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休战”:中概股迎来价值与技术的双重拐点——从烧钱内卷到AI突围的战略升维
2025年11月25日,阿里巴巴在最新季度财报中释放了一个轻描淡写却意味深长的信号:淘宝闪购第一阶段的规模扩张已经结束。
公司管理层在电话会上明确表示,下一阶段将不再以开店数量或订单增速为核心目标,而是聚焦于履约效率、商家生态健康度与单位经济模型的可持续性。这场财报未以“增长”为关键词,反而以“理性”和“效率”定调,罕见地主动为一场高烈度的本地生活竞赛踩下刹车。
阿里财报次日,沉寂近一年的美团股价应声大涨,创下近三个月最大单日涨幅。在长期受困于补贴压力、竞争不确定性和盈利质疑的背景下,资本市场迅速将阿里的表态解读为行业竞争格局走向缓和的关键转折。这不是一次孤立的财报反应,而是一场心照不宣的战略共谋被市场“破译”后的价值重估。
阿里定调,美团响应;前者宣告扩张退潮,后者迎来估值曙光。这一紧凑的时间节奏,折射出投资者对“外卖大战休战”这一命题的高度共识:在用户红利见顶、资本回报持续承压的当下,继续以亏损换份额已无战略意义。
真正的竞争,正从街头巷尾的骑手密度,转向后台算法的调度精度、商户服务的深度,以及AI驱动的长期效率壁垒。而这场由本地生活赛道率先开启的理性回归,或将撬动整个中概互联网板块从“流量估值”迈向“价值+技术”双轮驱动的新周期。
烧钱终结,理性回归:中概股盈利迎来曙光
过去五年,“不惜代价抢市场”仿佛成为了企业之间的“暗语”。本地生活赛道尤甚——外卖、即时零售、社区团购……巨头们以百亿级补贴换增长,用负毛利换份额。阿里、美团、京东、抖音轮番下场,战火从外卖蔓延至30分钟达的全品类履约。这种“赢家通吃”的焦虑催生了非理性竞争,也扼杀了行业本应具备的盈利潜力。
然而,2025年这一逻辑正在被打破。阿里公开表示“淘宝闪购第一阶段扩张已结束”,信号明确:不再以盲目开店、低价补贴和骑手密度作为核心KPI,而是转向用户留存、履约效率与单位经济模型优化。
而这份成绩单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阿里与美团这两大本地生活核心玩家,正在达成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停止价格战,转向精细化运营。这种默契并非垄断合谋,而是市场成熟后的理性选择。当用户增长见顶、补贴边际效益递减,继续烧钱只会拖累整体生态。如今,双方战略重心已从“攻城略地”转向“精耕细作”——优化配送路径、提升商户服务、深化会员体系,这些举措虽不性感,却是可持续增长的基石。
对中概股整体而言,这标志着一个关键拐点:从“流量估值”回归“盈利估值”。过去,市场给予中概互联网公司高估值,主要基于其用户规模与GMV增速;如今,投资者更关注自由现金流、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和单位经济效益。这种估值逻辑的转变,正是中概股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随着本地生活赛道率先实现理性化,其他如电商、内容平台等领域亦有望跟进,中概科技股正重回价值投资轨道。
双雄互补,消费升级:本地生活市场迎来高质量时代
如果说“休战”是战术层面的调整,那么“双雄格局”的确立,则是战略层面的重构。阿里与美团并未走向同质化竞争,反而在用户需求变迁的推动下,走出两条差异化路径,形成互补共生的新生态。
消费者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用户选择平台主要看“谁更便宜”;如今,决策逻辑已升级为“谁更快、更稳、更懂我”。据艾瑞咨询2025年Q3数据显示,72%的即时消费用户将“履约确定性”和“商品品质保障”列为首要考量,价格敏感度下降至第三位。这种消费升级,倒逼平台从“流量分发”转向“服务交付”。
阿里依托其庞大的电商生态、品牌供应链与用户心智,将淘宝闪购定位为“品牌即时零售”入口。用户在淘宝下单美妆、数码、生鲜,由天猫超市仓或品牌门店直发,30分钟达。这不仅是配送提速,更是品牌商全域运营的延伸。阿里打通了“搜索—浏览—下单—履约—售后”闭环,让即时零售成为品牌增长的新引擎。
美团则聚焦“万物到家”的底层能力建设。其日均活跃骑手超150万,覆盖全国2800多个县市,构建了中国最密集的本地履约网络。更重要的是,美团正将这一网络复用至药品、鲜花、3C配件、宠物用品等高毛利品类,实现从“餐饮外卖”到“本地零售操作系统”的跃迁。其“闪电仓”模式已在全国布局超2000个前置仓,履约成本持续下降。
二者看似竞争,实则互补:阿里强在品牌与用户信任,美团胜在履约密度与场景覆盖。这种“生态协同+基础设施”的双轮驱动,正在共同做大本地即时消费市场。据中金测算,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突破2.5万亿元,年复合增速达35%。而在这块蛋糕中,阿里与美团将占据主导地位,但并非零和博弈——它们在定义一种新的本地生活范式:高效、可靠、有品质。
更重要的是,这一范式正在重塑中概互联网的增长逻辑。过去依赖补贴拉新、靠流量变现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谁能在服务深度、履约效率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上建立壁垒,谁就能赢得长期增长。这标志着中概股正从“流量运营时代”迈入“服务创新时代”。
AI接力,科技突围:中概股全球竞争的新机遇
当本地生活战场趋于稳定,巨头们的目光已投向下一个战略高地——AI。这场休战,本质上是一次资源的战略再配置:将原本用于补贴和骑手激励的资本,转向AI基础设施与大模型研发。这不仅符合企业自身进化需求,更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
阿里与美团早已在AI领域深耕多年。阿里“通义”大模型家族已覆盖语言、视觉、语音、决策等多个维度,并在淘宝搜索推荐、客服机器人、供应链预测等场景深度落地。2025年,通义千问3.0在多项国际基准测试中超越GPT-4 Turbo,成为全球少数具备全栈AI能力的中国企业之一。
美团则将AI嵌入其核心业务“毛细血管”。其智能调度系统可实时优化百万级骑手路径,将平均配送时间压缩至28分钟,同时降低15%的空驶率;AI选品算法帮助闪电仓动态调整SKU,使库存周转率提升40%;甚至在商户端,AI营销助手已服务超300万中小商家,自动优化广告投放与套餐设计。这些不是炫技,而是真正在降本增效。
更关键的是,中概科技龙头拥有全球罕见的“AI落地三要素”:海量真实场景、高维结构化数据、持续资本投入能力。中国庞大的本地生活市场,为AI提供了天然的训练场与试验田。而这种“场景驱动”的AI发展路径,恰恰是中美科技竞争中的差异化优势——美国强在基础模型,中国强在应用深度。
未来三年,AI将成为中概股估值重构的核心变量。投资者将不再只看GMV或DAU,而会评估企业的“AI渗透率”“模型复用度”“技术ROI”。在此背景下,阿里、美团、百度、腾讯等具备AI落地能力的公司,有望在全球科技股中脱颖而出,实现从“模式创新”向“硬科技突破”的跃迁。
这不仅关乎商业竞争,更关乎科技话语权。当中概股以AI为支点,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技术制高点,它们就不再只是“中概股”,而是“中国科技力量”的代表。
结语:休战非退却,升维方致远
外卖大战的“休战”,表面看是一场行业降温,实则是一次战略升维。标志着企业进入价值创造与技术驱动并重的新周期。烧钱换增长的时代终结了,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历史总是奖励那些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低谷中布局未来的企业。当下,中概股正站在从流量红利迈向技术红利的历史拐点。这场休战,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广阔战场的起点——在那里,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作者:港股研究社,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