,还是从产品功能和稳定性上来看,尚且走在一个过渡时期。

在今年Meta Connect大会上,扎克伯格在演示环节就曾多次翻车,与Andrew Bosworth(Meta CTO)的语音电话一直接不起来。

Boz不得不亲自上台和已经尴尬到红温的小扎解释,之前试了几百次都没问题,一定是现场WiFi问题导致的意外。

这从侧面反映出了AR眼镜的现状。

就我个人而言,我在今年年初购买的一款国内头部品牌的AI眼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经历了一次APP故障和两次硬件故障返厂返修

不过,如果与2015年的VR产品做个对比,现在的智能眼镜体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而从调研机构的分析来看,接下来智能眼镜市场依然会持续高速增长

IDC近日就给出了他们的预测数据:

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284.6万台,同比增长116.4%

其中音频和音频拍摄眼镜出货量预计220.2万台,同比增长183.2%;

AR/VR设备出货量预计64.4万台,同比增长19.8%。

可以肯定的是,AR眼镜必将带来又一波移动计算的兴起,也将开启一个空间计算时代

而在这时,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计算产业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英伟达官宣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将共同开发AI基础设施和个人计算产品。

Wintel联盟开始成为过去,一个个人计算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锌产业”,作者:山竹,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韩剧已经被「美化」了。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