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视频越来越长,影视行业这回真能创作平权了?

毒眸·2025年11月24日 07:28
不破不立。

过去的一、两个月内,AI视频拿到人们眼前的成果,出现了一道显见的分水岭。

从前互联网上的AI视频大多数集中于十几秒或2分钟以下,近月来,更多AI视频时长来到了5分钟,甚至接近半小时。

它同时也开始占据观众更多注意力。B站UP主@龙林yys 用AI续写的《你的名字。》后续剧情的视频时长超5分钟,播放量超过500万;UP主@黄浦江三文鱼 使用AI创作的《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上、中、下三期视频总时长约24分钟,视频总播放量超过1100万。

B站UP主@龙林yys AI续写《你的名字》(图源:截自哔哩哔哩@龙林yys)

即梦AI发起的“青年导演合作计划”也在近期上线了7部AI短片,这些作品的时长短则6分钟左右,长的体量接近20分钟。参与的创作者既包括多个国内电影节创投的入围和获奖导演,也包括短视频平台的原生创作者。这些短片不仅具备了初步统一的视觉风格,还展现了完整的叙事结构,彰显出AI创作在内容深度和连贯性上的进一步成熟。

但更具意义的不是视频变长本身,而是视频变长后,传统影视行业的创作权、工作流和类型题材等核心内容变量正在经历的全面重构。

AI将传统的线性、不可回溯的创作流程,并将其改造为一种循环、可持续试错的创作流。剧本部门和视听部门能同时开工,即便进行到后期,也可以随时调整剧本。在AI的帮助下,年轻的创作者可以快速地试错和迭代,进入一个更为纯粹的创作状态。

这场变革的背后,可能是创作平权的真正到来。导演、编剧被层层稀释的话语权,丢失的剧本定稿权、选角权、主创选择权、终剪权,都在缓慢回到创作者手中。

他们能预见,就像当年互联网企业对传统影视的改造一样,行业会经过头部公司的角力,而后形成相对稳固的定势。但在此之前,他们决定握紧手中的创意、故事,拍出自己的下一个作品。

AI长视频正在成形

变长,乍看上去只是技术进一步升级之后的必然结果,可是对影视创作者而言,这意味着AI有了足够的体量,具备更完整的叙事能力,甚至形成明确的视觉风格和类型属性。

B站UP主@黄浦江三文鱼 使用AI创作的《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三期视频总时长23分钟,@黄浦江三文鱼 告诉毒眸,他使用了即梦、可灵、veo 3等多个AI大模型,单期视频提示词近20万字,共生成了多达1000多个视频片段,最终剪辑成了让观众误以为是“以实拍冒充AI生成”的“美食下饭综艺”。

《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三部曲(图源:截自哔哩哔哩@黄浦江三文鱼)

青年导演陈小雨曾凭借首作《乘船而去》,获得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编剧,在最近的“即梦AI青年导演合作计划”中,他使用即梦创作了7分半钟的动画短片《珍贵的脏》;科幻电影导演王人超,终于将自己几年前计划拍摄的短片《白昼黑夜》用Nano Banana和可灵等生图、生视频的AI模型工具创作了出来,短片时长也近7分钟。

《珍贵的脏》《白昼黑夜》(图源:豆瓣)

长度提升的首先是叙事的完整性。“沧龙系列”已经被不少观众定义为“AI综艺”,节目引入了经典赛制和淘汰机制,展现了参赛选手的不同的性格和本土故事,同时还巧妙融入了九转大肠等流行梗炮制笑料,甚至基本保持周更的节奏,证明使用AI基本可以完成综艺节目的创作。

《白昼黑夜》与《珍贵的脏》虽是短片,但相比此前普遍的数十秒、1-2分钟的短视频,体量已经有了质的突破。它们有完整的叙事结构、风格统一的视觉语言,比如《珍贵的脏》整片以鲜明的色彩和毛毡质感的画风为基调,故事层面以一只兔子为妈妈找到年轻时的朋友展开,融合了童趣、冒险与治愈等元素,这支短片也因此拥有了“人味”和作品感。

《珍贵的脏》(图源:截自抖音)

模型本身的迭代,当然是首先需要强调的基础。视频模型在物理一致性、镜头连续性与声画统一上的提升尤为关键。以9月底发布Sora 2为例,它在理解物理世界、模拟光影、处理材质细节方面显著优于前一代;再比如可灵同期推出的2.5 Turbo模型,引入了新的首尾帧控制功能,可以实现对视频内容起点和终点的精准控制,能更好地服务于包括影视创作在内的更多应用场景。

此外,不同模型之间的协作变得可行,不少创作者会用文生图模型确定角色和场景,再用图生视频模型生成关键镜头,最后再用另一个模型进行修复、连贯或风格统一。尽管过程仍需人工筛选与反复调整,但模型协作已让长视频从短片段演示,迈向相对可控的叙事生产。

与此同时,AI长内容正吸引越来越多创作者加入,呈现出产业化趋势。陈小雨透露,他正在筹备一部时长约两个小时的AI长片,类型为带有科幻元素的公路片,计划在院线放映。此外,他已经成立一家专门的AI影视公司,着手布局长期的内容生产体系。

他还观察到,不少来自短视频行业与传统影视的年轻创作者,都在试水自己的第一部AI长片。毒眸对谈的所有创作者都认为,AI长视频是100%确定性的影像变化,它正在从个体实践转向更具规模、持续性的创作方向。

王人超认为,如若AI长视频与传统影剧综之间的壁垒被打破,长视频的供给总量会大幅提升,AI生成的中小预算、类型明确、视觉高概念的作品数量会大量增加,院线和平台的腰、尾部内容会显著扩容,创作者生态接近于现在B站的UP主,每个创作者可能只有几十万、十几万垂类观众,但这十几万足以构成稳定的观看群体,并支撑一个自洽的内容世界。

同时,金字塔顶端依然会有其稳固的受众,集体观影的仪式感与线下互动的需求不太可能被取代,仍有观众会选择去IMAX、巨幕厅观看真人实拍大片。“只是整个金字塔会被进一步拉高、拉宽,在保持头部不变的前提下,为更多垂类内容和创作者腾出空间。”王人超总结道。

至于类型题材的分化,AI当下显然更适合非现实题材,而不是与真人影视正面对抗,因此更可能率先在科幻、奇幻、动画等虚构类型中成熟。

陈小雨认为,AI生成真人电影很难被观众接受,不是AI能力的问题,而是评判标准和观影直觉感受的问题。即使AI做到99.99%的相似度,剩下的0.01%的差异都会让人产生很强的抗拒感,催生恐怖谷效应,“品鉴观赏一种内容形态的时间越长,我们对这个形态就会越挑剔,就像喝了一辈子咖啡的人,能一下分辨出不同豆子的风味。”

重写影视生产工作流

AI长内容的涌现,不仅改变了作品的呈现方式,也在深刻地改写构成影视工业的生产流程。

对许多来自电影行业的创作者而言,AI最具冲击力的变化不在降本增效,而在于它把原本线性、不可回溯的电影生产方式,改造成了一种可循环、可不断试错的全新工作流。

陈小雨将传统影视形容为顺序工作流。剧本、美术、分镜、拍摄、剪辑、后期——每个环节都严格串联,每一步都仰赖下一步,每个环节的费用都需要几万、几十万,每一次返工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

剧本定稿后,美术才能开始创作;杀青之后,很难协调演员补拍;剪辑完成后,画面也难以改动。这种按部就班的生产方式,是过去百年电影工业的基础,也是束缚创作自由度的桎梏。

AI 进入之后,线性的工作流被彻底拆解,创作者也很难再用传统的前期—中期—后期来划分工作的进度阶段。

AI生成视频界面可随时输入内容生成

“我可以很方便地回到剧本阶段去改剧本,然后在生成视频的阶段,我又可以同时开始剪辑,当我在剪辑台上发现剪得不顺,需要补镜头,就可以重新在这台电脑上又再生成补充镜头。”

陈小雨把这种工作流称为“可无限回溯的交替式生产”,写作、生成、剪辑这三个原本相隔甚远的环节,如今在一台电脑上同时进行,并在不断往复的迭代中逐渐成型,整个创作链条变得更加灵活、可反复、可逆。

不过,更自由并不意味着更可控,传统电影创作者对AI的不确定性阻力感受很强烈。陈小雨认为,传统的工作流,最多只是工作量的差异,投入更多精力就能产出结果,就能进入下一环节。而AI工作流本质是抽卡概率,有时为了得到一个合格的镜头,需要在多个模型之间来回切换,不断改写提示词、重跑流程,与模型博弈,也与概率博弈。

在具体的应用环节,传统影视创作者和互联网原生的视频创作者显示出两种不同的路径。

@黄浦江三文鱼一期视频的提示词近20万,对视觉风格、光线、镜头、音效、场景布置等要素做了精确界定,按镜头-场景-角色分类存储。流程上,他将镜头脚本梳理为开头、中国厨师、印度厨师、结尾四段,撰写好完整的镜头脚本后,配合提前完成的提示词,再交由模型进行二次优化,最后批量投入AI工具跑出整组素材。生成完成后,他对所有镜头逐一筛选,选择效果较好的片段进行剪辑,其余的当作废片舍弃或当作节目花絮。

《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部分提示词(图源:哔哩哔哩)

王人超则不太习惯文生视频的创作方式,他沿用传统影视的制作路径,习惯先使用文生图,生成角色定妆照与场景设定图片,并以此替换生成模型中的默认角色、场景,确保所有镜头在基调、光线与造型上保持一致。同时,他需要明确控制每个镜头的起幅和落幅,以及具体的构图与视角走向,保证在一致性与美术层面甚至可以接近真实拍摄的结果。

比较而言,@黄浦江三文鱼和王人超对AI使用体现出的差异,既是因为他们不同的创作者身份,前者来自B站这个强调内容创意、对梗文化使用信手拈来的平台,后者来自传统影视行业,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影像内容创作的工作流;同时又源于创作类型本身的差异,《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更接近于综艺,强调流程、创意和笑点,而《白昼黑夜》则更像一个小成本电影,需要展现导演的调度和自我表达。归根结底,他们之间的差异是两种创作文化、两种生产逻辑在AI创作时代下的自然分叉。

值得一提的是,观看场景的确会让不同的AI作品收获不一样的观众反馈,比如《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在B站之外的平台也有被上传或转载,但远远没有产生如B站一样的播放数据或讨论度。B站用户除了在弹幕玩梗、流口水、研究怎么做菜之外,更是会在评论区讨论技术上的实现难度,并强烈建议UP主把视频发到海外平台上扩大其影响力。

《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弹幕玩梗(图源:截自哔哩哔哩@黄浦江三文鱼)

回过头来说,更轻量化的工作流,自然也会对传统影视的岗位产生震荡。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且依旧不应被忽视的严峻问题。

在陈小雨看来,AI长片依旧需要角色、造型、场景、打光、构图,对应地,就依旧需要表演部门、造型部门和摄影部门,只是会有一定量的人员减少。最大的岗位变化会出现在制片部门,约90%的现场拍摄类岗位,在AI视频生产中将不再具有稳定需求。

这些岗位在大制作真人实拍仍需要,但由于成本高昂、投资方更谨慎,真正能开机的项目减少,实质上也处于大幅削减状态,这些都是从业者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创作平权真来了?

对工作流的改写,本质上也是一次创作权力的重新分配。尽管每有技术变革,便会提到“创作平权”,但在AI长内容时代,这四个字正在变得切身可感。

《白昼黑夜》原本是王人超几年前为一个电影节使用手机拍摄的项目,他起初以为摄影能力出色的手机,能带来电影创作的普惠化,让创作者摆脱器材束缚,以更低成本完成专业影像生产。但这个项目最终还是因为预算不足搁置了。

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摄影器材从来不是电影创作真正的门槛,相较于整条影视工业链,器材反而是最容易被替换、成本最低的一部分。真正抬高门槛的,是制作电影所需要的工业协作体系,这个体系的运转需要上百号人从筹资、制片、现场调度、灯光、美术、后期的协作。

“影视制作其实是无数人合作的东西,这也是导演、编剧,与作家这类创作者最大的不同。因为电影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是个人化的。”这种规模化的协作系统让影视创作产生了更多的门槛——资金的、组织的、协作的,无一不是创作者不得不跨越的壁垒。

陈小雨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在自己的直播课中,阐述了新人导演入行的冗长路径,短片开发—长片开发—创投会—路演—产业洽谈—公司评估过会—改剧本,几十个人给导演、编剧提意见,导演的话语权被层层稀释,剧本定稿权、选角权、主创选择权、终剪权,都不在自己手中,足够幸运的情况下,作品能完成,但“拍出来的东西,导演自己都不认识”。

陈小雨直播时分享的新人导演入行流程(图源:B站@搞电影的陈小雨)

他认为,AI带来的最大变革从来不是降本增效,而是创作平权,让一部作品的最终决定权重新回到导演、编剧的手上。与此同时,工作流程的重构也让剧本与视听开发可以齐头并进。尽管这种方式对创作者的把控力和判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陈小雨看来,它反而让人重新进入一种真正的创作状态,跳脱传统的分割式分工,可以在不断的试错与迭代中保持对作品的持续感知。

相比过去既要拉投资、统筹各部门却缺乏实际决定权的导演角色,AI让导演重新回到一个更纯粹的创作者位置。也正因此,尽管类型与题材差异巨大,在这一批AI长视频创作者身上,都能看到对创意和故事表达的热忱。

@黄浦江三文鱼提到自己的创作出发点,便是希望使用AI这个趁手的工具,完成一期有剧情、有深度,让人发笑的同时能引发思考的视频。在他的整套流程中,创意是最耗时的部分。第一条视频的构思,他花了大部分时间去确定角色的形象、菜谱如何设计、哪位选手被淘汰、淘汰的方式如何融入互联网热梗,以及整条视频的节奏该如何推进。

王人超终于借助AI完成了几年前因预算不足而搁置的《白昼黑夜》。AI生成真人的效果差强人意,他选择用旁白补足画面叙事的缺憾,但重要的是,他完成了这部作品,并且收获了反馈。

《白昼黑夜》故事开头旁白(图源:截自哔哩哔哩@Steve超人王)

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快速积累对作品的准确认知,是青年创作者迈入成熟阶段的关键。按理说,短片和小成本影片应该承担起这一“缓冲带”的作用,既帮助创作者试水长片叙事,也让市场看到他们的表达潜力。然而在当下影视行业,这两条路径都不够通畅——小成本电影难以真正投拍,而短片又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难以支撑创作者连续创作并完成必要的试错周期。

AI短片、AI长片,有可能让创作者从这种无处试错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王人超并不否认,许多文艺作品依赖创作者的灵光乍现、积累已久的生活经验或情感沉淀。但在更广泛的工业化创作体系中,成熟的表达、稳健的叙事技巧和扎实的镜头语言,往往是反复的练习与迭代磨出来的。

他清醒地认识到,高速迭代对于一个需要大量财力、人力投入的行业来说完全不现实。幸而,AI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资金限制,创作者能以更快的节奏实现自我表达和作品迭代,从而真正接触到创作的核心。

“AI时代让影视制作第一次有了成为当下艺术的可能,也让影视创作中的故事有了更纯粹的呈现空间,”王人超表示,“保留故事的原初性与生猛性,抓住对故事的兴奋感,立刻呈现给观众,这正是AI创作所带来的魅力。”

用即梦完成《珍贵的脏》后,陈小雨感叹,这是他从事导演工作14年来,最自由的一次创作。“我从一个产品经理,又变回了讲故事的人。”

通过这次的对谈,毒眸发现,多数传统长片导演会有类似于孤注一掷的心态,渴望下一部作品便是自己的成名大作或影史留名之作。相比之下,AI影像创作者则普遍有一种进行时心态,他们不期待下一部作品是完美的,而是将其视作不断试错和进步的一部分。@黄浦江三文鱼 称自己的作品为“练习”,王人超对可灵更新的首尾帧功能、Nano Banana 2的4K画质激动,渴望用它们创作出下一部作品。他们都清醒地意识到,AI的功能还在快速迭代,更值得关注的是持续学习、使用和适应——这才是AI创作当下的关键。

可灵视频生成首尾帧可操作

在陈小雨看来,任何行业都要有一定的竞争,但现在的影视行业没有良性的、有梯度的竞争环境,而随着AI内容池的充盈,创作者数量激增,行业竞争将进入优胜劣汰阶段。透过这场AI长内容的产业变革,陈小雨看到了新的话语权体系与竞争形态形成的可能。

但他也预见到,就像互联网公司进入影视行业后,电影制作路径和评估系统都被这股力量重新塑造一样,AI深度介入长内容创作后,行业也会经历多方角力,一旦形成定势,个体便很难扭转其间的规则。在这个新的局面尚未成型前,陈小雨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保持创作初心并推动行业向着更加尊重创作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他创立AI影视公司的初衷。

从当下看,AI长视频还谈不上成熟,各平台的大模型频繁迭代,观众对这种新内容的接受度也有待观察。但相对明确的是——AI长视频有可能带领影视行业,进入一个更开放、自由和高效的创作时代。创作者们已经迈步向前,通过他们的实践,一个新的内容世界正在缓慢成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胡毓靖,编辑:刘南豆 ,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高盛警告AI泡沫风险,五大信号与互联网泡沫相似。

15分钟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