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三巨头千亿押注印度,与深化中国布局双轨并行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丰田、本田与铃木正密集将资金与产能转向印度。据路透社报道,三方已宣布在印度投资超过百亿美元,扩建工厂、提升产能,并将印度定位为面向全球市场的新能源与混合动力汽车制造枢纽。这一战略被业内视为日本车企重塑亚洲生产网络的关键一步。
日本车企加大对印投资
近年来,印度凭借其低成本劳动力资源、持续增长的本土市场以及日益完善的制造业基础,吸引了多家跨国车企加大投资。而随着地缘政治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印度在日系车企全球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正迅速提升。
丰田去年宣布在印度投资约30亿美元,在南部工厂新增第三条生产线,带来每年10万辆的新增产能,并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新建工厂,目标在2030年前将本土产能提升至100万辆以上,并推出15款全新或改款车型,力争乘用车市场份额从目前的8%提升至10%。与此同时,丰田与印度供应商合作,推动混合动力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增强供应链韧性。丰田总裁在日本移动展期间指出,印度市场极其重要,未来还会增长。
铃木作为印度市场长期领导者,宣布投入约80亿美元,将其年产能从250万辆扩大至400万辆。旗下Maruti Suzuki不仅是印度最畅销的汽车品牌,也是该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品牌。铃木总裁在日本移动展期间表示,将增加印度的出口,将印度发展成为铃木的全球生产中心。
本田则首次明确将印度定位为其电动汽车“零系列”车型的全球生产与出口基地,计划自2027年起向日本及其他亚洲市场出口印度制造的电动车。
“印度本土化”的供应链重构
据统计,2021至2024年间,日本对印度交通运输领域的直接投资增长超过七倍。丰田一家核心供应商的高管透露,公司正将产品标准从“全球统一”转向“本地规范”,以加快印度本土供应链的建设与整合。这种深度本土化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也能更好地适应印度及新兴市场的需求。
重构供应链背后的考量
多位行业分析师与企业高管指出,日系车企此次战略转向的背后,是来自中国品牌竞争加剧与供应链风险上升的双重压力。中国本土电动车企,如比亚迪、上汽名爵等的崛起,增加了外资品牌的盈利难度,同时中国车企积极拓展东南亚等传统日系优势市场,冲击日本车企的海外份额。
另一方面,印度目前对中国电动汽车及部分制造业投资仍设有限制,客观上为日系品牌提供了缓冲空间。标普全球移动(S&P Global Mobility)分析师Gaurav Vangaal指出:印度对邻国的保护主义立场,成为日本车企扩大在印投资的意外机遇。
此外,印度政府推出多项制造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将印度打造为“全球制造中心”。而印度本土汽车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据统计,2025年10月,印度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1%至55.7万辆,经销商报告称“客流量更强,情绪更好,导致转化率极高”。
挑战依然存在
尽管印度市场潜力巨大,但其竞争环境并不轻松。此前福特、通用等美系车企均因难以打开市场而最终退出。与此同时,印度本土品牌如塔塔汽车与马恒达也在不断强化其SUV产品线,侵蚀铃木等传统领导者的份额。
就在日系车企加速布局印度之际,其在中国市场也展现出深化本土化合作的决心。在近期举办的上海进博会上,丰田以“立全球 更中国”为主题,展示了其将决策权转移至中国团队、由本土工程师主导研发的坚定态度。同时,丰田不仅带来了最新的纯电与氢能技术,还宣布与中国重汽、五矿集团等企业在氢燃料电池和储能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并计划于2026年与小马智行联合投放千台L4级Robotaxi。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日系巨头的战略核心并非简单的“退出”或“替代”,而是基于不同市场的特点进行精准的多元化布局:在印度瞄准成本与出口枢纽优势,在中国则更侧重于技术融合与市场深度绑定,以应对当地激烈的竞争环境。
从中国到印度,日本汽车巨头的产能转移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战略调整,更是全球制造业格局变迁的缩影。随着供应链重构的深化,印度能否真正承接起“下一个世界工厂”的角色?日系品牌又能否借此在电动化浪潮中稳住阵脚?这一切,仍待市场检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车市睿见”,作者:郑莉,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