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说要“慢慢变富”,可有人说80岁变富又有啥用?
1/5
慢慢变富
今天在后台看到一个对“慢慢变富”这个观点的评论:
唉,其实每次我提到“复利”,提到“慢慢变富”,都有人这么说。很多人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会想:如果人生大部分时间根本享受不到自己赚到的钱,这样的投资方法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这个感受首先是大家对巴菲特的一个误解——老爷子99.8%的财富在50岁后获得。
这个数据没错,但你把这个财富积累结构套在自己身上就错了。
第一、老爷子实在太高寿了,今年都95了,他从26岁开始创办自己的投资公司,大部分人50岁之后就是半退休状态,可老爷子50岁以后的投资生命接近之前的两倍。现加上50~70岁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收益率最高的阶段,才出现了99.8%这么夸张的结构。
第二、老爷子的收益率太高了,一般人根本远远达不到。
复利积累的财富中,后期占比跟收益率有很大的关系。以定投为例,从25岁开始定投40年,一般人“慢慢变富”的年化收益率8%,65岁的资产总额大约是45岁资产总额的 5.92倍,而股神的“慢慢变富”的年化收益率20%,65岁的资产总额大约是45岁资产总额的 51.35倍。
对于普通人6%~10%的收益率而言,通过20-30年的积累,在60岁左右就能为余生提供高比例的保障,“慢慢变富”追求的是人生后半段不缺钱,而非人生最后阶段才有钱。
不过,复利必然存在“前少后多”的节奏,让很多年轻人很抗拒,但复利公式中也藏着一个可以让你早一点享受的参数。
2/5
不开始,就永远不会富
首先是一个反问,如果不慢慢变富,你准备怎么变富?天天彩票?打听内幕消息炒股?加杠杆炒币?
不管怎么变富,都有一个前提——留在游戏中别出局,慢的策略就是要让你长期留在游戏中,大部分“快速致富”只是加大波动率,真正能稳定快速变富的少数途径,都写在刑法里。
巴菲特用“滚雪球”比喻复利的魔力,雪球越大、坡越长,滚得越远,关键变量不是收益率,而是时间。
“慢慢变富”不是普通人的可选项,而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这可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你改变不了财富积累的速度,你也改变不了财富积累“前少后多”的节奏,但你至少可以做到——早一点开始。
比别人早了几年投资,开始几年也就是10万和20万的区别,但到了50岁就是100万对200万,300万对600万,区别就大了。
普通人的问题不是“老了才富”,而是——不开始,就永远不会富。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还是觉得不爽:为什么我要为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人生,放弃眼前的快乐?为什么未来就比现在更重要?为什么我们不能活在当下呢?
3/5
老年人的“保镖费”
有一句话“莫欺少年穷”,反过来说,老了还很穷,就没有什么翻身的机会,容易被人欺。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养老院的老人“雇保镖”,不是讨债,而是让这些五大三粗的保镖假装“侄子”定期来看望老人,以威慑那些欺负自己无儿无女的护工和其他老人。
这跟过去农村一定要养儿子一样,如果只有女儿,就没有威慑力,老了容易被欺负。
即使是城市里的退休老人,月养老金3000元,只能靠“节衣缩食”维持体面,尤其是医疗支出,可能一次住院花掉多年积蓄——现在又多了一笔“保镖费”。
如果说,“年轻时的穷”是愤懑、委屈与自责,那么“老年时的穷”就只有两个字——绝望,一种经济困境与心理绝望的叠加,你自己和其他人都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改变这一切。
没有试错的资本,人会变得小心翼翼、焦虑、甚至羞于社交,不敢开空调,不敢看病,过年不愿出门,怕别人看出窘态,朋友圈停止更新,怕别人看到生活落差。
不管你年轻时有多风光,只要钱没有带进老年,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穷,更是尊严的剥落。
人不是忽然变老的,也不是忽然变穷的,而是几十年前的财务行为积累的结果:
过度消费,没有应急金
投资过于保守,财富贬值
或盲目冒险,一次亏光
对子女投入过度,忽视自身养老
钱对于年轻人和对于老人,作用完全不同,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财富真正的意义。
4/5
不花钱的影响力
说80岁再有钱也没有意义,是站在年轻人的立场上,生活开销之外的钱,最大的作用就是享受人生,这其实跟“皇帝用金锄头种地”一样,是同一种思维。
人总是要老的,站在完整的人生旅途上,我认为钱有三个最重要的意义,而享受还到不了这个级别。
1、财富的底层价值:安全感
钱带来的安全感,上一章已经分析过了,而且安全感是享受人生的前提,谁说80岁就不能享受?现代医学下,80岁的健康老人比比皆是,巴菲特本人90岁仍每天喝可乐、吃汉堡、打桥牌、看球赛,比绝大多数老人更“享受人生”。
即使年轻人有很多方法获得安全感,钱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
2、财富的核心价值:选择权
所谓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不会因为钱而被迫干什么,这并不需要达到财务自由的程度,你有多少钱,就有多少说“不”的自由。
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尊严,几乎都是靠钱买来的。
对于中年人而言,不必为了生计做不喜欢的工作,如果家庭有需要,可以更好地照顾家人,可以抵御突如其来的风险。
即使是对于收入差不多的年轻人而言,手头有没有通过投资产生的积蓄,是你敢不敢辞去无价值的工作的区别,是敢不敢对职场PUA说不的区别,是敢不敢尝试收入略低但更有挑战的职位的区别,是能不能租离公司更近的房子,节省时间的区别。
俗话说,选择大于努力,而“选择权”从经济学上看是一种“期权”,所有的选择的机会实际都是用钱买来的,区别只在哪一个性价比更高。财富越多,选择越多,你付出的机会成本也越低。
所以这个世界上,有钱人会越来越有钱,选择权才是财富的核心价值。
3、财富的终极价值:影响力
把有钱理解成享受,是“钱只有被花掉才能体现价值”的误解。
事实上,财富的价值远不止于“购买”这个动作,有钱人不一定要花钱,财富本身就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它通过改变他人的预期,无声却有力地发挥拥有者的影响力。
巴菲特看中那个股票,哪怕只买了一点点,也能让股价短期内迅速上涨;
拥有资产的人,看到投资机会,可以轻松获得银行的贷款,遇到他认为靠谱的人,可以用担保帮助他,这些都不需要花一分钱;
即使是普通人也是如此,所有亲戚朋友中,更有钱的那个通常更有影响力,尽管人们并不贪图他的钱,所以大部分人都要通过维系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也是财富的影响力。
包括前面说的“选择权”,也不是花钱,而是拥有财富给自己带来的从容思考与理性决策。
当然,如何适当的使用选择权和影响力,而不用消耗财富本身,这是需要慢慢学习的,这也是“慢慢变富”的理由,一夜暴富的人往往只知道花钱解决问题。
5/5
平滑一生的消费与财富
就像小孩子觉得自己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因为个子太小,只要快快长大,所有麻烦就能解决一样,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觉得眼前的问题解决了,一切就都解决了。
所谓“活在当下”,只是对付某些过度焦虑的“心理药”,但是药三分毒,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连续的:
六十岁的困窘源于五十岁时养老金不足,五十岁时养老金不足,源于四十多岁的职业危机,四十岁“无力选择”的职业危机,源于三十多岁没有积蓄财富;三十岁时的焦头烂额,又源于二十多岁过度追求享受。
没有人能真正做到“活在当下”。
真正的变富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时间点,“慢慢变富”“慢慢变强”“慢慢变老”,才是人生的常态,它体现了财富与人生价值相互成就的过程。
巴菲特的“慢慢变富”,本质上是一种生活哲学,倡导一种基于长期主义的人生构建方式。所以投资理财并不是数字游戏,你的财富积累和人生成就都是一个斜率持续向上的曲线,体现了你对自己人生的掌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g0624”(ID:tongyipaocha),作者:思想钢印,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