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工厂后家庭,美的「家电机器人化」预计1-2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最前线
作者|黄楠
编辑|袁斯来
近日,美的第30届科技月活动启动,其系统展示了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完整布局。美的确立了“双轨并行”的技术路径:一方面持续推进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前沿探索;另一方面着力推动现有家电产品的机器人化升级。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美的已构建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系统的完整研发体系。通过蓝橙实验室,美的在减速机、伺服电机、机器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实现突破,其自主研发的减速机和伺服电机已量产,部分产品已投入市场应用,可覆盖了从轻载机器人到300kg级别的重载机器人。
软件层面,美的从零搭建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平台,整合了大模型技能学习的“小脑”系统、智能决策的“大脑”核心,以及多模态感知能力,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下一代智能机器人基础架构。
同时,美的成立了专门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聚焦类人形、超人形等不同形态平台的开发,并打造工业和商业场景的解决方案。
美的人形机器人
美的AI研究院院长徐翼告诉36氪,“选择工业场景作为突破点主要基于两点考量。一方面,工厂环境具有相对封闭和标准化的特性,问题空间边界清晰,降低了技术实现的复杂度;其次,工业场景具备完善的运维体系,当机器人出现异常时能够快速介入处理,为技术验证提供了更可控的环境。”
从技术维度看,当前具身智能涵盖导航、移动和操作三大能力层级;其中,导航与基础移动技术已相对成熟,能够实现定点移动、路径规划等基础功能;而精细操作能力仍是行业共同面临的瓶颈。
“即便是简单的抓取放置任务,要达到99%以上的成功率也极具挑战,这正是当前扫地机器人等产品仍局限于基础功能的核心原因。”徐翼说,“基于这一现状,美的推进路径非常清晰:在工业场景中攻克关键技术难点,待成熟后再向家庭场景延伸。两个场景将采用异步但协同的发展模式,工业场景的技术突破将为家庭应用提供验证过的解决方案,而家庭场景的需求洞察也会反哺技术迭代方向。”
机械臂的精细操作能力
2025年5月初,美的人形机器人已进入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上岗工作”,主要应用于巡检、机器运维、设备检修、工件搬运等方面;面向商业场景应用,相关产品正在陆续开发和落地,预计下半年将应用于线下渠道门店,提供导览、家电操作演示等服务。
另一方面,家电机器人化作为美的重点突破方向之一,通过为传统家电注入环境感知、自主决策能力,正实现从“工具”到“智能体”的转型。这一路径既能在短期内完成场景验证并实现商业化落地,也为长远的人形机器人发展积累了关键技术。
当前,家电行业正面临双重发展瓶颈,传统家电在性能参数上的升级空间日趋有限,难以持续创造差异化价值;而智能家居虽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设备互联,却仍停留在"被动响应指令"的初级形态。
美的中央研究院院长孙年祥向36氪指出,要实现家电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跨越,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用户行为学习—需求预判—主动执行”的完整技术闭环。这套闭环系统依托多模态传感器与AI算法,将逐步形成可自主决策的服务能力。
家电机器人化,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
在行为学习阶段,它会持续采集用户的使用习惯数据,如固定的回家时间、偏好的空调温度、周期性的清洁安排等,借助AI分析构建出精准的“用户行为画像”。进入需求预判阶段后,系统结合实时环境数据与历史行为模式,能够主动预判用户需求;例如在工作日傍晚自动提前开启空调,或在周末早晨启动扫地机器人。
进入主动执行环节,家电已具备无需指令即可自主运行并动态调整的能力。当空间传感器感知到用户提前回家,空调会立即调整运行状态;当触觉传感器检测到用户进入清洁区域,扫地机器人将自动暂停工作并主动避让。
通过这一完整的技术闭环,家电不再是简单执行指令的工具,而是能够理解场景、预判需求、主动服务的智能伙伴,真正实现“想用户所想,做用户未说”的智慧体验。
孙年祥表示,相比于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集成与场景落地需要更长的研发周期,短期内,基于现有家电产品进行机器人化改造,在技术可行性和市场接受度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美的将优先推进家电机器人化的产品落地,预计在一至两年内可实现规模化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