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身后的星巴克,欲为“二流”而不可得?
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之后,星巴克保留40%股权,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授权者存在,博裕占股60%,接手主要经营决策,且将会将目前星巴克已有的8000家门店扩充为20000家。
这一门店数量明显对标瑞幸,意味着星巴克将走向下沉市场,要主动降为“二流”,而不是之前坊间议论的那样星巴克会“被动”沦为二流。
只不过,星巴克在产品创新与成本把控上和瑞幸等企业似乎相差极远,丢弃高体验溢价又等于放弃它曾经的用户基本盘,上不去,下不来,最终结果很可能想做一个二流品牌而不可得。
低价咖啡的盈利核心:成本管控,星巴克做不到
如瑞幸、库迪等低价咖啡在近年的快速上涨,有目共睹。
从2022年开始,瑞幸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23年末,其门店达到16218家;2024年,瑞幸年净收入为344.75亿元,同比增长38.4%,门店数达22334家(仅国内,含香港,不含新加坡店)。也是在这一年,瑞幸的销售额首次超过星巴克中国,成为行业内第一的咖啡连锁品牌。
库迪也不甘落后,其2022年成立,仅2年就突破了一万家门店,且激进地提出“2025年末5万家门店”目标。
与瑞幸、库迪快速发展形成对照的,则是星巴克中国的日薄西山。
据 CBNData 报道:2022财年,星巴克中国净收入下降 14%。其同店销售额下降23%,交易量下降 20%、平均客单价下降 4%。2023财年Q4,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再次同比下滑16%。2024年第三财季,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更近一步同比下降 14%。
步步下滑印证了星巴克的危机,星巴克也知道它是受瑞幸、库迪这些中国平价咖啡品牌的影响,于是在今年中提出了降价策略,这也是星巴克进入中国25年以来第一次降价,旗下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三大王牌品类尽皆下调,最低降至23元。
但饶是如此,星巴克对比瑞幸、库迪依然毫无优势,也难以凭借这一价格重获消费者青睐。
其背后的核心本质是:星巴克咖啡的成本高企,无法像瑞幸、库迪一样降到10元以下。根据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的透露,库迪咖啡的成本在9元左右,而行业测算瑞幸的成本则在9.55元,都未过10。
而星巴克呢?
2021年,星巴克原材料成本稳定为26%,房租成本占比15%~16%,人力成本占比20%,按此前星巴克40元一杯的售价算,其成本高达26元,是瑞幸、库迪成本的两倍有余,甚至超过其售价。
这样的星巴克希望走下沉市场,和瑞幸、库迪赤膊相斗,打价格战?赢面很小。
除了成本控制上差了一大截,星巴克作为老牌咖啡连锁品牌,也过了新品牌砸钱给补贴占领市场的时代,不可能赔钱赚吆喝。降不去价,又希望进入三线及以下对金钱敏感的市场,这两个目标是相悖的。
数字化的产品与运营逻辑,星巴克学不会
价格比不过,比产品呢?
也很难。
瑞幸每年可以推出100余款新品咖啡,且其中不乏爆品。但星巴克尽管一直在追赶瑞幸的新品创新速度,但直到去年这一星巴克新品上新最多的年份,星巴克中国也仅推出了78款新品,距离瑞幸仍有距离。
更何况,这其中少有爆款。反观瑞幸,时时上新,时时有值得一尝的爆款新品。
这一爆款频出的原因在于:瑞幸是在以一种数字化的方式去迭代/创造其咖啡新品。
瑞幸通过会员消费数据构建了一套「需求预测-研发-测试-推广」的体系,将消费者的口味偏好数据颗粒度细化到了区域、时段,以及天气的维度,按图索骥般地研发新品,并基于新品做「高频测试+快速迭代」。
在多轮迭代后,消费者感受到「瑞幸越来越懂自己」,就会越来越愿意在瑞幸消费,用户粘性因此建立,并很容易产出大爆款。以瑞幸招牌生椰拿铁为例,截至2025年3月31日,瑞幸生椰拿铁累计已超过13亿杯,平均每秒售出约18杯。
而星巴克缺乏这样的基因,相反,星巴克做咖啡依然很老派。
瑞幸在中国的成功证明了中国Z世代比起喝咖啡本身,更看重于咖啡的社交价值,其对咖啡的口味偏好也更饮料化。然而,生椰拿铁这样的大爆单品并不见星巴克学习,反而每年都做樱花拿铁,丝毫不管社媒上对其樱花拿铁的吐槽已蔚然成风。
「以用户为核心」,瑞幸通过数据,通过对新品的不断迭代在践行着这一点,但星巴克却仍有着它早年进入中国的傲慢。
说来讽刺,星巴克早年入华的盛况决定了其每到一个城市开店,都是去最繁华的商圈,开较大面积的店,这是星巴克「第三空间」的展现,却也从侧面验证了星巴克的资金充足。但这种资金充足,却是当时的国内企业很难获得的。
早年瑞幸开店,为了尽可能最大化新店坪效/覆盖密度,都会在开店前先到城市电梯内做广告,发放免费优惠券让用户领券。通过用户扫码领券的动作,瑞幸能清楚知道哪个商圈有多少潜在的瑞幸消费者,并通过这样的选择最大化成本投入。
曾经的精细化运营、对用户反馈的数据捕捉,助力了瑞幸当下的成功;而曾经助力星巴克成功的阔大、第三空间的精英感,却也形成了它如今的桎梏。但星巴克很难抛开这些桎梏,全力去做一个数字化的公司,这也注定了它在产品层的失败。
失去精英定位又失去原有客群,星巴克需要找到第三条路
事实上,无论星巴克是否抛开那些桎梏,都将陷入两难境地。
没有数字化,是星巴克仍恪守着它是一个咖啡品牌,而非奶咖品牌,这与当下中国年轻消费群体不符,在和瑞幸、库迪的竞争中输阵;而当它抛开一些桎梏,如其曾立身的「第三空间」、「体验溢价」,却又会让曾经为这些体验买单的核心用户,选择离开。
2019年,星巴克在北京金融街乐坛中心开业了第一家“咖快”门店,这类门店面积大幅缩小,首店仅十多平米,含点餐台、星礼台、顾客体验区、骑手自提柜等四个区域,主要是解决消费者移动点单与到点取货需求。星巴克把这种面积更小,所需人员更少的门店作为一个样板,希望能在全国铺开,从而降低成本,加速下沉。
但是,“咖快”运营后,相关媒体调查到的效果却并非如此。根据虎嗅的一篇报道,“咖快”门店人力成本每年20万元,占比20%,员工人数7~8人,房租成本为15%,面积越小,单价越高。同时,有趣的是,星巴克因传统门店客单价较高,消费者愿意为第三空间买单,但对于“咖快”业务,因外卖客单价高,平均单量反而有所下滑。
因此,一个必然要问的问题是:星巴克希望下沉,但它下沉后,还能重获消费者青睐吗?
这其实很难。
尽管当我们观察商业时,总在说当下是一个下沉利好的市场,但对市场内的商业玩家而言,并不是想要下沉就能够下沉得下去的。这意味着要对那个目标市场/用户极其了解,要对他们的决策有极为精准的评估。
以咖啡市场为例,下沉市场是那些月薪3000(这一月薪在三线城市也能过得不错),想花点小钱买点快乐的人,他们没有那么紧张/需要高专注的工作,不需要美式这种单纯的提神工具,要的只是喝个乐子,和朋友有话题可聊。三线小城,吃一顿心满意足的火锅人均也不过80,40元的星巴克太贵,十几元的瑞幸刚好,买来喝着玩不心疼,又快乐。
他们和曾经星巴克希望切入的人群、打开的市场,天差地别。
而星巴克真的了解这个人群吗?我认为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在中国25年的星巴克,见到的是一二线城市那些光鲜亮丽、高工资、不那么对价格敏感的人群,但当它往三线以及更下面的城市走去,就会发现那个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
博裕的入局,当然可以从地产、不同城市的门店落地上提供很多帮助,这本来也是博裕擅长的,但后面的路要怎么走,可能真的值得星巴克中国好好想一想。
当然,短期来看,当星巴克在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广泛铺开,最初确实会因为星巴克早已建立的「高溢价」甚至可称为「中产」体验滤镜而迎来一波消费刺激,但是长期来看,当消费者意识到并不能从星巴克“咖快”这类快取、外送类小店获得与其价格相匹配的消费体验后,这种销量爆发又会再次回归。
回归之后呢?它更多地学习瑞幸吗?市场头部不会留给一个亦步亦趋的玩家。重回精英定位吗?已经沉下去的品牌,要重新回来,很难。更大的可能,是星巴克扩店,在各个城市随处可见,却以泯然众人,多数时候,却也缺乏让人再走进去的动力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螳螂观察”(ID:TanglangFin),作者:刘敏,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