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主一把钥匙关闭电梯广告,分众们最害怕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又是一个加班到九点的夜晚。
熬在公司跟进发布会的小雷已经非常疲惫,偌大的办公室里面,此时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在把活动报道提交的按钮轻轻点下后,仅存的意识让他加快了回家的脚步,他赶紧收拾好手头的东西,走向了已经无数次走过的楼梯间。
在一小段等待后,电梯门缓缓打开了。
迎面而来的,却不是难得的宁静,而是一大堆更加聒噪的声音。
“米D学,米D学,米D米D米D学!上网课就到米D学!”;
“选DS妈妈!选DS妈妈!选DS妈妈!选DS妈妈!”;
“红包不够?红包不够?红包不够?H呗凑!H呗贷款,即时到账!”;
“点外卖就上淘宝S购,点外卖就上淘宝S购,点外卖就上淘宝S购!”;
诸如此类,尖锐刺耳的海豚音广告语不断重复,打破了这最后一段距离本应有的宁静。
而这样的恼人场景,在全国各地的电梯中已经屡见不鲜。当你在电梯里,百无聊赖地等待着楼层数字跳动,无孔不入的电梯广告,在不断惊扰着一个又一个本应享有片刻安宁的普通人。
不过事情也有例外——
当那个关掉广告的人出现时,可能整个体验就会截然不同。
(图源:哔哩哔哩)
常刷B站、微博的大伙,最近应该都会看到一个让人拍手称快的热搜,一位大学生,凭一己之力,关停了小区内的100多块电梯广告,并将过程录制视频上传网络,引发社会热议。
至于这是对抗“都市牛皮癣”的义举,还是存在一定法律风险的行为,就让我们来好好看看吧。
关闭电梯广告的Up主火了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一位B站UP主说起。
2025年11月,来自上海嘉定的孔同学实在是受不了自家电梯里那日复一日的噪音污染,于是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能不能把它关了?
他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但很可能是第一个付诸实践,还做得如此彻底的人。
从他的视频教程来看,整个流程思路清晰,操作性极强。
(图源:雷科技)
首先,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台属于分众传媒的电梯广告机。
然后就是观察,看看广告屏幕的下方,有没有一个像是老式电视机开关的地方,那里通常藏着玄机。
如果那里一切顺利,没有被其他装置挡住,那么恭喜你,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接下来,就是整个行动最核心的道具——一把钥匙。
在这里,小雷告诉大家一个冷知识,分众传媒的广告屏,用的是一种很特殊的锁,外圆内五角。这种锁,普通钥匙打不开,暴力拆解更是不可取。
但神奇的是,这种钥匙,在万能的网购平台居然能买到。
(图源:雷科技)
当这把钥匙插入锁孔,轻轻一转,广告屏的保护面板就应声而开。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个隐藏在广告背后的控制中枢,就这么暴露了出来。
面板后面,是两个小小的按钮。
这里就是技术活了。根据这位同学血与泪的教训,这两个按钮大有讲究。如果是一大一小,那么按大的那个,才是关机,而且是手动打开前都不会再亮起的那种。如果按了小的,那它只会在黑屏几秒后重启,让你体验一把什么叫前功尽弃。
如果是两个差不多大的按钮,那就得同时按下,才能把它送去休眠。
接下来,关好面板,拔下钥匙,深藏功与名。
(图源:雷科技)
视频一发出来,瞬间就火了。弹幕和评论区里,简直就是大型团建现场。
绝大部分网友,都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什么“关音菩萨”、“侠之大者”、“为民除害”,各种高帽子都给这位同学戴上了。
大家积压已久的对电梯广告的怨气,在这一刻找到了宣泄口。仿佛那位同学按下的不是一个按钮,而是千万网友的“一键三连”。
笑容不是消失了,只是从广告商的脸上,转移到了住户们的脸上。
其实事情到这里,也还算是一次互联网上的小闹剧,凑完热闹的网友过一会可能也会自行散去。
问题是,这件事情背后反映出的矛盾,实在是太普遍,太深刻了。
广告越洗脑,就越有价值?
在咱们普通人把电梯广告当成“噪音污染”的时候,一个可能让你惊讶的事实是,这门生意,是中国广告市场里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你没听错,就是增长最快。
根据中天盈信CODC行业报告,截至2025年9月,电梯视频媒体投放额达到188.27亿元,环比增长21%,同比增长15% ,预计今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大关。在整个广告行业都在喊日子难过的时候,梯媒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还能维持在16.7%左右,把很多传统广告远远甩在身后。
(图源:雷科技)
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一门人人都烦的生意,能这么火爆?
答案就藏在它的“原罪”里。
首先,是高触达率。说白了,就是把你关进一个铁盒子里,广告糊你脸上,你看还是不看?在电视和手机上看到这类广告,人们尚可使用遥控器或开通会员来跳过,可在封闭的电梯里,人们只能接受聒噪广告的视觉和听觉的轰炸。
其次,是反复洗脑。电梯广告最擅长的,就是抓住你上下班、回家那几分钟的碎片化时间,把一个广告在你耳边循环播放一百遍。它赌的就是,只要重复的次数够多,总能把品牌名字刻进你的潜意识里。
再加上,这种广告的精准度相对更高。高速路上的大牌子,天知道是开法拉利的在看还是开五菱宏光的在看。但写字楼的电梯广告,它很清楚,看它的人,就是这栋楼里的公司白领;公寓的电梯广告,瞄准的就是年轻人;高档小区的电梯广告,目标就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住户。
另据财通证券研报统计的多类型广告关键指标CPM(千次展示成本),多家互联网公司的APP广告CPM在100-300元不等,而国内电梯广告的代表分众传媒,其CPM仅为40-50元,是上述互联网广告成本的一半不到。
(图源:雷科技)
强制性的视听记忆,相对精准的送达率,还有更高的性价比,意味着电梯广告能用一个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高频次的精准人群覆盖。
对于广告主来说,这笔账,超划算。
但它的问题,也和它的优势一样突出。
最大的不足,就是品牌认知偏向负面。那种洗脑式的广告,确实能让你记住这个牌子,但记住的同时,你也把“烦人”、“吵闹”这些标签一起贴了上去。下次你在货架上看到这个产品,你想起的可能不是它的好处,而是电梯里那个被噪音支配的下午。
另一个问题,是很难形成实时转化。它的展示时间太短,而且电梯里的信号铺设普遍很差。想让你扫个码?可能等你扫出来,电梯门都开了。想让你马上下单?就那几十秒,广告片还没播完呢。
让人们知道且记住自己固然重要,但这种与基本人性背道而驰的做法,确实很可能引发用户的逆反心理。
做电梯广告的日子也不好过
说到电梯广告,就绕不开一个名字:分众传媒。
在经历了和新潮传媒的并购整合后,分众传媒几乎成了这个行业的代名词。但即便是这样的巨头,在2025年的日子,也过得不算舒坦。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25年前三个季度,分众传媒的营收是96.07亿元,比去年同期涨了3.73%。
这个数字,怎么说呢?
单看数字,营收看起来是在涨,但3.73%的增速,在眼下广告业不景气的时候,看着还行,但跟过去动不动两位数的高增长比起来,可就差远了。
而且公司赚钱能力虽然还在,但资本市场给它的估价一直上不去,其市盈率长期低于其他品类线下广告/互联网广告巨头,更反映出市场对其增长模式与盈利能力的隐忧。
在我看来,分众这个巨头遇到的困难,其实是整个行业困境的缩影。
(图源:雷科技,豆包AI生成)
首先,是市场规模的天花板。别看电梯广告在我们生活里无孔不入,但在整个线下广告的大盘子里,它还只是很小的一块蛋糕。池子本身就不够大,增长自然有限。
更要命的是,上游的房地产业开始降温。过去这些年,电梯广告能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吃了房地产的红利。新楼盘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电梯数量猛增,广告屏自然也就越装越多。可现在,盖的新楼少了,能装广告屏的电梯这个“基本盘”,也跟着萎缩了。
政策也在变,今年8月,深圳生态环境局宣布将推动《电梯广告投放管理规范》的修订与落实;江苏、广州等地也先后展开电梯广告治理行动,开始严格规范电梯广告的数量和音量上限。
而真正的“跨界对手”,是你的手机。
抖音、快手这些后来者,正在用它们的逻辑重塑广告行业。它们手握大数据和精准算法,能把广告像做手术一样,精准地送到每一个可能下单的人脸上。
你看过什么,点赞过什么,它们比你自己都清楚。
不同于电梯广告的是,它们能实现效果转化。广告主投了多少钱,带来了多少点击,卖出了多少东西,后台数据一目了然。这种“品效合一”的能力,恰恰是电梯广告最欠缺的。
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我们能看到,现在电梯广告里,客户的类型也越来越单一,翻来覆去主要是AI硬件、招聘平台和各种酒类品牌在刷屏。
盘子太窄,风险就高。
所以,电梯广告必须得变了。它必须想办法证明,自己不只是一个“只会喊麦的复读机”,自己同样能帮客户把东西卖出去。
(图源:雷科技)
为此,梯影传媒用数字投影技术,专门盯着高档写字楼的电梯门内侧做文章,视觉更抓人;趣致集团则用智能屏,配合互动游戏、扫码领奖这样的玩法,把原本单纯的广告曝光,变成用户能参与的行为。
当然分众也有在做,碰一下抢红包,我想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体验过。
对于电梯广告行业来说,朝着“品效合一”加速转型,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再不变,可能就要被时代给淘汰了。
本文来自“雷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