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机器人,什么档次?对比全球机器人后,我们得出答案
昨天,小鹏汽车发布了新一代机器人IRON,因为太像真人,登上了科技圈头条。
仔细地看,那身材、走路姿态、耳朵形态等,确实像极了真人。要不是小鹏汽车创始人出面,拍了个一镜到底的视频,这波“真人扮演”疑云可能还会持续很久。
当然,颜值固然重要,但作为科技人,我们更应该其内在含金量:小鹏机器人究竟是什么层次?它的稀缺价值到底在哪?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
01
灵活度与精度
首先是身体硬件和设计,比较接近人类的灵活性和执行精度。
它的身体有82个自由度,手部有22个自由度。怎么理解这些数据?知道Tesla Optimus(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吧?有资料称,它2022年的原型机,身体自由度大约不超过40个,手部自由度约22个。
当然,毕竟这是3年前的机器了,我们就拿国内最新的机器人来对比。
铅笔道统计下来,国内现有公开发布的机器人中,身体自由度多数在20-50之间,手部自由度很少有超过22的。
那有人会问:追求这些参数有啥用?数值越高,精细操作的能力就越强。
手部22个自由度,已经与人的关节灵活度相当,可以抓握、捏取、旋拧、写字、插拔、精细装配——大部分牛马干的活,机器人都能干了。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们列出一组图表。
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小鹏机器人的灵活度,虽然算优秀了。但距离“大规模给人类干活”还是比较远的。为啥?你的身体再灵活,“脑子”也得好使才行。
这里说的其实是机器人的“大脑智能水平”。人类最大的特征,是会使用工具。如果机器人脑子不行,那还是个工具,不是个人。
举个例子。机器人能够听懂人类的语言吗?该层面,大模型的得分估计是最高的;
其次,它听懂语言后,能够很好地理解任务吗?比如让它打扫卫生,它会规划出“先收拾桌子→再扫地→最后拖地”的步骤吗?
再次,它的实时决策能力怎么样?在行走时,如果面前突然滚过一个皮球,它需要能预测“可能有小孩会跟过来”,并立刻停下来等待。这对于现在的AI来说,恐怕有点困难。
最后,它能稳定发挥吗?偶尔一次动作完成,和长期稳定的完成是两个概念。这可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算法迭代。
02
能拧螺丝
小鹏机器人的第二个含金量:是能去工厂打螺丝,商业化进程领先。
IRON机器人已经接入小鹏广州工厂产线,用于组装“小鹏P7+车型”零部件,每天能安装500颗螺丝,年节省人力成本超30万元。
这是个多大的突破?铅笔道统计了全球案例,认为它还是比较领先的。
在日本,有家金属加工企业——富士仙工业株式会社,已经使用川崎重工的duAro机器人拧螺丝。该机器人能够负载3kg,重复定位精度都能达到±0.05mm。
Kawasaki 的DuAro(协作机器人)
当然,该机器人不是人形机器人,而是双臂协作机器人。
在国内,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也已经开始进场打螺丝了。在电动汽车生产线上,Walker S1已经开始训练部署,用于装配部件、拧螺丝、零件整理、物流搬运。
此外,一则韩国媒体报道指出:在中国江苏,某公司与Galbot开发了一款“人形机器人”,用于检查螺丝是否拧好、是否有缆线安装问题。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虽然机器人“进厂”在全球有先例,但有些形态上并非人形,有些只是部署训练,有些只是检查工作。
更关键的是:小鹏机器人不只是用于打螺丝,还和宝钢达成合作,用于工业巡检等场景。这些说明,小鹏机器人的商业化还是比较领先的。
03
量产阶段
小鹏机器人的第三个含金量是量产。当然,这只是说它比较先进,但不是唯一。
IRON的量产时间是2026年年底。目前,已在小鹏的生产线上部署的人形机器人,大约数百台。
我们对比看看,它在全球属于什么层次。
先看Tesla(Optimus)。Elon Musk 多次公开表示,在 2025–2026 间有限量产,希望到 2026 年开始更大规模生产。
其次是Figure(硅谷企业)。它已把 Figure 02 系列投入BMW等工厂试点,并在2024–2025年被视为少数实现“工厂落地”的商业化试验案例之一。
再次是Apptronik(美得克萨斯州企业)。它与Mercedes-Benz 合作试验,并公开表示目标在 2026年开始制造商业化单元、扩大产能。
这么看的话,如果小鹏真能在2026年量产,应该能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但这毕竟只是计划,量产远没有那么简单。
以“一致性”为例。
一台工业级的机器人零部件可能1200个以上,如果要量产,意味着这些零部件的电机、驱动器一致性误差必须≤±1%。
这意味着每一个关节都要力控稳定、位置控制稳定、温度补偿稳定、通信延迟稳定,否则就会抖、漂、不准。所以量产人形机器人,很难。
虽然难,但它又非常重要。为啥?如果人形机器人不量产,价格就降不下来。
Figure、Apptronik、Tesla都公开提到,量产是唯一能把整机成本从六位数美元降到五位数甚至四位数的手段。否则,机器人很难发挥出“性价比”优势,客户没有采购动力。
04
芯片自研
小鹏机器人的第四个含金量,可能是核心硬件的自主可控。
它搭载了(部分)自研芯片——图灵AI芯片,算力为2250TOPS,是现有主流芯片的三倍。
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为啥要自研芯片?
在人形机器人中,芯片相当于大脑皮层。它的性能有多强,决定大脑的智慧上限有多高。这么一个重要的东西,如果依赖外部(NVIDIA、英伟达等),可能意味着:
1、算力架构是别人定的,想适配新算法得等他们支持;
2、成本和供货周期被卡脖子;
3、算法优化空间受限(比如能耗、延迟、功耗优化都要看芯片原厂支持)。
另外,小鹏有多个产品需要用到芯片,比如车、飞行器、机器人。这些产品可以共享一个智能底座:汽车需要自动驾驶,飞行汽车需要实时导航、稳定控制,机器人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小鹏自研的该款芯片,有哪些技术含量?
主要还是对高算力、大模型的支持,比如Turing芯片配备40核处理器,宣称支持300亿参数的大模型。
这些参数看起来很强,但实际在机器人、复杂场景中表现如何,还需要时间验证。只是说,小鹏敢于自研芯片,这股勇气与创新精神,是眼下就值得肯定的。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铅笔道”(ID:pencilnews),作者:惜文,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