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航天第二次发射失利,损失3颗卫星,原因已确认
11月10日12时02分,民营航天头部企业星河动力,研制的谷神星一号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初始阶段很顺利,火箭一级、二级、三级飞行正常,分离正常。
但在四级点火飞行510秒时突发异常,发动机提前关机,没能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发射任务失利。
事故发生后,星河动力第一时间向客户及公众致歉并启动故障归零。
11月20日下午,官方披露调查结果:
2500N轨控发动机长时间工作产生的高温热辐射,致使电磁阀控制电缆温度过高,聚四氟乙烯绝缘层失效,进而引起电磁阀供电短路,轨控发动机异常提前关机。
这是2025年中国航天的第72次轨道发射,也是今年的第二次失利,上一次失利,是8月份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运载火箭。
此次发射失利,损失不小。
谷神星一号,是专为低轨小卫星设计的四级混合构型商业运载火箭。
它采用 “三级固体+一级液体” 布局,箭体直径1.4米,全长约20米,起飞质量约33吨,近地轨道(LEO)运力400千克,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力300千克。
前三级固体发动机保障快速响应能力,第四级液体上面级负责精准轨道调整,适配当前商业小卫星批量发射需求。
谷神星一号(遥十五)
此次发射搭载的3颗卫星中,吉星高分04C星是具备高分辨率成像能力的商业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测绘、矿产勘探、环境监测等商业化场景。
吉星平台02A04星承担着卫星平台技术验证任务,为后续星座组网积累关键数据。
中北大学一号卫星则是高校科研转化的典型成果,搭载新型遥感载荷与试验设备。
得益于商业航天常规的发射险配置,部分经济损失可通过保险理赔覆盖。
对星河动力而言,真正的影响在于此次失利,恰逢公司冲刺IPO的关键阶段。
2025年9月,星河动力完成24亿元D轮融资,这笔由地方产业基金、头部创投集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投资的资金,创下国内民营火箭企业单笔融资最高纪录。
资金主要用于 “谷神星” 系列火箭的迭代优化、“智神星” 系列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发量产,以及发射场地与配套设施的扩建。
星河动力成立于2018年2月,核心团队源自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队”,技术积淀深厚。
自2020年11月首飞成功,成为我国第二家实现卫星入轨的民营火箭企业以来,截至此次失利,公司累计完成22次发射,成功20次,成功率达 90.9%。
对中国民营航天来说,此次失利更像是一次 “成长阵痛”,而非发展拐点。
自2014年,国家政策明确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以来,中国民营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用不到十年时间走完了国外数十年的产业化之路。
当前,“卫星互联网” 已纳入新基建范畴,6G网络建设对卫星组网的需求日益迫切,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000亿元,其中卫星发射需求占比达45%。
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民营航天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放眼全球航天产业,发射失利并非个例,高风险性本就是行业常态。
航天发射是一项涉及数十万个零部件、上千道工序的复杂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微小的误差,从传感器的毫秒级延迟,到焊点的微米级缺陷,再到材料的环境适应性不足,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任务失利。
即便是马斯克的SpaceX,当年也经历过多次火箭爆炸的惨痛教训,才实现猎鹰1号火箭的首次成功。
数据显示,全球商业航天发射成功率长期维持在90%左右,失利本身就是技术迭代与行业成熟的必经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科技每日推送”(ID:apptoday),作者:科技每日推送,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