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世大学爆发“AI作弊风暴”,ChatGPT成集体“考友”?教授震怒:自首者0分,否认者停学
“AI 正在改变教育——但没想到是通过这样的方式。”
近日,韩国顶尖名校延世大学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危机:在一门选修人数多达 600 人的课程中,有上百名学生在期中考试中被怀疑使用了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工具进行作答。
一时间,教授震怒、学生恐慌、校园论坛炸锅——目前,该课程教授已下“最后通牒”:自首者只记零分,否认但被查实者将直接停学。
一门讲“AI 原理”的课,被 AI 攻破?
据延世大学与多名消息人士披露,这起事件发生在延世大学高等计算学院 AI 系的一门大课中——《自然语言处理与 ChatGPT》(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hatGPT),课程讲的正是“生成式 AI 的工作原理与开发机制”。
由于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超过 600 名,为了容纳庞大的班级规模,课程与考试均在线上进行。
10 月 15 日,期中考试照常开考,题型为选择题与简答题,题目主要涉及 AI 基础概念与原理解析。为了防止线上作弊,教授制定了看似严密的防范措施,并明确要求学生:
“必须全程录制考试视频,画面需同时显示电脑屏幕、双手及面部,并在考试结束后提交。”
然而,事与愿违。所有学生的考试录像上传后,教授和助教团队对其进行复查,发现了大量可疑行为:有学生刻意调整摄像头角度制造“盲区”、频繁移开视线、屏幕反光中出现多窗口界面……
随着复核深入,教授终于确认——这些学生极可能在考试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或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工具实时“查题作答”。
教授怒发公告:自首者零分,否认者停学
于是 10 月 29 日,该教授在校内平台发布公告,措辞十分严厉:
“本次期中考试中已确认多起作弊行为。凡是主动承认的学生,仅期中成绩将被判为 0 分,不作进一步处分;若否认却被查实,将面临停学处理。”
同时,教授还表示将“坚决处理此次作弊事件,绝不姑息”。
这个公告发布后,恐慌迅速在校内蔓延。据报道,目前已有约 40 名学生主动向教授承认作弊,其中不少人坦言确实使用了 AI 工具辅助作答。
而在学生社区App “Everytime”的延世大学板块上,一条名为“让我们诚实一点吧”的匿名投票更是让舆论炸锅:在 353 名投票者中,有 190 人承认自己在考试中使用了 AI 工具。
还有不少学生在评论区坦言,几乎整个班都用过 AI:“我们大多数人考试时都开了 ChatGPT”,“上学期我也修过这门课,我和好几个同学都用 AI 查答案”。
“集体作弊”并非首次,但 AI 让作弊更“高效”
事实上,这并非延世大学首次发生集体作弊事件,也不是只存在于延世大学的问题。
早在 2020 年疫情期间,当时韩国多所高校(包括延世大学、西江大学、仁荷大学)就曾在线上考试中发现多人协同作弊,只是当时的方式还停留在共享答案、使用小抄或截图传题。
而如今,AI 技术的普及让作弊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针对这起事件,韩国庆熙大学大数据应用系教授 Lee Kyung-jeon 指出:“ChatGPT 这类工具,只要输入题目,2~3 秒就能输出答案,学生几乎不需要动脑,作弊的便利性和速度都远超以往。”
根据韩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KRIVET)的一项调查,在 2022 至 2023 学年间,91.7% 的大学生(共 726 人)表示曾使用 AI 完成作业或研究任务。但韩国大学教育协会(KCUE)对全国 131 所高校的调查却发现,仍有 71.1% 的学校尚未出台任何生成式 AI 使用规范。
也就是说,AI 工具在韩国高校中正以惊人速度普及,但学术制度尚未跟上——大多数韩国高校对生成式 AI 的使用仍处于“监管真空期”:既没有明令禁止,也缺乏引导和约束。
故而,学生使用 AI 的行为也正处在灰色地带:有人用它优化报告、查资料,也有人直接让 ChatGPT “代写作业”、“代答试题”。此次延世大学的“集体作弊”,正好把这一隐患彻底暴露出来。
重回手写考卷来“反 AI”?
韩国网友对于这起事件,也格外关注并广泛讨论。
一部分人认为学生明显违反学术诚信,应严惩不贷;但也有人指出,问题根源在于学校缺乏清晰的指导与适应机制:“学生使用 ChatGPT 的行为确实不当,但如果高校仍停留在‘禁止一切 AI’的时代,也是在逃避现实。”
一些教育专家呼吁,高校应尽快出台“生成式 AI 使用指南”,明确哪些行为属于合理学习辅助,哪些属于作弊。毕竟,AI 已经成为学习与科研的常见工具,完全禁止并不现实。
而相比于韩国,美国高校在这方面的动作更早、立场更鲜明。
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名校,已明确禁止学生在考试和论文中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甚至,部分高校还重新启用传统的考试模式——学生必须在纸质试卷上手写答案,以防止任何 AI 辅助参与。此外,不少教授也在调整评估方式,增加主观性、开放性题目,以降低 AI “代答”的可行性。
那么,你对这一事件又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SDN”,整理:郑丽媛,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