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大股东为何看上了星巴克昔日“宿敌”?

联商网·2025年11月20日 20:20
瑞幸大股东大钲资本正在考虑竞购英国连锁咖啡品牌Costa。

“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似乎也适用于商战。当头部一二品牌斗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收购其后的第三第四位品牌不失为对自己更为有利的策略选择。

最近,瑞幸大股东大钲资本计划收购Costa咖啡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不少文章认为,Costa咖啡作为一向对标星巴克的中高端咖啡品牌,如果与瑞幸合为一家,这样的联合对星巴克来说将是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Costa将补足瑞幸在高端市场的空白,另一方面如果将瑞幸经营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运用于Costa,在开店扩张,产品创新以及品牌运营方面都会发展迟缓的Costa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01 瑞幸大股东抄底Costa?

11月17日,有市场消息称,瑞幸大股东大钲资本有意收购可口可乐旗下的咖啡品牌Costa的连锁门店。相关讨论尚处于早期阶段,不清楚大钲资本是自行投标还是通过瑞幸竞购。

据彭博社报道,包括大钲资本在内的多方对Costa的初步估值约为10亿英镑(约合92.96亿元人民币)。这一价格不到可口可乐当年买入成本的三分之一。此前,也有消息表明,此次Costa拟议的出售交易规模大约在15亿英镑(约合139.43亿元人民币)左右。如此之低的相对价格,被视为大钲资本抄底Costa。

据知情人士透露,大钲资本可能通过自身基金直接出资,也可能考虑联合其投资的瑞幸咖啡一起参与竞标。截至目前,可口可乐、Costa、大钲资本和瑞幸方面均拒绝对市场传言置评。

事实上,早在今年8月就有消息传出,可口可乐聘请了Lazard投行就Costa选项进行评估,包括可能的出售。这一举措被市场解读为可口可乐意欲“瘦身”,聚焦核心饮料主业。据称,可口可乐并非完全放弃咖啡领域。在今年稍早些的交易谈判中,可口可乐打算保留Costa品牌的即饮咖啡业务,包括超市售卖的罐装/瓶装咖啡饮料等。也就是说,可口可乐可能将Costa连锁门店业务出售给新东家,但保留通过授权方式继续运营Costa即饮产品线。

这些年来,Costa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都比较缓慢。对可口可乐来说,Costa成为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Costa的门店经营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这比可口可乐配方+工厂+渠道的模式要复杂得多,而且Costa并非是其旗下的高利润金牛业务,出售成为必然选项。

门店经营对可口可乐来说确实不擅长而且与其主营的饮料业务很难形成协同,但即饮咖啡业务——瓶装的Costa咖啡却可以与可口可乐高度同频,其渠道、生产管理等均可高度复用可口可乐已有的。

另有消息称,可口可乐方面已与潜在买家进行了小范围初步接触,并计划很快展开管理层路演,以协助竞标方更全面评估Costa业务。

不过,对Costa感兴趣的买家不止大钰资本。据媒体报道,KKR、贝恩资本(BainCapital)、TDRCapital等知名投资机构均在不同阶段参与了竞标讨论。其中,贝恩资本一度被视为最积极的追求者,曾提出约20亿英镑(约合185.94亿元人民币)的意向报价;KKR则在8月暂时退出后又于近期重新加入竞标行列。

02 Costa是个好标的吗?

2018年,可口可乐宣布以39亿英镑(约合362.58亿元人民币)收购CostaCoffee,试图补齐其在热饮市场的短板。当时可口可乐CEO詹姆斯·昆西(JamesQuincey)将这笔收购视为公司战略版图的重要拼图,旨在借助Costa快速切入全球连锁咖啡业务,与星巴克和雀巢在咖啡消费领域一争高下。

Costa咖啡发源于英国,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Costa在全球拥有约4000家左右的门店,主要分布在英国和中国。随着不断的闭店,尤其是今年1-6月其在中国市场净关店30家左右,中国的Costa门店仅剩下389家,超50%门店位于一线城市,主要集中于北京与上海,咖啡客单价在30元以上,产品选择有限,创新速度不及本土快取品牌。

2023财年,Costa全球营业收入超12亿英镑(约合111.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但低于2018年水平;税前亏损9.6万英镑(约合89.25万元人民币),上年为盈利245.9万英镑(约合2286.13万元人民币)。Costa在中国采用直营与加盟并行模式,仅开放地区特许加盟,要求加盟商具备较强资源与财务实力,不支持单店加盟。

Costa进入中国之后迅速成为咖啡市场的老二,被视作星巴克的最强对手。当时的国内咖啡市场,除了星巴克,人们能想到的便是Costa。最初的几年,Costa的势头十分强劲,开店速度一度是星巴克的2.5倍。2011年,Costa甚至宣布要拿下中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此外,Costa始终保持了“高端咖啡品牌”的定位身价,营销和产品创新方面表现非常不活跃,甚至被一些文章认为“高冷”。随着瑞幸们的崛起,中国的咖啡市场掀起竞争的巨浪,在各大品牌互相厮杀之下,消费者对咖啡的关注度很大程度上被新产品以及营销活动所吸引,高冷的Costa自然日益被冷落,甚至边缘化。

Costa对可口可乐而言是鸡肋甚至是亏损的负担,但对于拥有瑞幸的大钲资本而言,却是可以下更多鸡蛋的潜力选手。

第一,对布局全球咖啡市场具有先天优势。瑞幸早就开始布局海外市场,目前在欧洲市场尚未开设门店‌。其海外门店主要集中在新加坡、美国(纽约)和马来西亚等地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瑞幸咖啡的全球门店总数为29214家,其中海外门店总数为118家‌。其中,‌新加坡68家自营店,‌美国‌5家自营店,‌马来西亚45家加盟门店。

Costa咖啡在全球市场有成熟的供应链和国际门店,如果大钲资本顺利拿下Costa咖啡,无疑将与正在布局出海业务的瑞幸咖啡形成协同效应,尤其是更顺利地进入到欧美市场,这将对全球咖啡市场竞争格局带来重要影响。

第二,与瑞幸形成互补协同,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如前所述,Costa定位中高端,而瑞幸定位中低端,两者在客群上可以形成互补。另外,Costa在经营方式上所欠缺的,正是瑞幸所擅长的。Costa的“高冷”方式导致其市场存在感不强,而瑞幸恰恰善于营销。另外,在线上化拓展、线下门店扩张,瑞幸的经验都可以很好地被Costa“抄作业”。

03 瑞幸在下一盘大棋

11月17日晚,瑞幸咖啡发布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财报。财报显示,瑞幸咖啡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152.87亿元,同比增长50.2%;GAAP营业利润17.77亿元,营业利润率11.6%,较2024年同期的15.5%有所下降;月均交易客流量达到1.123亿人次;净新开门店数为3008家,门店总数达29214家。

当下的瑞幸,恐怕是最高光的时候。其在2023年,营业收入超过了星巴克中国,并成为星巴克最强大的对手。

如今,瑞幸最重要的目标是重回美股上市。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郭谨一在11月初的一次企业家聚会上表示,瑞幸咖啡正准备在美国重新上市。

今年4月,大钲资本创始人黎辉出任瑞幸咖啡董事长,业内一些人士认为,此举表明瑞幸计划加快在美国重新上市的步伐。

今年6月底,瑞幸咖啡在纽约市开设了全美首批两家门店。这两家门店都在曼哈顿,分别位于格林威治村百老汇大街755号和切尔西第六大道800号,这些门店靠近繁华的纽约大学校园和NoMad购物中心。

如果大钲资本能够成功收购Costa,无疑将为瑞幸重回美股增添了重要筹码。

黎辉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人问,瑞幸的优势到底来自于什么?有人说规模。我觉得还不光是规模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效率的提升。系统效率的不断优化,实际上就是2020年之后公司重塑商业模型整个过程的投射。

在他看来,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去年中国全年咖啡豆销量大约为25万吨,美国是我们的六七倍。“总体来讲,中国的咖啡市场还是一个高速成长的市场,是长坡厚雪的黄金赛道。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我们还远没摸到天花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联商网”,作者:和二,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