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闪击战”,中国储能的逆袭

司库商业·2025年11月14日 15:38
中国储能,五年崛起

宁德时代储能订单排期延至2026年第一季度、海辰储能储能订单同比增长超250%,上半年毛利同比增长1073.4%、亿纬锂能更是押注储能,相继在湖北荆门和马来西亚投资近两百亿建设储能基地……

2025年中国储能产业可以用“独霸天下”来形容,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包揽全球储能电芯市场前十。而要知道,在不远的2020年,全球储能行业公认的NO.1还是三星和LG化学。

五年时间,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为代表的中国储能企业扭转全球储能格局,而这场对韩国巨头闪击战的背后,是中国储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和市场需求的全面爆发,可以说,中国储能产业全球登顶是时代进程和个人奋斗的双向拥抱。

边缘蛰伏

“LG化学与三星SDI位列前二,共同占据了超过40%的市场份额,展现出当时韩国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场的绝对领导地位”,SNE Research在其发布的《2018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报告》中更是直接写明,在储能领域,韩国企业才是老大。

要知道,彼时中国新能源电池企业已经全面崛起,据中商情报网数据:2017年动力电池出货量TOP 10排行榜中,中国企业7家上榜,其中宁德时代更是超越松下、三星SDI、LG化学成为全球装车量第一。

为什么在技术要求更高的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能够大杀特杀,但在技术要求没那么严格的储能电池,却被三星SDI、LG化学压制。

原因也很简单,除了三星和LG在海外的渠道和品牌布局更早外,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路线导致的产品性能差异。

在发展储能电池之初,中韩两国储能企业分别走向不同的技术方向——三星SDI、LG化学主打的就是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而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从一开始就将安全、低成本、长寿命作为储能的核心指标,因此选择的是技术看似相对落后的磷酸铁锂。

(来源:互联网) 

两者差距有多大?2019年时,三元锂电和磷酸铁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分别为180Wh/kg、120Wh/kg,成组后两者的能量密度分别为110Wh/kg、80Wh/kg。

也就是说,相同体积下,磷酸铁锂储能电池要比三元锂储能电池至少少存38%的电量。

而彼时的储能市场主要是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家庭储能市场,这些用户希望在有限的体积内存储下更多的电,因此能量密度和体积就成为欧美客户的首选指标。

这就导致国内企业普遍的磷酸铁锂电池在家庭场景中根本不占优势,导致不论是宁德时代还是亿纬锂能、海辰储能在全球市场上根本无法与三星SDI、LG化学竞争,只能处于储存领域的边缘位置。

如何打破三星SDI、LG化学的垄断,中国储能企业需要一个机会,一个技术突破和市场转向的双重机会。

破局闪击

在韩国研究机构和媒体还在为本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欢欣鼓舞时,储能天平上,中韩两国储能公司的命运开始出现逆转。

随着新能源产业发展,储能行业迎来巨变——从以前家庭需求转为工业需求。

2020年全球新能源发电量为‌2.96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1.7%,但是到了2024年,全球新能源发电总量约为‌12.2万亿千瓦时‌,四年时间增幅超过300%。

但以光伏、风能为主的新能源存在发电时间波动,光伏白天发电量大,夜间发电几乎为零,而风能则存在季节性,为了“削峰填谷”,保持电网稳定,储能势在必行,为中国储能企业创造了机会。

与个人家庭注重体积、能量密度不同,工业端更看重成本和寿命周期,从这点看,三星SDI、LG化学高价格的三元锂电路线显然不符合工业端的需求。

除了用户转换带来的市场机遇,中国储能企业也迎来了技术红利:

2019年9月,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宁德时代推出CTP技术,省去“模组”这一中间层级,直接将大量电芯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电池包,大幅度提高了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

(来源:宁德时代) 

六个月后,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将电芯做成长条形“刀片”状,既作为能量体,又充当结构件,直接嵌入电池包,将电池的空间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

数据显示:靠着结构优化,宁德时代CTP技术的磷酸铁锂电池包,系统能量密度达到了160Wh/kg,比亚迪磷酸铁锂的刀片电池,其能量密度也从80Wh/kg提升到了140-150Wh/k。

技术的突破补齐了能量密度不足的短板,安全性、使用寿命、成本等方面的天然优势,让中国储能军团占据了绝对优势。

EVTank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369.8GWh,其中中国企业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3.5%,同比提升2.6%,三星SDI、LG化学等老牌储能巨头市场份额进一步被挤压。

独霸天下

“日本人发明了锂电池,韩国人把它做大,中国人把它做到世界第一。假如我们不是世界第一,我们没有存在的价值”,宁德时代曾毓群曾霸气地表示,新能源电池领域,中国企业理所应当是全球第一。

这句话细化到储能领域同样如此,只有中国市场才能孕育出全球储能TOP级的企业。

首先中国有着全球发展最迅猛的新能源产业,截止2025年7月,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21.7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近六成;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1.36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24.9%。

“我们新能源装机每年增长2亿到3亿千瓦,对储能的需求是巨大的”,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表示,风电光伏对储能是刚需,将直接带动储能行业爆发。

其次中国AI产业正在高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已建成或规划中的智算中心(AIDC)共196个。而对于数据中心来说,储能系统能够有效解决AI 计算负载功率10X 以上波动问题,因此储能不仅仅是备用系统,而是其电源架构中必不可少的组件。

(来源:互联网) 

可以说全球新能源和AI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中国储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机遇,在此基础上,中国储能企业也克服了“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难题,也正是这样的时代风口和中国企业的自主突破,才让中国储能实现了逆袭。

如今的中国储能产业已经完成了追赶与逆袭,正凭借其性能与成本优势在全球市场进一步挤压日韩等竞争对手的市场空间,而在未来,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AI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政策引导下,中国储能将迎来新的爆发。

从昔日被别人压制的“边缘化”,到今日引领风气的“独霸天下”,中国储能企业只用了短短五年就实现了对日韩友商的闪击战,其中既有中国储能军团对磷酸铁锂路线的坚持,更是依托中国这个大市场,可以说,中国储能军团的成功,是时代浪潮与个人奋斗的双向奔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司库财经”,作者:质子,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聚焦数字经济,读懂商业逻辑,打造新商业,新产业,新技术的前沿

下一篇

来自智能座舱领域。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