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强势崛起,英伟达是机遇OR风险?
最近AI行业可谓,一波刚刚平息,一波又来侵袭。刚刚打消了市场对AI产业“泡沫”的顾虑,现在市场又开始担心谷歌的强势崛起将影响到英伟达未来在AI产业的布局。但真正“鲶鱼效应”并非是非此即彼,而是共同推进AI产业往新的高度发展。
01 谷歌&英伟达:“绝代双骄”而非你死我活
谷歌近期在AI算力与模型领域的密集动作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每六个月算力翻倍、TPU产能大幅扩张、模型能力持续升级等举措,似乎预示着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但深入分析英伟达的核心优势与行业格局后可以发现,谷歌的加码难以撼动英伟达的龙头地位,两者更可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协同发展”的格局。
英伟达的核心护城河:技术垄断+生态壁垒+产能优势
首先,在核心硬件技术方面,英伟达凭借GPU产品的绝对优势占据算力市场主导地位。GPU在并行计算效率上的天然优势使其成为AI训练和推理的首选硬件,而英伟达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不断巩固领先优势。GB300系列产品的成功爬坡的RTX300系列的强势表现,证明了其在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深厚积累。
相比之下,谷歌TPU虽在特定场景下具备性能优势,但主要用于自身AI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和生态兼容性远不及英伟达GPU。全球绝大多数AI企业、云服务商仍以英伟达GPU为核心构建算力体系,这种技术路径依赖形成了难以短期打破的壁垒。
其次,英伟达构建了完善的AI生态系统,形成“硬件-软件-应用”的全链条优势。在软件层面,CUDA平台已成为AI开发的标准工具,全球数百万开发者基于该平台进行模型训练、应用开发,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任何替代产品不仅需要在硬件性能上实现突破,还需兼容CUDA生态或构建全新的开发环境,这一过程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时间成本。
谷歌虽在AI模型领域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但缺乏类似CUDA的通用型开发平台,生态辐射力相对有限。此外,英伟达与全球云服务商、硬件代工厂、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从算力调度到产品交付的全流程效率优势明显,这种产业协同能力是谷歌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谷歌的差异化定位:聚焦自身生态,难以形成全面竞争
谷歌的AI战略核心是构建服务于自身业务的“全站AI基础设施”,其算力扩张和模型迭代主要是为了支撑搜索、云服务、智能终端等核心业务的升级,而非抢占全球通用算力市场。从产品定位来看,谷歌TPU是为其特定AI模型和应用场景量身定制的,兼容性和通用性较弱,难以满足全球多样化的AI算力需求。
而英伟达GPU则以通用性强、生态完善为核心优势,覆盖从云端到边缘端的全场景算力需求,客户群体包括云服务商、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制造业企业等,市场空间远大于谷歌TPU的应用范围。
在市场策略上,谷歌更倾向于“闭环生态”建设,通过整合自身算力、模型、应用资源,提升用户体验和业务效率;而英伟达则采取“开放生态”策略,与全球产业链伙伴深度合作,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两种策略各有侧重,不存在绝对的竞争关系。事实上,谷歌云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仍需与英伟达合作,以满足部分客户的通用算力需求,两者在云服务领域甚至存在协同空间。
从业绩支撑来看,英伟达的营收结构更具抗风险能力。数据中心业务已成为英伟达的核心增长引擎,同时公司在游戏、专业可视化等传统领域仍保持稳定收入,形成了多元化的营收格局。谷歌的AI投入目前更多体现为资本开支的增加,其AI业务的商业化变现仍需时间验证,短期内难以对英伟达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
长期来看,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算力需求将呈现多样化趋势,通用算力与专用算力并存的格局将逐步形成。英伟达将继续主导通用算力市场,而谷歌TPU等专用算力产品将在特定场景发挥作用,两者共同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对于投资者而言,谷歌的加码不仅不会削弱英伟达的投资价值,反而将推动整个AI算力市场的规模扩张,使英伟达受益于行业增长的红利。
02 投资机遇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竞争格局,未来A股AI及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机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算力硬件核心标的:坚定布局英伟达产业链
英伟达的业绩高增长与行业龙头地位,使其产业链成为最具确定性的投资主线。建议关注与英伟达深度合作的硬件代工厂、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受益于GPU需求增长的相关企业,
液冷技术赛道:把握业绩落地与估值修复机会
液冷技术作为数据中心高效散热的核心解决方案,市场需求将随着AI算力密度的提升持续增长。建议关注三类企业:一是与英伟达紧密合作、具备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头部企业;二是通过代工积累经验、有望进入台企供应链的代工企业,如科创新源、迈威电子;三是核心零部件环节的优质企业,如飞龙股份、川环科技等。
通信算力链:受益于谷歌OCS产业链放量
谷歌OCS产业链进展超预期,2026年有望成为谷歌OCS交换机放量的元年,相关光模块、MPO厂商将迎来业绩爆发期。光模块领域,中际旭创在谷歌店内份额超过50%,且在硅光和1.6T领域布局领先,增长确定性强;博创拥有AOC等有源产品,有望进入谷歌链。
此外,腾景科技在10月公告披露,合肥众波近期签订YVO4(钒酸钇晶体)单笔采购订单近9000万元,订单签订速度超预期,此前OCS方案主要为谷歌采用。除谷歌外,微软、meta等核心CSP也开始小批量测试OCS光交换机,英伟达同样向产业链下单OCS样机,产业巨头纷纷入局,OCS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AI应用端:关注C端工具软件与生态型企业
AI应用端的爆发式增长为C端工具软件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议关注产品功能厚实、用户群体广泛、AI赋能效果显著的企业。此外,阿里系作为国内AI应用端的领军者,其生态内相关企业也将受益于千问、灵光等产品的用户增长和生态整合,值得长期关注。
燃气轮机产业链:把握核心零部件进口替代机遇
西门子能源产能扩张带动燃气轮机核心零部件需求激增,国内企业在涡轮叶片等关键环节的进口替代进程将加速。
根据调研反馈,截至第三季度,应流整体在手订单30亿,其中两机16亿,今年新接将超过40亿,比去年有明显增长,今年两机收入超13亿,明年冲击20亿,明显受益于海外两机高景气度。
而万泽股份主要订单来自于西门子、GE等头部客户以及中东等区域,两机今年收入有望冲击4亿。
03 结语
AI产业的发展正迎来黄金时代,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应用端的加速落地、产业链的协同升级,共同印证了行业的坚实基本面,“AI泡沫论”已不攻自破。谷歌在AI算力与模型领域的强势加码,不仅不会撼动英伟达的龙头地位,反而将推动行业整体规模扩张,形成差异化竞争的良好格局。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产业将持续创造价值,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格隆汇APP”(ID:hkguruclub),作者:格隆汇小编,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