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与亚马逊新签380亿美元大单,近6000亿算力大单如何兑现成迷

半熟财经·2025年11月04日 11:31
OpenAI仅在2025年就签署了5880亿美元的算力合同,是美国各大云厂眼中不折不扣的超级大金主。

美国东部时间11月3日,AI(人工智能)创业公司OpenAI与全球最大云计算服务商亚马逊AWS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OpenAI和亚马逊AWS官网披露的信息显示,双方签署了一个价值380亿美元的合同,且未来七年还将持续增长。OpenAI将立即开始使用亚马逊AWS的算力资源,所有容量计划在2026年底前部署完毕,并具备在2027年及以后进一步扩展的能力。

亚马逊AWS披露的信息显示,亚马逊AWS为OpenAI构建的基础设施通过Amazon EC2 UltraServer(亚马逊AWS的云服务器)对英伟达的AI芯片(包括 GB200和GB300等旗舰芯片)进行集群部署。这些集群将为ChatGPT提供推理服务,训练下一代模型。

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表示,扩展前沿人工智能需要海量、可靠的计算能力。OpenAI与亚马逊AWS的合作将增强广泛的计算生态系统,为下一个时代提供动力,并将先进的人工智能带给每个人。

亚马逊AWS CEO马特·加曼(Matt Garman)表示,随着OpenAI不断突破AI技术的极限,亚马逊AWS一流的基础设施将成为其AI雄心的坚实后盾。亚马逊AWS提供的计算资源覆盖面广、即时可用,在支持OpenAI庞大的AI工作负载方面拥有独特优势。

这次合作的重要意义是,这是OpenAI和微软解除“独家绑定”关系后签下的第一份大单。亚马逊AWS借机瓜分了微软Azure的这个大客户。要知道,OpenAI一年对Azure的收入贡献超过10%(详见《微软、OpenAI同盟生变,亚马逊、Anthropic如何反击?》)。

这也意味着,未来几个季度,亚马逊AWS的业绩将因此受益。财报显示,2024年亚马逊AWS营收1076亿美元,同比增长18.5%。2025年,随着生成式AI浪潮落地加速,亚马逊AWS的营收增长还在加快。2025年三季度,亚马逊AWS营收330亿美元,同比增长20.2%。这一增速是三年来(2022年四季度至今)的最高点。

投资者对这一交易表达了乐观情绪。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1月3日收盘时,亚马逊(NASDAQ: AMZN)股价254.00美元,上涨4.00%,亚马逊总市值2.71万亿美元。

近两个月,OpenAI和微软、甲骨文、亚马逊共签署了5880亿美元算力大单(甲骨文5年3000亿美元、微软2500亿美元、亚马逊7年380亿美元)。多位行业人士对《财经》表示,OpenAI能否兑现并落地近6000亿美元的大单,是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01

瓜分OpenAI算力大单

亚马逊AWS在微软“不再拥有作为OpenAl计算提供商的优先购买权”的一周内,拿下了拿下微软Azure的大客户。这意味着,亚马逊AWS在和微软Azure的竞争中,扳回了一局。

过去三年,OpenAI在微软Azure和亚马逊AWS的竞争中,起到了重要的战略价值——它不仅是微软Azure的重要客户,也是挑战亚马逊AWS的关键盟友。

过去三年(2022年-2025年),微软和OpenAI几乎是独家战略合作关系。OpenAI绝大部分云支出都在微软Azure上。原因是,微软是OpenAI的大股东,至今在OpenAI仍持有27%的股权。微软最初投资OpenAI的条件之一就是,OpenAI必须使用微软Azure的云服务。

过去两年,微软Azure的业绩受益于OpenAI的巨额算力消耗。这让它在和最大竞争对手亚马逊AWS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

一位美国头部云厂商人士曾对《财经》直言,OpenAI每年在微软Azure上的云支出高达数十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这让微软Azure过去两年取得了高增长。

微软财报披露,微软Azure 2025财年(2024年7月1日-2025年6月30日)营收750亿美元,同比增长34%,新增收入255亿美元。同期亚马逊AWS营收1164亿美元,同比增长18%,新增收入210亿美元。微软Azure近一个财年新增收入甚至超过了亚马逊AWS,两者收入差距在迅速缩小。

两者的市场份额差距也在缩小。国际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微软Azure近三年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和亚马逊AWS的差距缩小到12%。

媒体报道,OpenAI预计2025年为微软Azure支付的云成本将高达13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今年7月均预测称,2025年微软Azure营收将超过1000亿美元。按照该数据计算,OpenAI在微软Azure营收大盘的占比可能超过10%。

然而,2025以来,OpenAI和微软的关系变得微妙。OpenAI正在不断试图和软银、甲骨文建立更深的合作关系,减少对微软的依赖。微软也在主动减少对OpenAI的依赖。

双方持续半年多的矛盾后,10月末,OpenAI为实现重组,与微软达成了11项协议。此后,OpenAI和微软解除了“独家绑定”的关系(详见《OpenAI重组,明确微软大股东权益,巩固非营利组织定位》)。

解除“独家绑定”的一个重要前提协议是:OpenAI签约购买价值2500亿美元微软Azure云服务,微软将不再拥有作为OpenAl计算提供商的优先购买权。

亚马逊AWS与OpenAI签署380亿美元大单,正是“微软不再拥有作为OpenAl计算提供商的优先购买权”的大背景下实现的。

02

OpenAI近6000亿美元大单如何兑现成迷

目前,OpenAI的云服务商至少包括三家,微软Azure、亚马逊AWS、甲骨文OCI(甲骨文的云计算IaaS基础设施业务)。OpenAI仅在2025年就签署了5880亿美元的算力合同。

其中,OpenAI11月与亚马逊AWS签署了七年至少采购380亿美元云服务的大单。OpenAI 10月末与微软签约,承诺购买2500亿美元云服务,但未承诺何时完成采购。媒体报道,今年9月,OpenAI与甲骨文签署了未来五年采购3000亿美元算力的大单。

5880亿美元算力合同,这是个天文数字。因为,甚至是美国四大云厂商(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GCP、甲骨文OCI)2024年收入总和2378亿美元的两倍以上。

财报显示,亚马逊2024年营收1076亿美元,微软Azure 750亿美元(2025财年营收,即2024年7月1日-2025年6月30日,包括微软Azure,还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许可证、数字化咨询服务等传统业务),谷歌GCP 432亿美元,甲骨文OCI 120亿美元(2025财年营收,即2024年6月1日-2025年5月31日)。

这随之带来了两个问题。

其一,OpenAI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和融资兑现近6000亿美元算力合同?

其二,即使能够兑现,这近6000亿算力大单将如何分配给几家云厂商?

OpenAI仍在巨额亏损,且仅2025年三季度就亏损超过120亿美元。它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和融资完成近6000亿美元采购,是摆在前面的第一道难关。

微软最新发布的2026财年一季度(2025年三季度)财报披露称,对OpenAI的投资净亏损40.6亿美元。微软当时持有OpenAI 32.5%的股份。伯恩斯坦分析师菲罗兹·瓦利吉根据这一数据计算称,OpenAI的单季亏损就超过120亿美元。

截至今年7月末,OpenAI年化收入(月收入×12,软件公司收入通常按年/月订阅收费,适合采用这种统计口径)约12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00%。从财务状况来看,OpenAI目前是一家难以自我造血的公司,它需要依靠融资才能负担后续的算力成本。

截至2025年11月,OpenAI估值5000亿美元。OpenAI公开宣布的累计融资约800亿美元(其中软银400亿美元还有75亿美元未到账),即使算上英伟达承诺但未到账的1000亿美元,OpenAI公开融资总额1800亿美元(详见《英伟达计划逐步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

也就是说,无论自我造血还是依靠融资,OpenAI目前都无法靠现金兑现近6000亿美元采购的协议。不过,一位中国数据中心业务人士对《财经》表示,一种可能性是,OpenAI未来可能会通过债权转股权的方式筹资,并最终落地算力合同。

一位国际云厂商人士的看法是,OpenAI和云厂商签署的订单规模越大,落地可能性反而越小。目前,全球主要云厂商的大客户年消耗量通常在数十亿每年、100亿美元之间。OpenAI的近6000亿美元大单几乎是个天文数字。

OpenAI虽然和微软、亚马逊、甲骨文签订了算力协议,但这几个合同执行时间相对宽泛,每家厂商每年究竟能分配多少金额,这背后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

目前,OpenAI目前每年云支出仅为100亿-200亿美元。和6000亿美元算力消耗承诺相比,这仍有巨大差距。

但即使如此,OpenAI每年如何分配订单,也将直接影响全球云计算市场未来几年的竞争格局。一位亚马逊AWS人士对《财经》表示,即使只按照7年380亿美元计算,OpenAI的这一订单,也已经和亚马逊AWS其他全球战略客户的用量在一个数量级。

可以确定的结论是,手握三份巨额合同的OpenAI将获得巨大的议价能力。

不被微软独家绑定后,OpenAI可以根据哪家厂商能最快提供最新、最大规模的算力集群(如英伟达的GB200/GB300,甚至可能是各家的自研AI芯片)来动态分配订单。未来每年的订单分配,将不再基于历史合作关系或合同纸面承诺,而是取决于OpenAI的战略决策。

OpenAI的算力需求仍会持续增长。萨姆·奥尔特曼今年10月在一次播客中披露,OpenAI未来几年将部署接近30GW(吉瓦是功率单位。1GW算力集群可容纳20万枚英伟达GB200芯片)算力(详见《与博通CEO对话时,奥尔特曼透露OpenAl未来几年将有30GW算力》)。

一位数字化企业高管今年9月曾对《财经》表示,2025年全球科技公司,如微软、亚马逊、OpenAI等公司的算力竞赛正在往10GW、100万卡集群的方向前进。以十倍规模去扩建算力基础设施,从长远趋势来看,这几乎是确定的。

一位国际云厂商销售人士的看法是,如果OpenAI近6000亿美元的采购承诺最终能够落地,那么OpenAI每年的分配决策,将直接影响各个云厂商的业绩。哪个云厂商的交付能力越强,将越容易在OpenAI的大单争夺中取得优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熟财经”(ID:Banshu-Caijing),作者:吴俊宇,编辑:谢丽容,36氪经授权发布。

+1
1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近几年难得一见的融资潮。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