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光芯片,热度飙升

半导体产业纵横·2025年11月26日 18:42
硅光+CPO双逻辑,未来已来。

8年市值增长超10倍”、“短短几个月股价翻倍并创20年新高”这不是妄言,而是半导体某一细分市场正在上演的真实场景。

上述提到的现象,正是中际旭创和Tower Semiconductor的成长表现,两家企业均来自硅光赛道。

01 硅光芯片公司,业绩猛增

日前,Tower Semiconductor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业绩。财报显示,第三季度营收为3.96亿美元,环比增长6%。毛利润为9300万美元,高于第二季度的8000万美元。净利润为5400万美元。Tower预计第四季度营收将达到创纪录的4.4亿美元,上下浮动5%。这意味着同比增长14%,环比增长11%。

最为吸睛的是,Tower的硅光子业务在第三季度营收达到约5200万美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70%。市场对硅光子的需求持续激增,主要受到强于预期的1.6T产品以及稳健的400G和800G需求推动。

国内方面,进入2025年下半年以来,中际旭创、新易盛、光迅科技等光模块企业的股价也出现明显加速上涨,几乎同步完成估值再定价。

中际旭创将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归因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资本开支的增长带来800G等高端光模块销售的增加,1.6T订单的持续增加及出货。与此同时,新易盛与光迅科技的业绩报告同样引人注目,不管是第三季度营收还是前三季度合计营收均涨幅明显。

11月10日,中际旭创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11月10日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公司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相关筹备工作的议案》。

此外,根据Lightcounting 预测,光模块的全球市场规模在2024-2029年或将以22%的CAGR 保持增长,2029 年有望突破 370 亿美元。从中国市场来看,2024 年中国光模块市场规模为 606 亿元左右,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670 亿元。

在光模块行业整体增长的背景下,硅光技术正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02 硅光+CPO,这个赛道爆发中

硅光技术掀起热潮,核心原因是AI算力需求的爆发。

其一,AI 算力集群的规模化部署,使数据传输面临前所未有的带宽压力。单集群数万张 GPU 的协同运算,需要超高带宽支撑海量数据实时交互。传统芯片依赖铜线传输电信号,但是带宽低、功耗大、延迟高。

硅光芯片的原理是在硅片上集成微型光路(波导、调制器等等),数据以光脉冲形式传输。它的优点是,带宽更高、速度更快、功耗更低。这使其完美适配AI数据中心、大规模训练等场景。

其二,除了硅光,还有一个热词:CPO,硅光正是共封装光器件 (CPO) 的技术底座。

CPO 的核心逻辑是将光引擎与计算芯片(GPU/ASIC)共封装,缩短光电传输距离(从厘米级缩短至毫米级)以突破带宽、功耗瓶颈。而硅光技术可以利用成熟的半导体CMOS制造设施,实现光子器件与电子芯片的高密度集成,这使得大规模生产高性能、低成本的CPO光引擎成为可能。如果没有硅光,CPO的成本将难以控制。

英伟达在 GTC 大会发布 Quantum-X Photonics 系列 CPO 交换机,便通过硅中介层实现光引擎与芯片的近距互联,与传统方法相比,能源效率提高到3.5倍,信号完整性提高到63倍,大规模组网可靠性提高到10倍,部署速度提高到1.3倍。

当前火热的超节点,正是硅光与 CPO 技术价值落地的核心载体。

超节点技术(SuperPod)是一种通过高带宽、低时延互连技术,将大量 GPU芯片整合为统一超级计算单元的技术架构。它突破了传统单服务器架构限制,将算力单元的概念扩展到了机柜,甚至跨机柜层面。

目前业界有两种常见的超节点方案:一种是通过提升单机柜功耗来部署更多GPU,但受限于数据中心单机柜的功耗天花板,单机柜GPU密度提升存在瓶颈。另外一种则是采用光互连技术,通过增加机柜数量构建超节点,突破传统互连方式下超节点的物理限制。正如上文所言相比铜缆,光缆的远距离传输优势可实现交付与机柜解耦。

为此,业界正在向更高集成度的光学产品演进。

首先是可插拔光模块,它的问题是光电转换芯片往往会离GPU距离比较远,信号完整性、损耗与延迟都会成为挑战。而超节点需要提升单通道互连带宽,还要提升通道的密度和数量,这就催生新的光电融合技术——近封装光学。它将光电转换芯片从交换机下放到 GPU 板卡后,传输距离从 1 米缩短至 10 厘米,互连密度提高 2-3 倍,还可去除 DSP 芯片,大幅减少 GPU 间的通讯延迟。近封装光学是目前已批量落地的互连方案。

下一阶段的核心技术便是CPO。可以说,CPO与硅光芯片是驱动下一代数据中心光互联的两大核心技术支柱。

后续硅光技术还将逐步扩展到更多应用领域之中,车载激光雷达便是增量蓝海之一。

传统激光雷达系统通常使用离散的机械和光学组件来制造,从而导致解决方案的可靠性验证难度大,同时成本较高。如果通过半导体制造工艺,将数千个光学和电子元件组合到一个芯片上,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国科光芯创始人刘敬伟曾表示:硅光技术是实现激光雷达的最好路径。硅光技术可将复杂的光学器件组成的激光雷达系统集成(或大部分集成)于一颗硅光芯片上,并采用CMOS工艺进行加工,在实现很低成本的同时获得卓越性能。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光通讯器件厂商开始把下一个应用市场转向激光雷达赛道,并将激光雷达核心收发功能集成到一颗芯片中。

此外,在生物传感、量子科技等诸多方面,硅光技术正展现出巨大潜力。

03 硅光芯片,谁在竞逐?

纵观硅光子在全球的发展情况,美国是硅光子最先兴起的,也是目前发展最超前的国家。

早在1969年,贝尔实验室的S.E.Miller首次提出了集成光学的概念,但是由于InP波导的高损耗和工艺落后难以实现大规模集成,这一技术在当时未能掀起波澜,之后将这一技术发扬光大的是Intel。2010年Intel开发出首个50Gb/s超短距硅基集成光收发芯片后,硅光芯片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随后欧美一批传统集成电路和光电巨头通过并购迅速进入硅光子领域抢占高地。目前Intel也是在硅光领域布局最全面的公司。

中国真正开始大规模研究硅光子是在2010年左右,之前多为学术上的研究,起步晚导致中国在硅光子的产品化进程上不如美国。随着时间进入2017年,中国的硅光产业迎来快速发展。

从全球产业链进展看,以Intel、思科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占据了硅光芯片和模块出货量的大部分,成为业内领头羊。国内厂商主要有中际旭创、新易盛、熹联光芯、华工科技、光迅科技、博创科技、华为、亨通光电等。

在2024年光模块全球前10大厂商排名中,中国厂商表现尤为突出。

中际旭创以114%的营收增长率和33亿美元的营收规模蝉联榜首,进一步拉大了与长期竞争对手Coherent的差距。

新易盛则以175%的营收增长率和12亿美元的营收规模,从2023年的第7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3位。

除中际旭创和新易盛外,华为排名第4,光迅科技位列第6,海信宽带、华工正源分列第7与第9位。这一格局充分展现了中国厂商在全球光模块市场的领先地位。

2025年Q2,全球光模块的销售额环比增长10%,主要来自800G以太网光模块的贡献,1.6T产品亦有贡献。随着亚马逊和Meta等云计算巨头向更高速光模块过渡,400G以太网光模块的销售将下降。

不难发现,800G的部署速度明显加快,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光模块市场的增长,Coherent高意此前也表示,800G的部署速度明显快于400G。与此同时,800G产品仍然是高毛利产品,净利润的高增长有迹可循。

LightCounting 预测,2025 年全球 800G 光模块出货量将突破 500 万只,其中 LPO 方案占比有望超过 40%,而这一数据在 2023 年还不到 50 万只 。800G 光模块,尤其是采用 LPO 技术的产品,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 AI 算力爆发时代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持续推动着数据中心光互连格局的重塑与变革。

800G光模块之后,随着AI服务器集群对互联速率提出更高要求,英伟达已在GB300服务器中选择转向1.6T光模块,同时在GB200上也提供了升级至1.6T光模块的选项,因此1.6T光模块开始登上舞台。

关于接下来的发展预测,未来1-2 年将进入 1.6T速率,预计到 2029 年,AI 应用的光模块速率将达到 3.2T,2030 年 3.2T将走向规模应用。

光迅科技、中际旭创的1.6T产品均已完成验证。

今年第二季度中际旭创,1.6T光模块已开始小批量出货,预计下半年将实现持续批量或规模出货。在2025年OFC光博会上,中际旭创子公司展示了搭载新型3nm DSP芯片的1.6T-DR8及2xFR4 OSFP光模块产品,以及基于TFLN MZM技术的1.6T-2xLR4光模块。

光迅科技也推出基于OSFP-XD封装的1.6T DR8系列和2FR4/4FR2系列产品,基于VCSEL技术的1.6T OSFP 2VR4光模块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进入量产阶段,而1.6T LRO光模块已获得订单。

近日,野村发布研报称,随着1.6T 光模块出货加速与硅光(SiPh)技术渗透率提升将成核心驱动力,中际旭创有望成为行业上行周期的核心受益者。该投行大幅上调了公司2026-2027年业绩预期,营收预期调升44%-53%,净利润预期上调64%-75%。野村基于2026年预期每股收益20.41元,给予30倍市盈率估值。野村尤其看好中际旭创在高速光模块市场的领先地位,预计公司有望在800G和1.6T市场分别占据30%-35%和40%-45%的市场份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导体产业纵横”,作者:丰宁,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9轮融资52.97亿元,背后站着京东、科大讯飞、商汤、IDG等一众明星企业和知名机构。

32分钟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