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ges Labs会是AI+AR眼镜的未来答案吗?

X研究媛·2025年11月24日 11:50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赢得未来。

风险投资本质是为不确定性押注。如果风险很低,确定性非常高,那超额收益从哪里来?

当一家顶级投资机构追求风险可控,能看中的拥有“确定性和安全感”的AI+AR眼镜,会是一种什么形态?

Halliday Glasses。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赢得未来。但是技术上的难题,特别那种几十年都无法攻克的关键障碍,突然能够被一种“创新方案”绕过去或解决,还来自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这需要十分仔细甄别、警惕。

AR眼镜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这几十年有太多宣称实现了更自然的近眼显示、一体化轻便设计、更高光效率&更低能耗的方案都被一一证伪。微软的Hololens,差点沦为诈骗的Magic Leap,以及消费市场渐渐默默无闻的Apple Vision Pro,它们曾付出努力获得一些进展,看到希望,然后又被市场无情地打入尘埃。

对于硬件,对于AR,应该都不甚了解的某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对自己出手的第一个AI硬件也是AI眼镜项目是如此评价:

“Gyges Labs的DigiWindow技术相比其他等方案,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它的显示模组隐形,能把内容投到眼睛,成本很低。这种技术能极大拓宽信息提示型智能眼镜的使用场景,也能帮助眼镜厂商进行智能化升级。”

集成了Gyges Labs公司DigiWindow方案的Halliday Glasses眼镜,未用主流的衍射波导或组合光路设计的几何光学方案(如BirdBath、自由曲面等),而是单目微型投影仪直投眼睛。

这个方案如果不了解原理,它的“直观效果”对行业不亚于一枚真正的深水炸弹,因为Gyges Labs的DigiWindow解决了太多AR近眼显示的根本性难题。

图片来自 Gyges Labs

目前几乎所有AR眼镜都在使用衍射或阵列光波导,它们都有明显的波导片“嵌入”镜片,那种二维扩瞳的方块、条状、甚至点状的暗纹。行业所有人都在绞尽脑汁实现波导片“视觉隐藏”,让用户佩戴眼镜时眼神交汇视觉交流更自然,社交场合不显突兀。

DigiWindow方案则不需要波导片,也不像谷歌North Focals 必须在镜片上设计一个全息膜实现微型投影仪的对焦和反射(入眼)。佩戴Halliday Glasses眼镜,外人看不出镜片上透出来的“隐私画面”,面对面聊天,你很难察觉对面是一副AR眼镜而非正常眼镜。

如今行业绝对主流的衍射波导显示,彩虹纹非常难消除,那一条条在画面中闪烁的亮红线极为影响观感,无论是佩戴者还是外人,很难长期接受一副闪着花花绿绿奇怪光纹的眼镜。行业里,大家都在衍射波导Layout上一遍遍推翻重来,在材料和工艺的细节上不断试错,就为了多消一点彩虹纹。DigiWindow方案则从根本上省去了波导片,完全不存在彩虹纹的问题。

当前市场在售的AR+AI 眼镜,无论是采用Micro LED、Micro OLED、LCoS、激光扫描微显示,单目或双目,当光引擎嵌入空间极为有限的镜架上,它就像一个肿块。大家一边想着在体积上“消肿”,把光引擎做小、更小、再小,尽可能不损失亮度和色彩;一边想着如何无缝整合光机,让眼镜更一体化,比如光引擎设计在镜腿弯折折角处实现“内隐”。

对比之下,Halliday Glasses的“光引擎”比黄豆还小,直接“镶嵌”在镜框上,计算、传感、电池的一体化完整眼镜仅仅只有35g,续航更是能吊打只有1-2个小时的主流方案,实现了6-12个小时的一天一充。

图为外媒 ZDnet 实拍

还有AR眼镜棘手的近视配镜问题。如今大部分人都近视,佩戴AR眼镜时再额外夹入近视镜片,在产品上非常繁琐且麻烦不断。AR眼镜“配镜”方式包括前置贴合或者后置夹片,近视镜片往往也需要单独定制,前置完全贴合就无法调整度数,而后置夹片又会让光学模组“实际增厚”,背离原始的模组设计,出瞳距离需要更长,影响各种关联的光学参数,人机工学也要跟着调。

与之相比,DigiWindow的“微型投影仪” 旋转镜头前环,就可调整屈光/焦点以适配视力。

DigiWindow每一项优势都击中了关键痛点:

效率与亮度——(微型投影仪)直投眼睛,远高于任何波导/合路方案,户外可见且省电。

兼容任意度数的普通镜片——因光线直投眼睛,不经过处方镜片,任何普通镜片均可。

隐私且无正向泄露——无外部光捕获,避免衍射波导的彩虹伪影;不遮挡前向视野,这是关键。

全天候轻便佩戴和使用——Halliday Glasses比波导 AR 眼镜更轻更薄续航更长,而且还是模块高度集成的一体式的AR,实现了一天一充。

这么神奇的方案,为啥别人没想到?

DigiWindow确实匠心独运以至于“意想不到”。那个比黄豆还小的微型投影仪,即在其他眼镜上必须的光引擎,它本质上是一种“反向望远镜”——即我们熟悉的望远镜的“反向光路”,MicroLED微显示屏置于望远镜目镜处,图像从物镜端射出。

图为卡塞格林望远镜光学原理示意图

当用户使用时需翻眼向上,看向镜框顶部的某个区域才能看到图像,它的eyebox远小于波导,必须调节滑块与俯仰,使眼球能轴向对准投影仪。

今年年初,Halliday Glasses 因其 AR/AI 眼镜的光学设计非常独特,在 CES 上备受媒体关注。Reddit 有个帖子《Halliday Glasses – Smart Glasses with AI Assistant》指出其光学原理类似 MojoVision 隐形眼镜显示。

图为Mojo

Halliday Glasses使用了Gyges Labs的DigiWindow技术。DigiWindow本质上与MojoVision光学原理同源——都是「反向望远镜」,只不过比Mojo尺寸放大、离眼更远。

图为Mojo佩戴效果

斯坦福博士毕业的贾捷阳目前是Gyges Labs创始人&CEO,2016年到2018年作为初始员工他参与了Mojo Vision(第一家将 AR 隐形眼镜推向消费市场的公司)第一款智能隐形眼镜原型的开发,这段开发经历,启发了日后贾捷阳开发超微型近眼显示系统、并将其用于智能眼镜的思路。

贾捷阳从老东家MojoVision获得光学原理“灵感”,二次改进、创新,变成直投眼球的微型投影仪——即Gyges Labs的DigiWindow技术。它的体积和功耗确实小,实现了虚像对焦、直投眼球,还可以矫正屈光和近视,最关键是绕过了一切麻烦的根源——光传输的波导片,有无法消除的暗纹,衍射波导色彩分离造成的彩虹纹,图像光全内反射传播时有亮度损耗,有散射反光/隐私泄露。

DigiWindow看似很完美,它更“极简的早期形态“Mojo隐形眼镜甚至可以直接作为隐形眼镜与眼球完全贴合,从物理上实现了眼球追踪、实时位移,进行AR画面的“同步跟随”,但缺点呢:这个方案的eyebox非常之小,画面边缘内容需要努力调动眼部肌肉才能看清。

图为 Halliday Glasses 外部实拍

Eyebox,即光引擎将画面投射到眼球前的某个三维区域,只有在eyebox区域内才能看到清晰的AR画面。DigiWindow的Eyebox很小,小到你必须“翻白眼”,日常使用要持续眼球上翻、认真盯着镜框顶部的某个区域才能看到投影的虚像画面,往往也要仔细调整微投模组的左右、倾斜位置以及鼻托距离,对准角度,才有稍微合适的观感。

图为外媒ZDNet实拍

Eyebox受限意味着,只要微型投影仪稍微未对准,或者日常使用眼镜碰一下有点移位,用户就看不到图像。

还有另一个“直观”的问题。根据 MojoVision 专利图,LED 输出朗伯(近似漫射)光,即使 MicroLED 带微透镜,仍有大量光线错过吸收侧壁与次镜,成为“杂散光”,造成整体泛光,即图像外圈有一圈亮环。DigiWindow大概率直接继承了这个固有缺陷。

图片来自AR光学专家Karl Guttag分析截图

今年年初CES 后,Halliday 发布视频《Halliday AI Glasses: CEO Shares Insights Behind the Vision and Concept of Our Product!》,视频包含手机直拍透视片段,截取画面可以看到,杂散光使文字周围泛光,文字增多时外圈更亮。

图片来自AR光学专家Karl Guttag分析截图

还有分辨率的问题。当微型投影仪体积越小,微显示器件就要同步缩小,分辨率提升极为困难,这需要基础物理和材料工艺的进步,否则光学组件无法入框。像素物理尺寸有下限,提高分辨率需更大显示与镜面,这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DigiWindow由于本质上是望远镜逆光路的微型投影仪方案,eyebox远小于波导方案,视野也极为受限,AR的空间定位、渲染和计算,更是一道巨大的、几乎无解的难题。

消费级AR这些年都在忙啥?阵列波导、衍射波导、BirdBath光学显示方案,Micro LED、Micro OLED、LCoS光引擎,大家一直努力的技术方向,将高分辨率、全彩色的AR虚像,以足够高的亮度、尽量低的功耗,传输、覆盖到眼球前更大的eyebox区域,让视野角更宽。以及,眼镜也需要具备真正的AR功能,让增强显示的画面能精准定位、计算、渲染、交互。

做到成这一切的同时,光引擎和光学显示方案还要能压缩到正常的体积,不会有漏光和奇怪的反光、可见的纹路,成为一副在社交场合没有任何违和感的眼镜。

确实太难了。

Gyges Labs的做法是,忘掉AR、忘掉分辨率、忘掉视野,强迫人们改变正常视物的眼球运动、聚焦,以一个极为原始的AR显示效果,获得了官宣的12小时续航和正常眼镜的体积与外观。

可以预见,Gyges Labs它需要JBD这样已经全球领先一个身位的公司,在硅基Micro LED单像素的尺寸再缩小一个数量级,并且实现所有人都在努力的单片全彩,才能让用户看到720P、1080P、2K、4K彩色分辨率的虚像画面;还需要突破光学设计根本上的难题,有巨大的创新,才能将DigiWindow的eyebox和显示视野与现在主流的光波导方案“对齐”。而真正的AR功能上机,还要排在这两个困难的后面。

好东西其实大家都盯着,事物往往在曲折中前进。只有对技术足够了解,才能足够敬畏。对于消费级AR,对于AI+AR的下一代消费电子,妄想一劳永逸、靠天才的闪光解决大问题,在技术上进行短期“投机”,缺乏长线跟进和耐心,大概率收获的是失望。

后话:技术的未知前景,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最迷人的,它是一切超额收益,一切创业奇迹的来源。Gyges Labs 近期又完成了一轮融资,祝愿好运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X研究媛”,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12年科技媒体人,微信公众号【X研究媛】,欢迎关注。

下一篇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街头”

23分钟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