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投了人大校友,卖电动卡车,年入20亿,要上市了

铅笔道·2025年11月10日 19:00
深向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港股新能源重卡第一股”。

在合肥的干线公路上,深向科技的新能源重卡正平稳行驶,续航可达660公里。车队采用智能编队系统,能自动避险、协同行驶。远在海外的港口和矿区,同款车型也已投入运营,零碳运输正在成为常态。

这家诞生于2020年的安徽企业,专注新能源智能重卡,已覆盖长途干线、港口、矿区等多种场景。

11月6日,深向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港股新能源重卡第一股”。

截至2025年6月,深向科技已交付近6400台新能源重卡。

深向的崛起,代表了行业的新方向:

技术升级:从“油改电”转向“正向定义”,三电系统与智能驾驶深度融合,解决续航、安全、效率痛点。

场景落地:港口、矿区、干线物流的无人编队运输成为刚需,细分场景加速商业化。

生态协同:换电集群、氢电共用平台、智能调度算法同步推进,优化车队效率。

- 01 -

深向科技的创立,源于创始人万钧对物流行业的深刻观察。

万钧是重庆人,生于197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

早在2012年,万钧创办商用车金融租赁公司狮桥。他亲眼看到重卡行业的困局:燃油成本占四成,人力成本高达两三成,司机辛苦,企业却难赚钱。

2018年,他与百度合作探索自动驾驶落地时,发现传统模式的致命短板——主机厂多在燃油车上“后装”智能系统,成本高、匹配差。

而电动车的数字信号,天生更适合智能驾驶。那时他意识到:必须用“电动化+智能化”重构重卡。

2018年,百度便携手阳光融汇资本,以10亿元战略融资,联合领投了狮桥。

2020年12月,万钧联合百度与狮桥,在北京创立深向科技。自创立以来深向科技累计融资19.6亿元,投资方包括百度、临沂魏桥国科、启明创投、联想创投、光跃投资、建信信托、中电基金、交银国际、慕华科创、华盖资本、中安资本、大湾区基金、合肥产投、肥西产投、普华资本等。

深向的核心业务,是“新能源重卡 + 智能货运解决方案”。万钧拒绝“油改电”的捷径,坚持从设计源头整合技术,从设计阶段就围绕电动化、智能化打造。虽然研发成本高、供应链压力大,但避免了续航短、风险高的问题。

万钧提出“两段式”策略:

先用660公里续航的“深向星辰”打开市场,再靠“天玑”智能系统提升运营效率。结果显著——全生命周期成本比燃油车低18.7%。

2021年推出中国首款正向定义纯电重卡“深向星辰”,2025年又发布二代产品和“深向星途”,自研三电系统全面升级。

交付量增长迅猛:2023年509台,2024年3002台,2025年上半年2873台,2025年上半年交付2873台。

新能源重卡销售,是深向科技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占比连续三年超过99%。

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深向科技收入分别为4.26亿元、19.69亿元、15.06亿元。

尽管营收增长迅速,深向科技目前尚未实现盈利。2022年至2024年期间,深向科技亏损持续扩大,分别为2.67亿元、3.89亿元和6.75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3.71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净亏损已超过17亿元。

- 02 -

新能源重卡行业,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燃油统治时代(2020年前)

那时,公路货运几乎全靠燃油重卡。企业只关心“车能跑多久”,很少有人谈环保,更没人提智能。

第二阶段:新能源起步期(2020-2023)

环保政策收紧,一些企业开始试水——把燃油车改装成电动车。

结果问题一堆:续航短、匹配差、成本高。那是一段探索期,也是一段反复试错的阶段。

第三阶段:智能电动爆发期(2024年至今)

“正向定义”的新能源重卡开始取代改装车,智能系统普及,行业从“电动化”走向“电动+智能”融合。

放眼全球,2024年公路货运市场规模达3.9万亿美元。其中重卡承担了一半的运力。到2030年,全球重卡销量预计将升至280万台,年均增长4.7%。

但传统燃油重卡带来污染,占货车氮氧化物排放的85%以上。重卡电动化被视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

深向科技正站在这场转型的风口。它所在的领域,受益于两大政策方向:采购与运营补贴,降低客户购车成本;智能驾驶政策放开,为自动驾驶车队提供真实落地场景。

目前,市场出现两个最强的需求爆发点:

第一,港口与矿区运输。这些封闭或半封闭区域路线固定、货量集中,非常适合规模化、智能化运输。

第二,长途干线物流。随着续航突破,新能源重卡开始替代燃油车,成为干线运输的主力。

在技术路线上,“正向定义”与“油改电”完全不同。

“正向定义”是指从设计源头就整合电动化与智能化,无需迁就燃油车结构。这样的车,续航更长、智能更强、效率更高。以深向科技为例,其车型续航达660公里,是全球首个实现“正向定义”批量交付的品牌。

但这条路也更难。研发投入大,技术门槛高,对供应链要求极严。想把成本迅速降下来,没那么容易。

从全球来看,中国企业在“正向定义新能源重卡”领域处于领先。深向科技已登上细分赛道全球第一的宝座。不过市场仍很分散。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2024年销量计,深向科技在全球新能源重卡市场份额为2.7%,排名第十。

竞争对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转型玩家;另一类是新创公司。

深向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拼装厂。整车架构、三电系统、智能驾驶、车队运维平台,全部自研。这一体系,让它从“造车”走向“造系统”。

- 03 -

新能源重卡的机会主要在三处。

第一,固定路线的无人编队运输。

高速干线、港口、矿区等场景,路线清晰、环境封闭,最适合这类技术。“前车有人驾驶、后车无人跟车”的模式,能显著减少司机数量。随着智能网联测试政策逐步放开,这种方案正加速落地。

第二,能源补给网络。

补能效率正在成为竞争关键。换电集群模式可在6分钟内完成一次补能。“氢电共用”平台也能根据不同场景灵活切换能源。政策补贴叠加技术进步,让能源补给网络成为行业的新入口。

第三,智能调度系统。

传统车队调度靠经验,容易出现空载、等待等低效问题。引入智能算法后,可根据实时路况、货物和车辆状态自动规划路线、动态配载。效率最高可提升30%。轻量化SaaS模式的门槛低,更容易推广。

不过,机会伴随挑战。

首先,技术门槛高。无人编队、氢电融合等关键技术都需要长期研发和大量数据。单项研发成本就可能超过1亿元。新进入者想追赶,难度不小。

其次,供应链压力大。核心零部件紧缺,优质供应商多被头部企业锁定。新公司要拿货,要么成本高,要么得自建产能。而自建意味着至少数十亿元投资。同时,监管也更严。数据安全、自动驾驶责任等新规不断出台,资质审核复杂、周期长。

再次,市场格局稳固。以深向科技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已经抢占先发优势。他们积累了大量客户与销量。传统重卡厂也在加速转型。而物流公司采购周期长、切换成本高,新玩家想撬动市场并不容易。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铅笔道”(ID:pencilnews),作者:不说谎的,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智慧互通赴港上市,小米蔚来押注AI交通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