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能源的真实答卷:第四届“双碳星物种·碳索计划”第二站走进北京大兴氢能产业

晓曦·2025年11月05日 17:34
绿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产系统的内生变量。它必须落地于验证平台、锚定于基础设施、穿透至技术细节,并最终在真实场景中闭环。

2025年10月31日,双碳议题再次回归真实产业现场。

继首站走入郑州之后,36氪与东方证券及其旗下子公司东证创新、东证资本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双碳星物种·碳索计划”步履更加明确。

第二站,活动来到中国氢能产业极具代表性的样本地——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在会上,黄村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尹海晴、大兴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招商一部部长王红、36氪总副总裁谢作强、东方证券办公室副主任王世民、东证资本董事王哲、东方证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雪松、水木新创副总经理李姚姚、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产业服务部总监谢韬等嘉宾出席现场,共同见证双碳新思路、产业新逻辑。同期,现场还举办了氢能产业项目路演。

在“未来能源”的主题下,政府、产业、资本与链主企业共聚现场,一场关于氢能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

走进氢能真实现场:看到产业的时代身位

大兴,并不陌生于新能源产业的叙事,也不缺乏“亮点式”的报道。但这一次,“碳索计划”选择回到基础设施、回到工厂产线、回到质量检验的冷静现场。

目前,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已集聚200余家氢能企业,已完成落地80余家头部单位,涵盖了燃料电池、电堆材料、整车平台、检测系统等多个产业链关键环节。而本次走访中,与会者共同走过氢能国际交流中心、海珀尔加氢站、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再到应用端的海珀特、制氢端的海得利兹,氢电耦合的“零碳园区”示范项目等,共同见证了覆盖“制—储—运—加—用”的氢能完整产业链。

“我们不是在看一个行业热点,而是在验证一个产业系统。”36氪副总裁谢作强在开场致辞中所说,“三年前我们讨论电动车今天的渗透率时没人敢下结论,三年后讨论氢能,我们一样要放开想象,但脚要落在现实的产线和检测体系上。”

他口中的“现实”,已经落地。制氢与供氢环节的高密度协同之外,大兴已经建立起了平台级的基础设施。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聚焦大型商用车,涵盖六大实验室,是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覆盖氢能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大兴正在试图以检测牵引标准,以标准牵引协同,以协同促进产业跃迁。

这些底座能力,决定了氢能是否有可能真正走出“示范园”,跨入全国各地更高强度的工业应用场景。

正如东方证券办公室副主任王世民所指出:“大兴区正是绿色发展的生动典范。”他进一步指出,“双碳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技术创新带来的硬实力突破,更需要资本赋能提供的软支撑保障。”

大兴样本:一次产业生态的升级

事实上,大兴的“领先”并不只是基础设施。

作为北京市唯一被纳入“十四五”未来产业布局的氢能发展核心区,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率先完成了针对研发、制造、场景、金融等环节的政策系统性打通,形成了10条“量化式支持政策”,并通过孵化器、检测平台、质量认证中心等关键设施,建立了一个“边运行边认证”的绿色验证体系。

“我们走到今天,最核心的不是有多少企业进来了,而是有没有体系支撑它们活下去。”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产业服务部总监谢韬在现场发言中指出,“我们在建设的不仅是一个园区,而是一个可运行、可监管、可验证的生态网络。”

产业平台之外,更复杂的考题在于企业是否具备真实能力、资本是否有足够耐心、场景是否已经准备好从“示范”跨入“商用”。

“大兴不仅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更为全国乃至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王世民指出,“堪称中国氢能发展的缩影与标杆。”

这种“结构嵌套”的能力,正在成为氢能产业下一阶段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在交流过程中,多位产业嘉宾提及,氢能项目的技术成熟度已非最大问题,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平台完成“从实验室到样品车,从样品车到商业场景”的快速验证路径。而这正是大兴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一个集“标准-检测-应用”于一体的验证型区域。

而更多的新力量,还在崛起。当氢能不再是“概念投资”,而成为“产业考题”,路演的定义也变了。项目不是来讲故事的,而是来解问题的。谁能融入产业链条中,谁就能获得资本的注目。

本次路演共计7家企业参与,涵盖电催化材料、质子交换膜、有机液态储氢、氢液化装备、氢内燃机等多个产业链环节。

  • 氢易能源以LOHC(有机液态储氢)技术为核心技术路径,通过加氢反应将氢气化学键合到有机载体中,常温常压下形成稳定的液态氢化物,具有高密度、低风险、长周期的技术优势,尤其适用于远距离、规模化氢能调运与储存场景。
  • 氢航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小型化应用研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已在风冷堆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构建了完整自研能力,产品获得世界上第一个IEC安全认证。其氢动力无人机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并与大疆、钻石飞机、中航通飞、602所等头部厂商达成合作。公司和雅迪等头部企业合作的氢动力共享两轮车成为国内行业标杆。
  • 中电工研是一家钛系合金储氢装置量产制造企业,携手中国有研科技集团下属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开发出具有安全、低压、高密度优势的固态储氢系统,现已实现从材料到设备端的规模化生产。其装置在国家电投合作中与自主柔性控制系统协同联动,在绿氢调度与规模化应用场景中落地,构建出全球最大绿氢合成氨生态样板工程。
  • 聚焦氢液化与超低温系统,科安创能致力于打通低温液氢的“制-储-运-用”全链条,路演现场特别展示了其在分布式柔性超低温氢液化领域的成果,可为空天燃料加注、氢能能源工程、医疗&聚变低温磁体冷却等场景提供柔性的国产化方案。
  • 凯格瑞森聚焦燃料电池阳极循环系统平台搭建,强调模块化架构设计与车规级系统工程能力,展示了其在燃料电池氢气循环系统模块化方面的研发成果,特别是引射器与防爆氢气循环泵集成方案,覆盖乘用车、重卡及固定电源等多元场景。
  • 氢成绿动将业务重心定位于氨氢融合燃料的大功率内燃机方向,瞄准工业园区发电、港口矿山与重载交通等典型场景,具备较强的工程转化能力,其“氨氢复合+缸内直接供氢”技术路径,有望拓展氢能应用边界。
  • 中科轩达是一家先进储氢材料产品供应商和固态储氢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主打的“充、运、储、用”低压一体化解决方案,覆盖绿氢制取端的低压充装、中转运输环节的安全便捷部署,以及用氢终端的灵活对接,可广泛适配氢燃料两轮车、叉车、重卡、离网发电、零碳园区等应用场景。

整体来看,氢能产业正在经历从“技术验证”走向“系统落地”的过渡期。

一方面,技术方向正在多元化扩展。既有围绕绿氨、LOHC、氢内燃等替代路径的创新者,也有聚焦膜电极、电堆、液氢设备等底层环节的深耕者。各自代表不同场景需求与技术成熟度,体现了氢能行业不再押注单一路径,而是拥抱“适配即正义”的战略多样性。

另一方面,系统集成成为焦点。具备“制-储-运-用”全流程解决方案能力的企业正获得越来越多关注。多家路演企业在强调跨环节协同的同时,也提出“打通”才是效率之源,未来氢能将在真正“跑起来”的系统工程中实现降本增效。

值得欣喜的是,本次“碳索计划”见证了,一批以材料创新、系统集成、场景解决方案为核心能力的新兴力量,正在为氢能产业描绘更具韧性的基础设施蓝图。

从“合规”到“主线”:双碳的角色转正

在“双碳星物种·碳索计划”走访北京大兴之前,7月的首站已经走访过郑州航空港区,探索了“未来交通”的真实产业场景;而此次“未来能源”主题的大兴之行,实质上更深一层地验证了:双碳已从“合规”变成“增长主线”。

大兴这一站给出的启示是清晰的:绿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产系统的内生变量。它必须落地于验证平台、锚定于基础设施、穿透至技术细节,并最终在真实场景中闭环。

从郑州到北京大兴,“碳索计划”的地图还在继续展开,而中国绿色增长的系统能力,也正在这些被一点点走过的链条里,逐步清晰起来。双碳星物种·碳索计划将继续向前,在每一个产业现场探索绿色产业增长的真实答案。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诺和诺德下调全年盈利预期,因减肥药竞争和价格压力;京东联合广汽、宁德时代推出的埃安UT super 1号车正式下线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