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咖啡更猛的续命水,帮打工人卷成永动机
2025年,最适合打工人的饮料,不再是咖啡了。
红金配色、粗笨瓶型,打开时会发出独特的咔哒声——不知不觉间,东鹏特饮渐渐从货车司机身边走进了写字楼的格子间。
咖啡是小资情调,无糖茶是悠闲养生,但如果一个熬夜赶ddl的打工人需要最高效的“快充”,那他很可能会选择“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
市场的反馈最为直观。
今年前三季度,东鹏饮料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68.44亿元,同比增长34.13%;实现归母净利润37.61亿元,同比增长38.91%。其中,东鹏特饮单品实现收入125.63亿元,同比增长19.4%,占总收入的74.63%。
能量饮料市场上,东鹏特饮已连续四年销量第一。(图/《唐人街探案3》)
尼尔森IQ今年9月发布的《解构中国饮料行业增长新势能》报告显示,功能饮料销售额同比增速为28.3%,首次高于即饮茶(26.7%),成为年内增长最快的软饮料细分品类。另据欧睿国际数据,2021—2024年东鹏特饮在中国能量饮料市场零售销量连续第一。
提到功能饮料,很多人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红牛时代,只不过红牛早已迎来了属于它的平替。靠着相似的味道和功能、更高的性价比,东鹏特饮花费数年“农村包围城市”,终于俘获了打工人的心。
然而,从咖啡兴起到功能饮料,从红牛时代到东鹏崛起,一场关于“功能”、指向“有用”的销量神话,或许也藏着无数人“不敢断电”的无奈。
01
新晋加班搭子,
比咖啡有用
要问功能饮料是什么,专业人员会告诉你,它分为能量饮料、运动饮料和营养素饮料。能量饮料的代表产品是红牛和东鹏特饮,能起到快速提神及补充能量的作用,标志性基础成分是咖啡因和牛磺酸。
而资深熬夜党会推一推眼镜,告诉你:它不是饮料,是他们离不开的生产力工具。
早年,它是学生体育考试前拼一把的秘密武器,是长途货车司机对抗疲惫的忠实伙伴。如今,需要它的人越来越多。嘉世咨询《2025功能性饮料市场简析报告》显示,人们饮用能量饮料最常见的四个场景是:运动(31.21%)、夜间加班(30.12%)、熬夜学习(29.44%)、电竞游戏(29.17%)。
你看,除了运动之外,其余三个都和“熬夜”有关。
越来越多的人在熬夜时选择能量饮料。(图/《北上》)
原因无他,一瓶能量饮料的提神效果不但比黑咖啡好,牛磺酸还能起到缓冲作用,减轻可能伴随咖啡因提神而来的焦虑、心悸等副作用。咖啡喝多了,虽然头脑清醒,但是身体还是无力的。冰美式里的咖啡因,能量饮料也有;而能量饮料里的牛磺酸、糖分等秘方,却是冰美式没有的。
你说咖啡更精致,可以慢慢品味?不好意思,喝能量饮料要的就是瞬间充满战斗力,打工人还有正事要忙。
何况,长期靠大量咖啡抵抗疲劳,许多人会发现自己产生了耐受性,喝再多也没效果。
嫌咖啡不够劲,泡茶要花时间,越来越多的网友互相推荐起能量饮料。红牛经典,乐虎浓郁,战马味道清爽、甜度较低,力保健个头虽小但效果不错。赛博确诊ADHD的年轻人爱喝魔爪,因为它不仅包装酷炫,而且能有效克服“任务启动困难”。
最终,能量饮料上瘾的人可能会投向东鹏特饮的怀抱——既有与红牛相当的成分,又不会令人太心疼钱包。
当代打工人,喝饮料也要精打细算。(图/《八角笼中》)
30岁的泽雨在上海工作,自认为属于“低精力人群”,每次运动前或加班时都会来一瓶能量饮料。泽雨最常喝的是红牛。不过,他觉得魔爪更好喝,只是喝了容易心跳过快。他暂时还没尝试过东鹏特饮,因为觉得“包装太土了”。
不过,无论你是否觉得东鹏特饮“土”,它就在那里,等着某一天到来的“真香”。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董晨宇RUC 晒出手中的一瓶东鹏特饮,配文写道:“以前觉得这什么饮料,好丑,谁会买。现在觉得,困死我了,幸亏有这活爹。”
在“充能”这条赛道,外表没那么重要,效果才是王道。
90后阿侬在二线城市媒体行业工作,因为长期喝咖啡,对咖啡因已经“免疫”。去年,有一次需要赶工拍摄项目,他早上喝了两杯浓缩美式,依然顶不住疲劳,于是下午“左手一瓶魔爪,右手一瓶东鹏特饮”,才撑到了晚上。
对咖啡因“免疫”的人不在少数。(图/社交媒体截图)
不过,东鹏特饮的高含糖量也让一些人望而却步。有人每天两瓶东鹏陪伴赶论文,体重两个月暴增十多斤,含泪发帖总结教训。有人为了稀释糖分,把东鹏特饮跟美式咖啡兑在一起喝。
夜晚时分,当你看到同事祭出一瓶东鹏特饮,就要在心里默默替ta担心几分了。它当然能提神来劲,但这份劲头要是用不完,那晚上睡不着觉就是大概率的事。这种倒逼自己发挥潜能的做法,何尝不是现代版的“头悬梁、锥刺股”?
02
能量饮料,
集体盯上脑力劳动者
不得不说,能量饮料的战场,已经从体力劳动者的驾驶室,扩展到了脑力劳动者的电脑桌。
看似光鲜亮丽的打工人终于悟了,自己坐在办公室敲键盘,本质上和在工地搬砖并无太大区别。“一切体力活,最后都是脑力活”,因为需要动脑研究省力的方法;“一切脑力活,最后都是体力活”,因为拼的是身体素质。
各个品牌自然看到了市场的机会,争先恐后地面向年轻人毛遂自荐。
红牛的母公司华彬集团推出的子品牌战马,直接办起了电竞比赛(战马能量杯英雄联盟挑战赛)。东鹏特饮不仅频繁在各种热播剧集里植入广告“刷脸”,也开始赞助电竞、赛车、街舞等比赛。
东鹏特饮的广告植入,常常令人印象深刻。(图/《亲爱的,热爱的》)
而东鹏特饮能连续四年位居能量饮料销量榜首,背后是劳动者集体的选择:针对“回血续命”的需求,这瓶饮料只要有用,且比同样有用的饮料便宜,就足够了。
但东鹏特饮也并不能高枕无忧。一方面,瓶盖扫码活动虽然中奖率高,但也频频被消费者诟病——有人吐槽“24小时内必须再买一瓶,否则红包失效”,有人投诉扫码后莫名其妙被扣钱买了保险产品。
另一方面,面对赛道上不断涌现的新玩家,东鹏饮料公司有意通过补水啦等新产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但目前仍未摆脱对大单品的依赖。
东鹏特饮的抽奖套路被投诉。(图/@黑猫投诉)
比如可口可乐,继2021年其首款能量饮料Coca-Cola Energy折戟后,又在2024年推出了新品猎兽。根据其中国运营商发布的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主要负责南方市场的太古可口可乐,能量饮料销量同比增长51%,是其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主要负责北方市场的中国食品,则点名表扬了销量同比增长近五成、同为可口可乐旗下的魔爪。
而元气森林的外星人电解质水、农夫山泉的尖叫,依靠潮流和健康的理念,也在着力重塑 年轻消费者对功能性饮料的认知和偏好。
能量饮料赛道逐渐拥挤。(图/社交媒体截图)
当然,品牌较量的胜负,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无论是红牛的“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还是东鹏特饮的“年轻就要醒着拼”,这些口号都更像是在提供某种情绪价值,以帮助用户缓解有关自身“生产力”的焦虑。
03
熬夜的打工人,
靠它做清醒梦
能量饮料崛起的故事,不是第一次上演。
红牛早期宣传册曾称“受远东功能性饮料启发”。而它的灵感来源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的力保健。彼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许多企业推行加班文化,因此含有维生素、牛磺酸成分的保健品开始受到欢迎。大正制药率先将补品做成饮品,推出了力保健,掀起了能量饮料的潮流。1989年,后来者Regain凭借广告曲歌词“你能战斗24小时吗?”在日本市场大获成功。
“你能战斗24小时吗?”(图/《美国队长3》)
在《倦怠社会》一书中,哲学家韩炳哲提出:“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其中的成员也不再是‘驯化的主体’,而是功绩主体。”积极主动的“能够”取代了强制被动的“应当”,导致人们自愿进行着“自我剥削”。
而功能饮料精准地服务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帮助打工人在疲劳时依然能强制“开机”。它提供的不是品位,是效率;不是享受,是生存。
有人不解:“累了困了,难道不应该好好休息?为什么要喝饮料?”
有人回复:“休息不了啊,要加班。”
或许,很多人喝下一瓶东鹏特饮,只是为了获取一种“我还能再拼一会儿”的掌控感,就像一场清醒梦。没有人真心想要永不结束的deadline前夜,但灌下这瓶“燃料”,可以让天亮显得不那么遥远。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作者:阿瑞,编辑:安菲尔德,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