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未来产业前沿进展:量子科技迅猛、脑机接口落地、具身智能蓬勃发展
产业兴,则经济兴。
未来产业,是指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国家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已连续出台多个重要指导性文件。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布局未来产业”,“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
《2024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明确要求“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2025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进一步指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以看到,国家在未来产业上持续发力,对产业方向的指导不断细化。
根据最新的“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亿欧以重点提及的“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为主,对过去一年各产业推进情况进行梳理。
临近2025年末尾,亿欧发布重点未来产业前沿落地成果,以飨读者。
量子科技
量子科技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体系,主要将量子力学原理与信息科学、计算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通过量子效应实现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
量子科技冲破了传统经典物理的局限,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应用于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加密、量子传感等领域。
2025年1月,“量子科技”入选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词。
在国内,2025年2月,《自然·光子学》杂志发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研究成果,成功实现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涡旋光量子纠缠源,研发出全球首例量子纠缠涡旋光发射芯片。
2025年3月,我国自主研制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问世,刷新超导体系全球量子计算优越性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已从“跟跑”转向“领跑”。
2025年6月,国盾量子等单位联合研制的“ez-QEngine 2.0”千比特测控系统交付,可支持5000多比特的并行测控,标志着我国量子计算硬件从“单芯片”向“规模化”跨越。
2025年7月,我国打造出“纳米双光子工厂”,制备出保真度达99.4%的新型量子纠缠光源,为更先进的量子应用奠定关键基础。
2025年9月,国内首个支持1000专用量子比特的相干光量子计算云服务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专用量子计算正式迈向千比特规模化实用新阶段,量子计算领域的商业化落地迎来关键进展。
2025年11月,搭载“祖冲之三号”同款芯片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287”完成搭建。该量子计算系统具备“量子计算优越性”能力,未来将成为我国首个具备“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量子计算云平台。
从全球来看,2025年被联合国定为“量子科学与技术之年”。量子计算已从“概念验证”进入“产业验证”阶段。
在竞争格局上,全球量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中美领跑、欧洲追赶”的格局。
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菌种、细胞、酶等生物体的生理代谢或催化功能,实现物质加工与转化的生产技术体系。
广义上,生物制造涵盖仿生制造、生物质转化等技术;狭义仅指通过控制细胞或生物过程生产产品的技术,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2025年,生物制造入选“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词”。
今年清华大学利用Halomonas盐单胞菌“细胞工厂”,在北京建成全球类型最全的千吨级PHA开放生产线,成本由5万元/吨降至3万元/吨。
湖北宜昌一期1万吨、二期3万吨项目投产后,将占全球PHA产能50%,成为世界最大生产基地。
安徽华恒生物实现L-丙氨酸生物法量产,较化工路线能耗降低50%,产品全球市占率60%,成为“生物制造颠覆化工范式”典型案例。
2025年,中国成为关键酶制剂与基因元件最大出口国,全球份额29%。
从国内看,全国各省均在积极布局生物制造产业。
2025年,行业涌现诸多新特点:一是AI正加速融入生物制造研发与生产环节;二是智能化生产探索步伐加快;三是行业创新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四是各方对产业认知逐步清晰,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氢能和核聚变能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国内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
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核能分为核裂变能与核聚变能。核聚变辐射极少,是极有前景的新能源。
2025年,全球最长“氢-氧”低温液氢储罐在江苏张家港交付;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宁东400 MW绿氢项目于2025年6月投运,成为全球最大单体绿氢基地之一;
国富氢能联合韩国企业推出液氢动力无人机,续航突破120分钟,东亚跨境液氢供应链首次打通;
广东佛山“南海-高明”氢能管廊贯通,全长48 km、设计压力6.3 MPa,是国内首条专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城市级氢气管道。
而就核聚变能来看,全球发展也比较迅速。
2025年,EAST(合肥)2025年创造1亿℃ 1066秒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新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在长脉冲燃烧等离子体控制领域全球领跑;
中国环流三号(成都)实现离子温度1.17亿℃、电子温度1.6亿℃“双亿度”里程碑,综合参数跻身全球前三;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完成主机杜瓦底座落位,高温超导磁体、钨铜偏滤器等核心部件进入总装,计划2027年建成,2028年实现首次等离子体放电;
新奥“玄龙-50U”球形装置实现氢硼聚变兆安级放电,开辟无中子、低放射性聚变新路线。
2025年,国内安徽合肥、四川成都等地形成百亿元级聚变产业集群,涵盖超导材料、磁体、真空、电源、诊断等全链条,2025年新增聚变上下游企业百余家。
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是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脑机接口出现很早,但直到90年代以后,才开始出现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种变革性的人机交互技术,脑机接口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25年,我国脑机接口已成功开展试验。
2025年2月,天津大学和清华大学有关单位联合,开发出一款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器件的“双环路”无创演进脑机接口系统 。
2025年6月,中国科学院联合复旦大学有关单位与相关企业合作,成功开展了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
2025年9月,西南地区首家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正式挂牌。
值得一提的是,脑磁图(MEG)以及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都已成功实现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2025年9月,华南地区首例植入式闭环自响应神经刺激器手术成功实施。
2025年9月,中国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用于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的试验完成。
从国内来看,国内侵入式、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发展迅速。其中,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正在多个场景获得应用,在外部设备控制、医疗康复、语言解码等方面都已经有成功案例,有望在医疗、科研等领域带来更多突破。
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交叉的前沿领域,随着技术的成熟、应用的拓展,具身智能产品将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服务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025年,我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较快,主要体现在各大企业不断推出新品,尤其是机器人发展迅速。
在技术层面,集中在“大脑”与“小脑”的协同上。比如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的“大小脑配合”模型架构,让机器人能完成包含几十个步骤的超长程复杂任务;商汤科技发布的“悟能”具身智能平台,集中展示了环境理解与自主规划能力。
在硬件方面,复旦大学研发了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机器人可拥有人类般的触觉;此外,人形机器人、外骨骼、灵巧手、四足机器狗等等,形态各异的具身智能产品纷纷亮相,银河通用、宇树科技、越疆、智元等均有相应产品。
在商业应用上,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迈向产业应用的元年”,从原型机走向量产,具身智能机器人走入巡检、服务营业厅、工厂、养老医疗等真实场景,其中,工业领域成为最具潜力的市场。多家企业收获订单。
在政策层面,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等,我国多地均发布了扶持政策,呈现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格局。
作为人工智能、移动通信、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集大成者”,具身智能有望成为人类社会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第六代移动通信
第六代移动通信(6G)大多数性能指标,相比5G将提升10到100倍,潜在应用场景可分为全覆盖多样化智能连接应用、高保真扩展现实类应用、智能化行业类应用三类。
在关键技术上,2025年实现多项突破,比如中兴数字星云研发的万级振子电磁透镜原型机,率先实现业界首款万级规模振子原型机,可实现百流级空分能力;
红山科技实现太赫兹20Gbps速率下30.4公里长距离传输,创同类系统新纪录;
中国联通完成首个车联卫星低轨在轨环境搭建,向低轨卫星赋能物联车联迈出关键一步;
中国电信联合多方,完成面向6G的智能超表面技术创新以及业界首个多站多RIS组网试验;
中国电信联合多家单位,完成面向6G星地融合的关键技术攻关及高中低轨试验,为多轨协同组网奠定基础;
大唐移动推出全息超表面大规模天线阵列,实现高速率动态多流波束赋形传输。
2025年,6G在中国进行标准化制定。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
据了解,我国6G技术试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关键技术试验,明确6G主要技术方向;其次是技术方案试验,面向重点场景研发6G原型样机;最后是系统组网试验,研发设备并开展6G关键产品测试。
目前,我国已完成第一阶段6G关键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决定未来产业版图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积极发展未来产业,有助于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亿欧,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