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最新顶刊论文,刷新了我对短视频成瘾的认知
这两天刷到一篇比较火的论文,发表在《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
这篇论文分析了刷短视频与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人员对整理了71项已有研究,涵盖98,299 名参与者,然后做了个系统综述和元分析。
分享这篇论文有两个目的,第一就是刷短视频对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这个应该是目前的一个共识。但除开这个模糊的印象,大家对于具体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程度有多深其实不太了解,这篇论文做了个全面的总结。
第二,这篇论文里有些很反常的结论,跟我们通常认为是事实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这部分非常有分享价值,我把它们放在了第三部分。
事先来个免责声明哈,这个研究的还是相关性,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但我们就是篇公众号文章,没必要整那么严格,所以有时候会直接使用“影响”之类的表述。如果有疑问,大家可以查阅原文。
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这篇论文把认知能力划分成注意力、抑制控制、语言、记忆、工作记忆、推理能力等方面,分别考察了这些指标跟刷短视频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这些指标其他都比较好理解,记忆跟工作记忆的话,它们有明显的区别。工作记忆强调的是短时间内即时主动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记忆通常指更广义的记忆功能,例如“回顾性记忆”,就是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或学到的知识的能力。
刷短视频整体上的确跟认知能力有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 = -0.34,r表示相关性,下同),但不同方面的相关性有很大差异。受影响最明显的是专注力(-0.38)和抑制控制(-0.41)。
这个部分跟我们过去的认知是一致的。短视频能提供高频的及时反馈,你习惯了高刺激快节奏的内容,大脑的认知耐力可能会下降。当面对需要高度专注的任务时,大脑就会提不起劲儿,比较典型的就是看书学习这类场景。
文章同时还引用了一些神经影像学的成果,大概的结论是重度短视频使用者,其大脑皮层会出现结构变化,这些结构变化与专注力和抑制控制能力下降可以相互印证。
除了专注力和抑制控制,短视频跟语言能力、记忆、工作记忆等方面的呈弱负相关(r在0.14到0.21之间)。
就是说可能有一些影响,但影响程度比较轻。同时,作者暂时没有发现推理能力跟刷短视频有显著关联。(虽然上表中推理的相关性r = 0.13,但p值过大,所以统计上不显著)不过作者强调,现有文献对专注力和抑制控制有更多研究,其他方面数据比较欠缺。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基本结论是短视频 (SFV) 的增加使用与“更差的心理健康”呈显著的、弱的负相关 (r = -.21) 。
总结就是,你刷短视频越多,这些心理健康的指标就会越差。
跟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一样,不同类别的指标相关性有很大差异。焦虑(r = -.33)和压力(r = -0.34)这两项是最明显的。
我觉得这个比较好理解,你越焦虑越有压力,你可能就倾向于回避问题当鸵鸟。转头刷了半天短视频后,发现手里任务还没动,就更焦虑更有压力。
作者也给了一些解释:刷短视频跟睡眠障碍有关,而睡眠障碍又是焦虑、抑郁公认的风险因素;短视频平台的推送内容,可能提高对心理症状的意识,这种对症状的警觉也会更容易导致焦虑。
除此以外,其他方面的心理症状,比如抑郁、孤独、睡眠、幸福感等方面,短视频使用也与之呈现一定的负相关。
反常规的一些发现
第一,使用频率几乎没有负面影响,使用时长的影响也非常小,负面影响最大的是成瘾性。
就是说你一天打开软件几十次或者刷三个小时五个小时,本身都不是个问题,关键在于你上瘾没上瘾。只要你上瘾了,那你的注意力或者记忆功能就可能要受损。
第二,短视频的影响不分年龄,小登中登老登都一视同仁。 常常有成年人抱怨小孩没自控力,但其实他们好多刷起短视频来比小孩还猛。
现在结论很清楚,成年人小孩都一样,一直盯着个破手机刷的话,认知能力会下降,心理健康也会出问题。不是说你成年了甚至老了,大脑就定型了,就不会受影响了。
这也说明短视频算法确实牛逼,它针对的是人类跨越年龄、非常底层的神经奖励系统,所有人都受到这个系统的支配,属于是推荐算法的第一性原理了。
第三,刷短视频不影响身体形象和自尊,不会导致容貌焦虑的情况出现。
这个发现作者自己也说出乎预料。这可能跟内容多样性有关系,平台有些用户拍的精致内容肯定是会传播或者强化“外貌焦虑”之类的印象,但也有大量用户以多元身份在表达自己,胖瘦高矮黑白都有,这两种效应最终相互抵消掉了。
我建议大家多看看肯定自我的内容,这样就不只是说没有负面影响了,刷多了还会给我们带来正面影响,越刷更有自信,越刷更有自尊。
第四,TikTok单平台跟多个平台相比,看起来造成的风险要更低。
研究发现,“一般短视频使用”(General SFV use,这通常意味着用户可能跨平台使用,包括 Instagram Reels, YouTube Shorts 等)与心理健康不佳的负相关性(r = -0.27),要强于那些“只测量 TikTok 使用”的研究(r = -0.15)。
直观解释的话,应该是同时刷TikTok+Reels+Shorts的人,比只刷TikTok的人要更容易沉迷。
不过要注意,论文推断专注于单一平台(如 TikTok)的研究或许低估了影响,真正的风险可能在于跨多个平台的“累积性暴露”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象先志”,作者:三清,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