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五大科技巨头算力仍供不应求

半熟财经·2025年11月07日 15:40
英伟达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的算力优势也在这一轮技术变革周期内快速放大

一场史上最激进的算力建设计划正在美国展开。

美国科技巨头的算力建设,正朝着10GW(吉瓦是功率单位。1GW算力集群可容纳20万枚英伟达GB200芯片,1GW算力建设整体耗资超过100亿美元)和百万卡的规模推进。

资本支出(财务指标Capital Expenditure,简称CapEx)是观察算力投资的关键指标。原因是大型科技公司通常80%以上的资本支出被用于算力采购,比如建设数据中心,购置服务器、芯片和存储网络设备等。

截至11月1日,美国五大科技公司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均在财报电话会披露了2025年、2026年资本支出的进展(微软、甲骨文按财年计算,微软财年为上年7月1日-本年6月30日,甲骨文财年为上年6月1日-本年5月31日)。

财报电话会综合信息显示,这五家科技公司2026年资本支出将超过4700亿美元(约合3.3万亿人民币)。保守计算2026年资本支出增速至少超过26%(保守计算,亚马逊、谷歌资本支出仅维持2025年的规模)。

数据显示,2025年五大科技公司资本支出总额将超过3700亿美元(约合2.6万亿人民币),总增速约为64%。而在2024年,五大科技公司资本支出总额仅为2208亿美元(约合1.6万亿人民币),不到2026年的一半(详见《DeepSeek将拉低算力总需求?美国科技四巨头今年算力投资不减》)。

大型科技公司年度资本支出大幅增长,也引发了AI(人工智能)是否过度泡沫化的讨论。然而,从美国五大科技公司财报中的积压订单(即剩余履约义务,财务指标RPO,Commercial remaining performance obligation)来看,它的增速正在超过资本支出增速。

资本支出代表市场供给,积压订单代表市场需求。这意味着,美国五大科技巨头的算力,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资本支出、积压订单不断增长,英伟达是直接受益者。截至2025年三季度,英伟达88%的收入来自数据中心AI芯片。英伟达2024年四季度财报电话会曾披露,其中一半来自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等大型科技公司和云计算厂商。

在这些大客户的推动下,美国东部时间10月29日,英伟达(NASDAQ: NVDA)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成为历史上首家市值超过5万亿美元的公司(报道详见《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黄仁勋称有5000亿订单待交付》)。

整个算力市场,从上游芯片供应,到中游的云计算、软件服务,再到下游的客户AI应用需求,正在形成良性循环。

算力投资大幅增长

美国五大科技公司2026年超过470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究竟会怎么花?

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最新的财报电话会(微软、甲骨文是2026财年一季度,亚马逊、谷歌、Meta是2025年三季度)披露了其中的细节。结论是,这些支出将至少包括超过16GW的算力,以及超过300万枚的AI芯片。

微软管理层称,预计2026财年(2025年7月1日-2026年6月30日)资本支出增速将高于2025财年(2024年7月1日-2025年6月30日)。微软2025财年资本支出64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按照这一增速计算,微软2026财年资本支出将高达937亿美元。

微软管理层披露,未来两年微软的数据中心总规模将翻一番。2025年三季度,微软公布了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费尔沃特算力集群。该集群将于2026年上线,容量将达到2GW。

亚马逊预计2025年资本支出约1250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有所增长。在算力建设方面,过去12个月亚马逊新增了3.8GW算力,2025年四季度将至少上线1GW算力,2027年将总算力将翻倍。

谷歌2025年资本支出将是910亿美元-930亿美元,高于此前850亿美元的预期。预计2026年资本支出将大幅增长。在算力建设方面,谷歌今年7月曾宣布,将投资60亿美元在印度南部安得拉邦建设一座1GW的算力中心。

Meta预计2025年资本支出将在700亿美元-720亿美元,高于此前预测的660亿美元-720亿美元。Meta预计,2026年资本支出增速将显著高于2025年。其中MSL(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团队算力需求增长最强烈。

目前,Meta正在美国俄亥俄州建设一个名为“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的1GW算力集群,还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建设一个名为“许珀里翁”(Hyperion)的5GW算力集群。

甲骨文2026财年(2025年6月1日-2026年5月31日)资本支出约为350亿美元。2025年,甲骨文至少启动了两个1GW算力集群。其中包括美国得克萨斯州阿比林市的“星际之门”项目,目标容量2GW。以及阿联酋“星际之门”项目,目标容量1GW。

综合上述信息,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目前宣布正在自建的1GW以上算力集群,总功率超过16GW。这意味着未来6个-24个月至少将有超过300万枚AI芯片采购量,以及1600亿美元以上新增算力投入。

投研机构高盛在今年6月28日研报指出,2024年全球算力供应量是57GW。按照这一数据计算,这16GW新增算力是2024年全球算力的28%以上。

一位数据中心行业人士解释,通常一个英伟达GB200 NVL72完整机柜(包含36个Grace CPU和72个Blackwell GPU)总功耗约为120KW(千瓦),扣除散热、照明、网络和电力损耗后,1GW算力集群至少可容纳20万枚英伟达GB200系列芯片,16GW算力集群可容纳至少300万枚英伟达GB200系列芯片。

另一位数据中心行业人士对《财经》表示,在美国1GW算力建设成本大概是100亿美元-200亿美元。成本包括三部分:一是服务器硬件相关,如GPU(图形处理器)、CPU(中央处理器)、HBM(高带宽内存)等;二是网络相关,包括交换机、光模块、光纤电缆等;三是数据中心的土地、建筑、机架、供电设施、液冷系统等。

除了上述新增的至少16GW算力,还有大量已建成的算力要更新换代。因此,还有一部分资本支出要花在这里。

一位中国云厂商战略人士对《财经》表示,AI芯片迭代更新周期更短。过去,CPU芯片折旧周期一般是6年-8年,但AI芯片通常只有3年-6年。尤其是训练用芯片,生命周期大约只有3年。这意味着折旧周期更短,算力投资变得更大。

积压订单也在增长

美国科技五巨头资本支出快速增长,核心原因是,市场需求正在快速增长。现在的算力建设速度,甚至追不上积压订单增速。也就是说,算力实际上供不应求。

市场需求,涉及一个核心指标——积压订单(即剩余履约义务,财务指标RPO,Commercial remaining performance obligation)。即已经签署、等待交付的合同。

积压订单大幅增长,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客户正在与微软、亚马逊、谷歌、甲骨文签订规模更大、年限更长的算力使用合同。云计算和软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订阅制,客户按月/季/年提前付钱。订阅期内,客户消耗合同资源。提前收取的费用,不会立即计入营收,而是随着资源消耗逐步在未来1年-3年确认为收入。

积压订单不断增长,科技巨头为了履约,会投资相应规模的算力。财报数据显示,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的积压订单增速,正在超过资本支出的增速。

《财经》综合统计了2022年二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的剩余履约义务总额,分别是4012亿美元、4593亿美元、6011亿美元、11460亿美元。这三年,五大科技巨头积压订单增速不断提升,增速分别是14.5%、30.6%、90.7%。

即使扣除甲骨文在2025年一季度和OpenAI签署的5年3000亿美元大单(OpenAI的3000亿美元订单对整体增速影响过大,且存在无法落地的风险),2025年二季度五大科技巨头剩余履约义务总额也还有8460亿美元,同比增长41%(详见《OpenAI与亚马逊新签380亿美元大单,近6000亿算力大单如何兑现成迷》)。

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中,每次谈到资本支出数据时,投资者都会问到——高额资本支出能否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率。相应地,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管理层都会提到积压订单的增长情况,并表示目前算力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微软管理层在2026财年一季度(即2025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表示,微软有近4000亿美元积压订单,市场需求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增长。且这些合同平均持续时间为两年。大部分资源会在短时间内被消耗掉。

亚马逊管理层在2025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披露,截至三季度末,亚马逊AWS积压订单已达20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10月份达成的几笔尚未公布的新交易。亚马逊目前正在大幅增加算力产能,目前算力产能的瓶颈主要受限于能源,未来可能会受限于芯片。

谷歌管理层在2025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披露,谷歌云积压订单在三季度末达到1550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企业级AI的强劲需求。谷歌云在2025年前九个月签署的十亿美元级订单数量,超过过去两年的总和。尽管公司一直在努力提升产能,并加快服务器部署和数据中心建设速度,但预计2025年四季度和2026年仍将面临供需紧张的局面。

甲骨文管理层在2026财年一季度(即2025年6月1日-2025年8月31日)财报电话会的判断更激进。他们认为,甲骨文未来的积压订单有望增长至5万亿美元。甲骨文管理层称,甲骨文云IaaS(基础设施)业务2025财年营收将增长77%至180亿美元,并在接下来的四年分别增长至320亿美元、730亿美元、1140亿美元和1440亿美元。

Meta管理层在2025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中的看法是,Meta根据乐观假设,投资了一定规模的算力。Meta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提到,目前Meta旗下的应用(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Threads)和广告一直算力不足。Meta的算力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而且能带来更高利润。公司有信心开发更智能的算法,为应用、广告优化推荐,进而实现盈利。

AI算力并未过度泡沫化

近一年,关于AI泡沫会不会破碎的担忧从来没中断过。

2025年初,DeepSeek爆火后曾引发AI泡沫的讨论。这一讨论随着AI应用爆发很快消失(详见《中美科技巨头算力投资的五个关键事实》)。

近两个月,随着OpenAI计划部署接近30GW算力(详见《与博通CEO对话时,奥尔特曼透露OpenAl未来几年将有30GW算力》),算力订单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甲骨文五年3000亿美元,微软2500亿美元,亚马逊七年380亿美元,英伟达10GW算力采购,博通10GW算力采购,AMD 6GW算力采购),AI泡沫的讨论再次浮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今年10月8月在一场公开演讲中提到,今天的估值正朝着25年前互联网繁荣时期的水平迈进。如果出现大幅回调,金融环境收紧可能会拖累全球经济增长,暴露脆弱性。

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则认为,AI是真实存在的。总体来说,AI会带来回报……但大多数参与其中的人都没有获得很好的回报。未来两年内股市出现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比市场普遍预测的要高。

投资者担忧,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的算力投资无法带来相应的收入,也担忧如果这几家科技巨头的资本支出无法持续,英伟达的营收、利润、股价无法持续增长。这一轮AI浪潮带来的资本市场繁荣将无法持续。

实际情况是,AI产业飞轮还在持续旋转。上游,英伟达的芯片订购量还在持续增长。在中游,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的资本开支不断增长;在下游,更多客户还在不断采购大型科技公司的云计算服务、软件产品,以及广告服务。

今年10月29日,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GTC(Nvidia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华盛顿特区峰会披露了最近三代产品的订单和收入情况。

上一代Hopper系列芯片(H100、H200、H20系列),2023年-2025年整个生命周期(约为2023年初-2025年10月)共交付了400万枚,总价值1000亿美元。

英伟达目前主力旗舰芯片Blackwell量产的三个半季度周期内(约为2024年10月中旬-2025年10月),共交付了600万。接下来的五个季度,英伟达还有2000万枚Blackwell和下一代Rubin系列芯片需要交付,订单规模高达5000亿美元。

英伟达获益的同时,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也在迅速增长。从2023年二季度生成式AI浪潮开始,到2025年二季度生成式AI大规模落地,这五家科技公司的营收、净利润、净利润率均在增长。也就是说,生成式AI产业飞轮的正循环已经开启。

某中国数字化企业的一位高管今年10月对《财经》表示,算力超前建设,也许会带来一些资本泡沫。但AI是确定方向,即使是泡沫也会加速产业发展。最后沉淀下来的算力基础设施也将是可以被长期使用的资产。

马克·扎克伯格在2025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提到,最糟糕的情况不过是提前建设了未来几年所需的资源。但与其受限于资本支出,让核心业务原本可盈利却无法投入,还不如加快算力投资的进程,确保公司拥有足够的算力。

一位中国云厂商高管曾对《财经》分析称,通常在变革期科技巨头都有“阶级滑坡”的恐惧。过度投资的风险,远远少于投资不足的风险。不投入就永远不可能增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半熟财经”(ID:Banshu-Caijing),作者:吴俊宇,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小作文风波”两位主角均已离场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