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视频,要MCN化?

壹娱观察·2025年11月07日 07:50
是阶段性路径,不是终局。

过去十多年,长视频平台习惯用头部综艺与大剧撬动增长:内容够强,自然破圈,声量带动会员与广告。 

这套“内容中心逻辑”曾行之有效。 

但短视频重写了注意力分配。用户不再愿意投入整段时间追一个叙事,三十秒的情绪刺激就足以满足娱乐需求。内容生命周期被压缩,哪怕是重金制作,也可能上线当周见顶、难以延展。 

在这种环境下,平台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方式。过去一两年,一个愈发清晰的趋势是: MCN逻辑被前置到内容策划与制作环节,不再是“正片上线后再宣发”,而是将短内容、人设经营、传播路径和商业延展一起纳入立项考量。

在近期密集上眼的长视频秋季招商会上, MCN逻辑 进一步被释放。 

主持人何炅在芒果招商会上核心探讨如何“发现内容新大陆”—— “我们不再是只是一个播出平台,我们是一个以顶级内容为引力,以人和账号为血脉以商品和体验为疆土的价值共生体” 这番总结直指变化核心,而芒果 TV 副总裁周山更是直接放出了一张“芒果流量矩阵”权欲累积6.58亿+的示例图,彰显“芒果MCN”从宣发配角升级为内容经营与人设孵化的重要一环 ; 爱奇艺继续大力强化首先打出样本的 “长短直”全链路策略 , 向市场输出“长短直”与“开环生态”的组合是当下适合IP营销的玩法,并且宣布旗有1000多个多视频账号,总粉丝超过1亿,组建成“猕猴桃MCN” …… 

2025芒果秋季招商大会

当“芒果 MCN ”、“猕猴桃 MCN ”被摆上台面,再加上之前就有网传腾讯综艺《心动的信号》《令人心动的offer》的素人都被“鹅系 MCN ”所笼络,一直被认为不是一门好生意的 MCN ,现在开始被长视频拾起包装, 这种变化显然是当下整个影视内容和宣发路径变化所带来的必然, 背后则是意味着平台需要将过去从IP中心的思维转向“人驱动内容”,从内容的一次性交付转向长期经营。

长视频不能仅仅只是生产节目,而是生产可持续经营的“内容资产”。 

MCN化当然 是 机会,但对于平台整体而言,同时也是转型的大考 —— 做得好,它可能成为延长内容生命周期的解法,用力过猛也可能导致平台从此陷入“碎片迎合”的陷阱。

图源:网络

关键在于,长视频能否在MCN化 逻辑叙事里 保住自己的叙事厚度与内容深度,而不是单纯被短平 快的传播逻辑牵着走, 这背后需要更敏锐的内容决策能力,以及对于人性的洞察、现实欲望的合理管控。

难度显然并不会比做好内容低 。 

对长视频而言,或许关关难过恰恰是其逃不开的宿命。 

01 从内容到人,长视频深入“长短直”

过去,长视频平台做宣发有一套固定路径:物料齐发、明星营业、上热搜造势,然后等社会讨论自然发酵。只有内容做得足够好或者盘子码的够有料,总归能有方法获得流量。 

这一套在当下明显失灵了,今年开始不少剧集、综艺缺乏关注。平台逐渐发现,即使是一部大剧或爆款综艺,声量也很难撑太久,更别提留存与转化。 

注意力被抖音、小红书分走后,内容上线不再意味着“被看见”,长视频必须想办法把传播权夺回来。而这两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 平台开始不等内容播完才做传播,而是提前“养人”、提前布局短内容、提前将直播化为附属、提前规划能被二创和跟风模仿的梗。 这不是宣发加码,而是思路反转。 

《种地吧》开拓“长短直”模式

爱奇艺是这套“思路反转”的第一践行者,已播三季的《种地吧》不断在“长短直”联动上翻着花,这一案例被进一步放大,成为爱奇艺在营销类公关活动上的核心推荐, “长+短+直”的全链路思路,希望把长视频、短内容和转化能力打通。 

在刚刚结束的秋季 悦享会 上,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吴刚 提到 ,用户不再满足于“看”,他们想“参与”,内容要从精神消费延展为可以被互动、被体验、被再创作的生活方式。因此,爱奇艺不再把短内容视为宣发后的配套,而是与正片同步策划、双线运营。 

与此同时, 像是升级之后的“长短直2.0”模式,长视频自带短视频账号矩阵——目前在各大社交平台已运营超过1000个账号 、 粉丝规模突破1个亿,以此作为广告宣发的第二阵地。 

爱奇艺长短直2.0

芒果TV的做法更具现场感,也更直白。在最新一场招商会上,何炅的一段发言点出了这套思路的核心:“节目播完不是完结,而是开始。” 

芒果近两年将“芒果MCN”从宣发辅助升级为内容经营与人设孵化的重要环节,不只负责剪条,还陪伴节目中的嘉宾做长期内容运营,甚至为部分嘉宾配备“个人IP工作室”。在芒果的逻辑里, 节目是入口,而真正能产生复利的,是人。

毕竟两年前的《爸爸当家2》捧红马立奥一家,一家人在一个夏天抖音涨粉超610万、小红书涨粉超150万,成为自媒体端炙手可热的网红,而这些节目之外都与芒果无关。 

马立奥个人目前社交媒体截图

推动平台不约而同往MCN走,自然还是现实压力的与日俱增。一个S级项目动辄上亿成本,如果声量只停留在上线那几周,内容带来的营收与成本根本不成比例。 

平台必须延长内容寿命,用短内容和个人化IP运营把一次性内容变成长尾资产,让“看完就走”的一次触达变成“留下来、关注人、持续回流”的长线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如腾讯综艺里《心动的信号》《令人心动的offer》系列,总是在节目结束之后时不时开启售后小团综,让这波素人的群像继续留存,构建“鹅系家人感”;芒果 TV 也在今年持续收获好评的《爸爸当家4》结束后立马开机《当家爸爸的聚会》,让内容延续,也是让“关注的人”继续产生关联。 

《心动的信号8》售后《心动的周末》

MCN化提供了一种解法: 节目并不仅仅只是故事,而是其中的“人物+梗”,让用户通过看内容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让讨论自然外溢。

这条路走得成不成或者说能否长远发展,其中仍有颇多变数。 这几天 喜提热搜的蒲熠星 或许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从芒果综艺组建的“院人”群像里走出的他,面对营销号风波所发出的公开“喊话”,也进一步将平台与人的经纪不经纪问题,摆上了台面 …… 

问题人红是非多, 一旦权力结构反转,这些个人化IP到底能够带来多少正面收益,其实很难有一个肯定的答案。

毕竟内容与平台往往都是一荣俱荣的简单关系,然而人一旦成名、爆红,其个人利益与平台并不一定匹配,MCN所造成的 喧嚣 案例实在太多,长视频显然并不会具有豁免权。 

02 机会与风险都在“二次分配”

在这届双十一,长视频发挥的 MCN 作用也越来越频繁。 

前脚腾讯视频的《现在就出发3》就因为总冠名淘宝关系,联动天猫双11,邀请李诞搭建会客厅,黄景瑜、范丞丞、胡先煦等人陆续做客,除了聊节目、卖周边之外,更多时间就在为天猫官方直播间倒流,后脚《花儿与少年 · 同心季》也让导演李超与嘉宾马思纯走进了京东采超直播间,给京东健康及相关产品喊出“超级秒杀日”;与此同时,爱奇艺电商2025首场“直播奇妙夜”在今年双十一屡创佳绩,热播剧剧组进驻直播间,签约明星郭俊辰等人空降直播间,都让内容电商有了更多落地性 …… 

当长视频越来越强调自身的“长短直”嫁接能力,甚至用“人”来直观堆砌起站外的矩阵影响力,这些不断外露的 MCN 打法, 看似主动求变,背后其实更多是被时代结构推着往前走。 

核心原因至少来自三个层面的困局:内容经济模型、传播话语权、商业想象力。

首先是长期顽疾——内容成本压力。

长视频内容依旧是重投入产业,一档S级综艺、一部头部剧集的制作成本动辄上亿,即便平台愿意投入,内容生命周期却越变越短,回本周期明显拉长甚至做一部亏一部,都是当下的常见情况。 

尤其是在“爆款”“剧王”不具备稳定性产出的情况下,订阅与广告收入的事实上停滞,使得平台必须要进一步开发内容的商业化价值,尽可能获得增长。 

图源:艺恩数据

MCN化便是提供了新的内容拆解形态:一档内容成为多个可分发的内容资产包——角色、梗、情绪、幕后、衍生花絮、周边带货,都能构成新入口。

更何况当下的观众更爱具体的人与群像,“李维嘉回归芒果”“快乐大本营团综”的热度颇高,就能看出。 

平台希望通过MCN化,让每条内容产生更多曝光可能,从而提升单位内容产值。 

其次则是老生常谈的传播话语权再分配。

过去,长视频内容如何传播、被谁传播、在哪传播,主要由平台与宣发决定。如今的传播话语权事实上早已旁落到了抖音、小红书、快手、B站等非长视频生态。 

长视频即便投入再高,事实上也无法掌控用户在哪看到内容、如何形成舆论。 

平台们的焦虑在于:自己花了钱做内容,却让流量价值大部分被短视频平台截走,之前的“二创大战”即便最后通过短视频花钱实现了和解,这种焦虑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解,反而由于随后短剧的崛起更加愈演愈烈。 

剧集二创

MCN化某种意义上是平台对传播话语权的反攻倒算——培育自有达人矩阵,建立官方二创体系,至少让“内容怎么被看见”这件事重新回到自己手中,而不是完全受制于外部生态的流量倾斜。

第三是商业模式迫切需要短期增长。

就目前来看,仅靠会员订阅收入与广告已经无法支撑长视频的未来,在线下实体业务开始运营之前,平台必须寻找新的收入增长曲线。 

MCN化其实最核心的还是带来即时变现的收益 ,流量明星、综艺素人都可以成为带货主播,剧集角色可以延展成IP周边,幕后花絮能成为会员付费权益,线下快闪、衍生产品、城市活动都能承接流量变现。 

爱奇艺电商2025双十一“直播奇妙夜”

先不论最后真的能够带来多少实际收入增量,单从逻辑链条或者商业想象力而言,去强调“长短直”的进一步融合,显然要比再说内容为王、订阅会员、艺术科技齐飞等老调重弹更受品牌以及资本市场青睐。 

当然,这绝非一条坦途 。 

如果说营销端打出MCN是为了向市场表明长视频能做到“品效合一”,但是配套在内容制作上也要迎合MCN结构,长视频恐本末倒置了。

长视频平台的基因、组织结构与业务文化,与MCN模式天然存在冲突:前者强调工业化生产、内容完整性与审美控制,后者依赖快速试错、人格化表达与高频输出。 

平台和网红达人的利益并不始终一致。后者自然是希望跟热点、蹭情绪,于平台而言这并不一定是好事。毕竟其本身所要成熟的风险远非单一账号这么简单,一旦出现不可控的风险,危及的则是整个平台的利益。 

图源:网络

更现实的问题是, MCN化显然会潜移默化改变长视频的内容气质。 平台越重视短内容可复制性与社交传播性,就越倾向选择“更容易切条”的节目形态与叙事风格——冲突值更高、梗密度更强、人物呈现更夸张。 

短期看,这会带来数据上的正反馈;长期看,长视频赖以区别于短视频生态的“叙事厚度与审美纵深”会被侵蚀。 一旦平台开始用“短视频表现”反哺正片生产,内容创作的初心将被改写:不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而是为了提供足够可切内容。如果这个倾向不加控制,长视频恐怕连最后的护城河也会失守。 

毕竟如果长视频的切片最后都和满大街的短剧内容殊途同归,试问观众为什么要放着免费短剧不看,还要额外订阅长视频去一集又一集的追剧呢? 

剧集市场流行过的短平快金句体创作风潮

因此,长视频MCN化并不是一条能轻松跑通的增长曲线,是小打小闹辅助营销,还是充分让内容制作迎合下场,取舍如何,都会影响长视频最终要走的路。 

在审美不断被短视频拉扯、注意力持续碎片化的当下,长视频 拥抱 MCN无疑还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策略性选择,它能帮助平台活下去,但无益于整体困局的明显改善,这依然还需要更强的外部环境变化。 

谨慎乐观的来看, 走走MCN化是长视频不得不迈出的一个阶段性路径,但它不是终局。 如果长视频在追求“可传播性”的过程中失去了“不可替代性”,那么 , 就算MCN化做得再成功,最终也只是把自己变成短视频平台的影子,勿以言之不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作者:大娱乐家 ,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