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大疆前员工攒了个3D打印公司,年入60亿,老东家坐不住了
一场围绕3D打印的暗战,正悄悄在深圳湾打响。昔日的师徒,可能要站在了擂台两侧。
“很多老同事关心我们是不是要被‘剿匪’了。”上周末,深圳3D打印独角兽拓竹科技创始人陶冶,在朋友圈发出长文,在科技圈迅速刷屏。
这位大疆前消费级无人机事业部负责人话里话外都点明了关键:老东家投资了一家3D打印公司,而且投资协议里还“特别安排了与拓竹相关的条款”。
因此,这笔看似普通的投资,被业内普遍解读为大疆对拓竹的“精准火力”,而不仅仅是一次“价值投资”。
陶冶的公开发声,加上大疆的入局,让一个高速增长、却长期被低估的赛道突然浮出水面。
01
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巨头大疆,最近投了国内一家3D打印企业——智能派。
大疆回复《每日经济新闻》称,投资3D打印是公司基于对消费级3D打印技术发展潜力、行业增长潜力的看好,符合大疆对创新科技的一贯理念和前瞻性布局。
智能派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洪英盛是潮汕人,90后,从部队退伍后本来在华强北攒硬件,后来成为消费级3D打印赛道较早的一批玩家。
公司最初做 STEM 教育套件出口,后来全力转向3D打印业务。2024年,智能派的3D打印机出货量达到50万台。
但真正引发业内震动的,并不是这笔投资本身,而是据传投资协议有“专门安排了涉及拓竹的相关条款”。这个不寻常的设计,让行业瞬间紧张起来。
面对老东家动作明显的布局,拓竹创始人陶冶在朋友圈发布了长文回应(文末有该条朋友圈完整内容)。
他在文中提到自家公司遭遇时,引用了大疆创始人汪滔十年前对待无人机竞争对手的态度——“不能让竞争对手找到空档挣到了钱,他们有了钱就会和你争夺人才,那才是最大的麻烦。”
02
拓竹与大疆之间,其实有着非常深的渊源。
拓竹创始人陶冶,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天文系,后来在德国雅各布斯大学取得流体力学博士,曾获得美国地球物理联盟颁发的“优秀学生展示奖”。
进入大疆后,他先后负责Mavic Pro、Mavic 2 Pro、Robomaster S1等核心产品,一干就是八年。
拓竹的创始团队里,有5名成员都来自大疆。
CTO高修峰同样如此。他是中科大自动化系博士,曾在大疆担任系统工程部门负责人,主导多条重要产品线的研发。2019年,他与陶冶等人共同创立了拓竹。
在陶冶看来,拓竹成立初期,大疆创始人汪滔之所以“网开一面”,多少带着一种“这些员工去拓竹,总比去影石强,至少不添堵”的心态。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完全改变了旧日师徒之间的关系。
短短四年里,拓竹营收突破50亿元,快速成长为全球消费级3D打印的龙头企业,其增长轨迹甚至比当年的大疆还要快。
而今天,大疆对拓竹的态度之所以转向强硬,陶冶的判断很直接:拓竹已经从一个“不添堵”的去处,变成了在人才市场上和大疆正面竞争的对手。
03
大疆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杀入3D打印,本质上是看准了一个正在迅速变大的市场。
Precedenc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已达 246.1 亿美元(约 1700 亿元人民币)。
未来十年,行业有望保持18.5%的年复合增速。
增长最快的是消费级市场。
2024年消费级规模达41亿美元,占整体的16%,年复合增速高达28%。这个板块几乎成了行业的“主引擎”。
格局也在快速成形。
创想三维、拓竹科技、纵维立方、智能派四家深圳公司,拿下了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90%的市场,被业内称为深圳3D打印的“四小龙”。
其中,拓竹科技增速最猛。
非官方数据显示,拓竹2024年营收在55亿到60亿元之间,净利润接近20亿元。今年一季度,它的营收已经做到20亿元。
作为对比,创想三维招股书显示,公司2024年营收为22.88亿元,净利润8866万元。
与此同时,消费级3D打印的价格快速下探。头部公司都在做从入门到专业的全产品线。
创想三维的K1 SE 售价1999 元,拓竹的A1 为 2199元,进一步降低了入门门槛。如今,一台中高端、体验稳定的3D打印机的价格,大致等于一部中端智能手机。
04
消费级 3D 打印的爆发,离不开技术进步和体验升级。
拓竹CTO高修峰在今年7月回忆行业早期时说过一句很直白的话:“2020年的3D打印机本质上是弱智产品,只是一个简单的运动平台。用户想玩3D打印,结果变成在修机器。”
他的团队做的第一轮突破发生在硬件上。比如,把无人机上的陀螺仪移植到 3D 打印机,用来抑制共振;再比如给打印头装上激光雷达,实时监测出料情况。
这些看似“小改动”,却直接改变了外界对消费级设备“慢、糙、难”的刻板印象。
但硬件只是底座。真正形成壁垒的,是软件和内容生态。
在全球3D打印玩家里,拓竹打造的MakerWorld已经成了绕不开的平台。它让普通用户不需要掌握任何建模技能,只要“一键下载”,就能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打印体验。
上线不到两年,MakerWorld已成为全球用户量第一的3D模型社区:月活近千万,模型数量超过百万。
为了让创作者愿意持续供给内容,拓竹也下了重注。公司每年投入数亿元激励创作者,头部创作者一年可以赚到50万元以上。
业内人士总结得很直接:“拓竹把3D打印从极客玩具,变成了普通人能真正用起来的产品。硬件上做到了开箱即用;软件上,用 MakerWorld 解决了‘买回来吃灰’、模型少、创作者赚不到钱这几个老大难问题。”
05
随着大疆通过投资入局,外界不免担忧拓竹将如何应对这位来自“老东家”的挑战。
陶冶在朋友圈中表示:“过去5年我们一直都在准备,一个行业要是被证明有前途,很多人来卷你那是必然的,要是被卷死那只能怪自己没本事,肯定赖不到老东家身上。好在3D打印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靠产品说话的行业,搞产品我们还是有点自信的。”
资本之外,如果智能派能进一步接入大疆的供应链和技术体系,这家公司对行业的影响力还会继续放大。
与此同时,AI也在为消费级3D打印添上一把火。
国盛证券指出,随着生成式AI深入3D设计领域,建模和打印的专业门槛被迅速拉低。用户只需要输入一句话、一张图,就能自动生成甚至优化3D 模型。
在AI与硬件双重驱动下,行业的增长开始加速。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按GMV计算的消费级3D打印市场规模达到41亿美元;到2029年,这个数字有望增长到169亿美元,年复合增速高达33%。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分析师告诉铅笔道:“3D打印行业正处在爆发前夜。大疆的入局,其实是在给这个赛道背书。竞争未必是零和游戏,更多优秀企业加入,反而能一起把蛋糕做大。”
市场数据同样显示出行业的上升势头。2025 年一季度,全球入门级 3D 打印机出货量突破100万台,其中95%来自中国厂商。
在这个高速增长的市场里,深圳“四小龙”——创想三维、拓竹科技、纵维立方、智能派,已经拿下全球入门级90%的份额。
大疆此时入场,很可能是行业从小众爱好走向主流消费的转折点。
来自陶冶的盆友圈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铅笔道”(ID:pencilnews),作者:阿欣,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