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商场顶流,排队请“中国贵人”出手相救

金错刀·2025年11月12日 16:28
找个“中国合伙人”。

洋品牌找“中国合伙人”,现在成了潮流。

有的是想更上一层楼。

11月4日,星巴克宣布与博裕资本达成战略合作,以40亿美元总价出售其中国业务60%的控股权,双方共同组建新的合资企业。

星巴克绝非走投无路。要知道,在卷生卷死的中国咖啡市场,星巴克中国第四季度营业收入达到8.316亿美元,同比增长6%,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

但不是所有洋品牌都是星巴克,有的“卖身”看起来有点无奈。

前两天,汉堡王传出消息,将与CPE源峰达成战略合作。后者将向汉堡王中国注入3.5亿美元的初始资金,交易完成后,持有汉堡王中国约83%的股权。

比起星巴克,汉堡王的“卖身”并不让人意外。汉堡王在华门店仅约1300家,不到麦当劳肯德基的零头;去年,汉堡王中国单店平均年销售额仅约40万美元,属于快垫底的水平。相比之下,法国是380万美元,韩国也有120万美元。

所以有段时间,“去汉堡王门店自习”成为国内不少人的新选择——有空调,能充电,关键是清净。

汉堡王之后,还有谁需要“中国合伙人”呢?

汉堡王:全球第三,在中国“垫底”

在海外,汉堡王虽然不能称王,但也算一方霸主,能和老大老二掰手腕。

在国内,汉堡王当个山大王都费劲。

以门店数量来说,麦当劳、肯德基、华莱士、塔斯汀……国内外新老同行无不碾压它;另一边,上升空间更大的汉堡王,在比拼开店速度时还落于下风。麦当劳肯德基在国内一年开店近千家,汉堡王的门店数量近两年则是负增长。

2024年底,汉堡王母公司RBI的CEO也坦承:“跟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和增长前景比起来,汉堡王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汉堡王沦落至此,根源就在于

2005年,汉堡王才姗姗来迟进入中国,比麦当劳和肯德基晚了十几年。此后7年时间里,汉堡王固守直营,只开了52家门店。2012年,TFI获得了汉堡王中国市场的特许经营权,开始发力。即使这样,直到2018年底,门店才突破千家。

就这样拖到黄花菜都凉了。说起汉堡薯条,人们第一秒会想起麦当劳肯德基,到第十秒也不一定会想到汉堡王。

在消费者心里没存在感,做什么都是事半功倍。

去年价格战打得激烈,汉堡王顺势跟上。除了延续传统的“周三国王日”促销活动,去年7月又推出了“周四国王疯”活动,紧接着8月又上线了“招牌汉堡周周9.9元”促销。

但与麦当劳肯德基相比,汉堡王连打折促销都少有人关注,更没有什么热点话题。

好不容易上了热搜,也多半不是好事。例如加盟商指控品牌方存在“霸王条款”。

根据《南方都市报》的说法,山东某四线城市的加盟商表示,食材成本占门店销售额的40%-50%,再加上6%的特许经营费和5%的广告费,几乎没有利润可言。而且,汉堡王还强制要求门店购买高昂设备,但实际使用率并不高。

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汉堡王想追上同行比登天还难。

据极海统计,汉堡王65%的门店500米范围内有至少一家肯德基,受麦当劳蚕食的门店占比也接近50%。

汉堡王的销售额也断崖下跌。2024年汉堡王中国年销售额约7亿美元,较2019年峰值相比减少了约60%。

PK同行、拯救业绩的重担,汉堡王需要“中国合伙人”帮忙挑起来。

哈根达斯:没人关心“哈根达斯自由”了

今年6月,哈根达斯要出售中国门店的传闻传得沸沸扬扬。

虽然哈根达斯母公司通用磨坊表示“对谣传不予置评”,但不少人认为这是迟早的事。

截至去年,哈根达斯在中国关闭了将近五分之一的门店;在2025财年的第二季度,哈根达斯中国店铺的客流量,出现了两位数的百分比下降;受中国区业绩拖累,通用磨坊的股价还出现了下跌。

时间回到6年前,当时的哈根达斯还是商场顶流。2019年,哈根达斯在中国有557家门店,几乎贡献了其一半的全球营收。

这离不开它多年的苦心经营。

1996年登陆国内时,哈根达斯一个冰淇淋球就要卖25元,当时人均月收入也就500元左右。

除了贵得离谱的定价,哈根达斯当时为了维持高端人设,在其他方面也煞费苦心。比如去消费力强的地方开门店,铺设专属小冰柜,坚决与其他平价雪糕划清界限;早年不做电视广告,只在核心商圈以及各种杂志上投放大幅的平面广告,定向触达高消费人群;推出针对企业客户的礼品线,哈根达斯月饼的销售额一度占据中国市场营收的28%;与爱情绑定,“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

但当信息差被打破,以及更凶猛的同行崛起,这样的饱和式攻势很快失效了。

2021年左右,不少消费者发现,在中国逼格甚高的哈根达斯,在美国竟然比中国平均便宜30%,还经常搞“卖10送1”之类的大促销。

雪上加霜的是,国内外同行把哈根达斯的路几乎堵死了。

卷高端原材料、开创礼品线,现在成了常规操作。

比门店,哈根达斯的“老朋友”DQ,从2020年开始门店迅速铺开,截至2025年4月,DQ在国内市场门店数量已达到1721家;更贴合国人口味、更有性价比的国产冰淇淋品牌,同样把哈根达斯拍在沙滩上。例如北京的野人先生,长沙的波比艾斯,门店都是近千家。

有些新崛起的品牌没有比哈根达斯便宜多少,但由于口味、原料、手工、健康理念等卖点,依旧能让年轻人大排长队。

消费者可以接受买贵的,不能接受买贵了。

哈根达斯需要“中国合伙人”帮它尽快找到新卖点。

荟聚:爆火商场,为亲爹“卖身”

今年8月,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英格卡正计划打包出售国内的10座荟聚购物中心。首批出售的是位于无锡、北京、武汉的三座购物中心,涉及资金160亿元,接盘方或为泰康人寿领投的基金。

这让很多爱逛商场的人很不解。

不同于汉堡王和哈根达斯,荟聚至今还是妥妥的人气王。

2025开年,北京西红门荟聚,取代连续“霸榜”4月之久的朝阳合生汇,登顶北京人气商场TOP1;投资80亿的上海荟聚,开业百日斩获300万客流;西安荟聚,首日开业客流量23万人次,同样成了西安购物中心天花板。

如果没逛过或者不知道荟聚,那么你肯定知道它的一个亲兄弟:宜家。

英格卡旗下有三大业务板块,一是作为核心业务的宜家零售,二是负责荟聚品牌运营的英格卡购物中心,三是英格卡投资。

1998年,宜家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门店,此后迅速扩张,销售额逐年攀升,中国市场很快成为了宜家全球销售额排名前10的地区。宜家的成功又推动了英格卡购物中心入华。2009年,英格卡购物中心带着100亿元,开始“宜家+荟聚”两条腿走路。

截至目前,英格卡在内地开发了10个荟聚,全是重资产开发。之前其中国区高管还曾表示,“我们是更注重长期投资回报的公司,而非短期的财务回报。”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长期主义有时也得给短期饭碗让步。

一方面,宜家的业绩堪忧。

去年初,国内宜家开启大规模降价促销。截至8月31日的2024财年,宜家的低价策略覆盖超过500款产品,低价产品占了全部品类的50%。

但人气还是在不断流失,去宜家沙发蹭睡的人越来越少了。

公开数据显示,相比2019年,宜家中国在2024财年的营收跌幅将近30%,这还是它新增了多家门店才有的成绩。

这只是宜家在全球市场的一个缩影,其销售额从2023年的417亿欧元下降至2024年的396亿欧元。

另一方面,英格卡集团也快没余粮了。

2024财年,英格卡集团的营收下滑了5.5%,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了46.5%到8.06亿欧元,表现还不如2020财年。

问题总结就是:作为核心业务的宜家零售,业绩失速;作为商业地产的荟聚,维护成本很高,还要面临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与同行竞争带来的压力;母公司又急需补充大量现金流,改善财务状况。

所以荟聚“亲爹”需要“中国合伙人”帮它减负,去聚焦核心业务。

迪卡侬:讨好中产,痛失“穷鬼”

今年8月,彭博社发布报道称,迪卡侬母公司正在考虑把中国地区30%股权出售,预估价格在10亿-15亿欧元之间。

和出售荟聚一样,这个消息一开始也让不少人困惑,毕竟迪卡侬在国内颇具人气。

其实原因还是和业绩有关。根据迪卡侬的财报显示,2024年迪卡侬虽然业绩略有增长,达到162亿欧元,但是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5.5%,为近四年最低。

迪卡侬在中国市场的表现,需要扛起责任。

这几年,中产运动的崛起,让不少品牌都吃到了甜头。

根据天猫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户外运动领域TOP30中有不少品牌都出现了涨价潮,涨价幅度在25%到65%之间不等。

迪卡侬也想从中国中产的口袋里掏钱,于是昔日的“穷鬼乐园”“平替之光”走上了中高端化的道路。

有机构统计显示,2022年迪卡侬的产品均价为128.81元,到了2024年已经高达196.32元。过去备受欢迎的登山背包,价格更是直接翻了一倍。一些高端产品也开始被搬到店内,比如售价将近7万元的全碳纤维自行车,售价1000元起的碳板跑鞋等等。

这背后,迪卡侬是想从体育用品零售商变成专业运动品牌,赚中高端户外市场的钱。

所以迪卡侬重新划分9大运动产品品类,新设4个高端细分专业线品牌;去年迪卡侬把“lululemon中国一号员工” 张晓岩挖来出任中国区首席营销官,向lululemon取经;此外,迪卡侬还在逐渐减少过去“四环外大卖场”的占比,逐渐开始在核心商圈布置小面积的精品门店,离中产更近。

这样一波操作后,涨价当然势在必行。

对此,迪卡侬的CEO解释,随着国内消费者对中高端产品需求的提升,倒推迪卡侬提升了这些产品的比例,因为性能、用料、设计各方面都有升级,成本相对高一些,体现在价格上会有些变化。

但很明显这没能说服消费者,迪卡侬开始抛弃“穷鬼”的话题冲上热搜,还被一些人吐槽“穷人买不起,富人看不上”。

迪卡侬需要“中国合伙人”帮它升级,甚至挤进“中产标配”的行列。

看到这儿不难明白,“卖身”不等于走投无路或黯然离场。很多时候只是根据现实情况改变了打法,希望能更高效解决实际问题。

就像在中国的肯德基、麦当劳,被中国团队接手后,反倒一飞冲天,收货无数拥趸。

找个合适的“中国合伙人”,往往是柳暗花明的开端。

说到底,本地的生意,大概率还是本地人更熟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错刀”(ID:ijincuodao),作者:祥燎,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苹果和三宅一生,就是彼此的镜子。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