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不仅需要“金主”,更需要“合伙人”
2024年,南山机器人企业智绘科技等到了一家新的“合伙人”认可。
从2016年创业成立近10年,智绘科技历经多次商业模式迭代,现已定位成型为一家专注商用清洁机器人和巡检机器人的垂直赛道企业,虽营收规模暂未破亿,但即将进入加速成长期。
机器人行业企业研发投入大,产品验证周期长,产品交付的回款周期最快通常在4-6个月。智绘科技当时迫切需要一笔大额、长期的授信,但“轻资产”限制了智绘科技的贷款方式。
直到智绘科技创始人张亮收到一份特殊的“技术能力评估表”。这份由珠海华润银行(下称“华润银行”)科技金融团队带来的“评估表”,关注的并非厂房或设备,而是团队在SLAM算法上的专利布局和在电网、商超等场景的落地实效。
“我们详细列出了核心算法迭代记录、研发人员占比、甚至包括客户场景验证的完整数据流。”张亮回忆道。很快,凭借这份“技术档案”和“专精特新小巨人”资质,智绘科技获得华润银行2500万元授信,这家商用机器人公司的发展轨迹悄然改变。
在深圳,在大湾区,像智绘科技这样的科技企业正在发展,在刚刚结束的深圳高交会上,千家科技企业同台展会变为了科技秀场。
喧嚣之中,另一场更深刻、更安静的变革正在发生:硬科技企业不再只需要“金主”式的金融支持,转而寻找能共担风险、共享成长的创新“合伙人”。
在此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在努力追求“读懂产业”,从资产逻辑转向技术逻辑,丰富产品体系,以期在科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提供适配的服务产品。
这不是口号,而是发展必需。
硬科技“普遍特殊性”,正在让传统金融失灵
高交会上,媒体走访了数十家硬科技企业,一个共识浮出水面:它们不再满足于“给一笔贷款”,而是需要一套理解技术曲线、匹配研发节奏、嵌入产业场景的金融解决方案。
这种需求,源于硬科技企业独特的“普遍特殊性”。
首先,是资产结构的根本错配。硬科技企业普遍具有“高技术、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的“四高一轻”特征。他们或许没有厂房土地,却手握十几项发明专利;账面尚未盈利,但已有真实客户买单、验证数据亮眼;团队里清一色是埋头攻关的博士工程师。
“我们的采购周期普遍在三到四个月,银行给到的流贷期限通常只有一年,根本覆盖不了量产爬坡期。”一位新能源公司财务负责人坦言。这家专注固态电池研发的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超40%,但因缺乏传统抵押物,但在获取传统金融支持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次,产业集群的地域聚集特性催生了高度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图谱。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下,不同城市、不同赛道的企业痛点截然不同:广州的云计算企业,探索数据资产质押与算力租赁服务;深圳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企业,关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珠海的生物医药公司,需要匹配临床试验周期的专项金融产品;东莞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亟需跨境结算与供应链金融支持。
这使得,金融业必须学会说产业“语言”,而非用一套模板打天下。
再次,新时代的科技企业“生而全球化”。从诞生第一天起,它们就面向全球市场设计产品、搭建团队、寻找客户。这意味着金融需求早已超越传统的国际结算,延伸至海外本地化运营支持、汇率风险管理、跨境并购融资等复杂领域。
多个数据显示,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业支持力度确实在加大,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已有营收的“准成熟”企业相对更容易获得关注,而最需要雪中送炭的早期硬科技项目,仍在亟待资金的注入。
“我们面临研发投入大、量产周期长、供应链复杂的三重挑战,”一家专注于AR光学模组的公司财务负责人直言,需要的是能够理解技术曲线并陪伴成长的资本,而不是只看资产负债表的单一评估。
金融业“读代码”:风控逻辑的持续转向
从而,银行业正经历一场从资产逻辑到技术逻辑的深度重构。
“我们不再简单看抵押物,而是更关注企业的技术实力和成长潜力。”一位在高交会现场穿梭交流的银行人士直言。这并非客套话,而是科技金融发展的新方向。
首次以独立展商身份亮相高交会的华润银行,则以“润创港湾”品牌,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实操层面。
其核心,正是服务于智绘科技的“科创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在传统财务数据基础上,构建出一套更加面向技术、面向未来的评估体系。
这些评估指标包括,技术壁垒是否真实,是否具备不可复制性;专利是否聚焦核心工艺,还是仅为数量堆砌;核心团队是否稳定,是否有成功产业化经验;客户验证进展到哪一步,是否有付费POC(概念验证);甚至包括“算法迭代频率”等动态指标。
凭借这一模型,资产规模虽未过亿但已完成5轮融资的商用机器人公司智绘科技,虽无房产抵押,却凭“专精特新小巨人”资质与自主导航核心技术,获得华润银行2500万元信用授信。
风控的锚点,从“过去有什么”转向“未来能创造什么”延伸。但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套模型不沦为纸上谈兵。
华润银行的答案是——把金融服务嵌入企业真实的成长场景中。
产业“链接器”:助力公司融入生态
硬科技企业的深层痛点,往往不仅在缺钱,还在于缺场景、缺订单、缺管理能力。
一家做工业AI视觉检测的初创公司,技术国际领先,却因无行业背书,难以打入头部制造企业;一家量子计算底层技术研发团队,算法优异,但缺乏工程化落地能力;一家空间智能企业,产品性能突出,却因供应链经验不足,无法按时交付。
这些“死亡之谷”中的卡点,单靠资金无法解决。
华润银行的科创金融品牌“润创港湾”由此设计四大模块,形成服务闭环:
- 润融通:提供“润科贷”“润创贷”等产品,打破抵押依赖;
- 润商通:依托华润集团在消费、能源、医疗、地产等领域的庞大产业网络,以及股东南方电网、中国电子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企业对接真实商业场景、销售渠道;
- 润智慧:链接华润集团、南方电网、中国电子等核心企业、律所、会计师事务所、高校专家,提供解决管理经验、股权设计、知识产权布局、财税合规等非金融专业支持;
- 润e办:通过数字化工具,助力数字化转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莫界科技就同时使用了“润融通”的融资服务和“润e办”的数字化工具,不仅缓解了现金流压力,还实现了内部流程线上化,达成“降本增效+信用背书”双重价值。
更关键的是“润商通”的实践,科技公司通过该平台可进入华润等核心企业产业链,在获得订单的同时,更可在真实复杂环境中验证技术可行性。
这标志着银行角色的根本蜕变:从资金提供者,变为创新生态的共建者与连接器。
华润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服务今朝时代时表示:“对于高研发投入、核心竞争力非常强的企业,往往以房产为主的硬资产偏少。银行需要充分结合企业特点,去调整审批的认知。”基于这一认知,该行为采购周期仅三到四个月的今朝时代提供了两年期以上的贷款,展现了与传统流贷不同的耐心。
创新“合伙人”:耐心资本的价值回归
更深的转变,在于时间维度。
在利率下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耐心资本”的价值正在回归。能陪伴企业穿越技术验证、量产爬坡、市场开拓全周期的金融支持,才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从风险共担到价值共享,华润银行也在践行这一理念。该行相关负责人回忆莫界科技案例:“最初我们也探索过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但发现与其轻资产特性严重不符。后来我们改变方向,通过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并根据企业的销售节奏、股权融资进度、新订单情况,逐步释放额度。”
这不再是简单的债权关系,而是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伙伴关系。
支撑这一切的,是华润银行打造的“1+10+1”服务体系:1个由行长挂帅的领导小组统筹资源,10项专项机制覆盖队伍、评审、考核、尽职免责等关键环节,1个数字化信贷工厂实现高效响应。今年6月,该行作为联席主承销商,成功落地全国首单民营创投机构科技创新债券,成为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标杆。
数字增长的背后,是金融机构对“新质生产力”培育逻辑的重新理解:创新不能速成,金融须有耐心。
未来已来:读懂产业语言
本届高交会首次设立国际投资洽谈区,摩根士丹利、红杉资本、微软、通用等机构悉数到场。表面看是招商引资,深层意图却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
华润银行选择在此刻首秀,寓意深远。展会期间,其团队演示了“润E企”平台如何实现融资申请、资源对接线上化;更重要的是,将与科技企业面对面对焦:你的技术能否优化华润电力的储能调度?能否提升华润医药的冷链物流效率?
这是一种双向价值发现——企业在寻找资金的同时,也发现银行能带来真实的商业机会。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关键在于打破三者之间的信息壁垒与机制梗阻。而华润银行的实践表明,破壁的关键,在于金融主动走进产业、读懂技术、融入生态。
未来的金融基础设施,或许不再只是支付清算系统或征信网络,还包括连接技术与市场的产业接口、陪伴企业成长的服务网络、识别创新价值的评估工具。
本届高交会宣告落幕,但这场由产业需求驱动的金融进化不会停止。
科技企业不再只需要“金主”,而是寻求能共谋技术路径、共拓市场边界的伙伴,金融的角色因此需要重塑。它是躬身入局的“合伙人”,是内生于创新生态的重要力量。
正如一位银行科技金融业务负责人在高交会闭幕前表示:“我们这次认识了不少创新型企业,也让很多企业知道了我们不仅是一家“科创金融先驱银行”,更是一个能够了解产业、理解技术、包容失败、一生相伴的合伙人。”
在这场静默的范式革命中,谁先真正读懂产业的语言,谁就掌握了通往未来的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