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直击——如祺出行:“高效运营+高质数据”加速自动驾驶技术量产应用
车展不仅是新车争奇斗艳的舞台,更是车企“产业朋友圈”秀场。
在2025广州车展上,车企+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就成为各家车企的标配。而随着Robotaxi在全球进入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拐点,各大车企正加快将“智慧出行”理念从产品延伸至场景,进一步推动车企开始在产业链上探索更广泛、更多样的汽车生态合作方式。
广汽集团旗下智慧出行平台如祺出行展示的生态合作创新思路,就尤为显眼。这家被视作港交所“Robotaxi第一股”的出行平台,在这次车展上展示了其“Robotaxi+”战略细节:以平台的运营优势为基础,面向各地方监管机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及其他生态合作方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输出标准化Robotaxi商业模式,以联手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加速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并同时进一步覆盖面向智驾产业链的数据解决方案,及面向千行百业的AI数据服务矩阵。
换言之,如祺出行希望成为AI+、尤其是智驾产业朋友圈的“攒局者”。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是国内较早围绕自动驾驶商业化展开布局的出行企业之一,于2022年推出开放式自动驾驶运营科技平台、成为全球首个有人驾驶网约车与Robotaxi混合运营的出行平台。目前如祺出行运营Robotaxi超300辆,服务覆盖广州、深圳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运营站点超过10,000个。
立足Robotaxi,超越Robotaxi
“运营+数据”加速自动驾驶量产应用
当前,全球Robotaxi行业正处于从技术验证迈向大规模商业落地的关键拐点。据咨询机构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将突破2,800亿美元,其中中国有望占据近40%的份额。
前景固然很丰满,但现实却依然很骨感。作为自动驾驶技术最大的应用场景,Robotaxi全球规模化落地仍面临成本高、法规滞后、场景复杂等多重挑战,这些挑战无疑都在增加商业化运营的复杂性。
在此背景下,全球主要玩家纷纷调整策略,除了特斯拉等少数企业依然保持单打独斗、独立发展外,在过去两年,包括Waymo、Momenta、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等自动驾驶公司已先后与全球打车软件鼻祖Uber展开合作,目标就是要补足运营的短板,在Robotaxi发展早期加速全球拓展。在国内,刚刚入局Robotaxi的高德也选择了类似的路径,通过聚合多家Robotaxi服务商,打造“一键叫无人车”平台。
而如祺出行的“Robotaxi+”,看似与Uber模式类似,实则更进一步。
首先其合作对象类型更多,除了常见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外,还包括地方监管机构及其他生态合作方,如运力合作伙伴等。这意味着如祺出行有计划在Robotaxi领域复制当年网约车的CP合作模式,以开放式运营平台兼容不同技术、不同车型为基础,有望在商业化早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Robotaxi运力和市场快速扩张。据如祺出行方面介绍,在未来5年,其Robotaxi运营预计将拓展至100个核心城市、与合作伙伴构建超万辆的Robotaxi车队。
其次,“Robotaxi+”同时瞄准了Robotaxi商业化落地后的车后维保刚需。考虑到Robotaxi开始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与之配套的清洁、补能、故障诊断、数据回传等基础服务相当于“水电煤”刚需,市场空间不小。按照计划,如祺出行未来五年将建设超1000个基础设施站点,支持年运维10万辆Robotaxi车辆。
第三,尽管名字叫“Robotaxi+”,但如祺出行的边界已超越Robotaxi,同时覆盖面向智驾产业链的数据解决方案,以及面向千行百业的AI数据服务矩阵。
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出行服务平台掌握了大量低成本且真实出行场景数据,这是AI技术、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持续迭代的核心燃料,也是AI领域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
“Robotaxi+”延伸出数据服务,显示如祺出行希望通过“规模运营—获取数据—技术迭代—量产应用”的闭环,面向自动驾驶、甚至其他行业的AI应用提供数据服务,以提升数据资产价值,有望在未来发展出“高效运营+优质数据”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如祺出行已推出智驾数据解决方案,包括数据采集、标注及智驾模型解决方案、众源地图方案等全链条服务。
产数、赚钱两不误
“运营即采集“有望成数据降本新思路
AI行业有一个说法:“垃圾进,垃圾出”,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AI模型的表现。作为AI技术在出行领域的主要应用,自动驾驶技术的持续进化,高度依赖海量、多样、优质、高精度的真实道路数据。有业内人士指出,一般情况下,L4级高度自动驾驶系统每年需处理超过10亿公里的有效训练里程,而传统测试车队采集成本高达每公里30–50元,企业难以支撑大规模迭代。
面对这一瓶颈,行业正加速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数据获取路径。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如祺出行首次对外展示其“智驾数据采集车”方案,有望成为破解该难题的创新探索。
该方案基于量产乘用车快速改装,车辆在投入网约车服务的同时,合规采集道路结构、司机和路人行为、极端天气、路况等长尾场景数据,真正实现“一边赚钱、一边产数”,从而显著降低数据获取成本,并覆盖海量真实长尾场景,大幅提升智驾系统训练样本多样性。截至2025年9月,如祺出行首批300余辆采集车已在广州常态化运行,覆盖早晚高峰、雨雾天气、施工路段等海量真实场景。
同时,数据采集后,还需经过标注处理,把大量机器无法理解的非结构化数据翻译成机器能理解的结构化数据,方能投入使用。如祺出行方面称,该公司自研的数据标注平台,已实现了原始采集数据高度自动化预标注,及跨场景迁移抗干扰能力,标注效率提升3倍以上,人力依赖降低60%。据悉,如祺出行目前已建立专业标注团队规模超1500人,每月交付标注产能超过70万帧,客户包括了广汽集团、理想汽车、小马智行等一众车企。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此次车展展示的“Robotaxi+”细节,如祺出行正将在自动驾驶领域训练的数据能力,进一步拓展至医疗、教育、金融、法律、生物等AI高价值垂直领域。如祺出行也将以自动驾驶和Robotaxi运营为起点,用AI数据服务开辟出新的百亿增长曲线。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24年中国AI基础数据服务市场规模为58亿元,2028年规模将达到1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