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ESG战略出了什么问题?
阿里巴巴正处在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集团一手“闪购”、一手“AI”,希望在3年内再造自身。
近日,阿里巴巴公布第二季度业绩,实现了净利润增长78%的惊人成绩。其中,云智能集团季度同比增速最为亮眼,达26%。阿里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首次将AI的战略重要性放在了云之上,计划在三年内投入3800亿建设AI基础设施,誓将阿里云打造成为全栈AI服务商。新的宏大愿景,也将集团港股股价推上了4年新高。
相比之下有一件事虽不受大众关注,但值得ESG从业者反思:阿里似乎放弃了它坚持了3年的ESG战略。
6月底,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2025财年的ESG报告,汇报了集团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的ESG进展。
这份报告最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它的不值得关注。新报告比之前的内容更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热情和进取之情大大减退,放弃了“阿里巴巴ESG七瓣花”的战略设计,大量沿用去年报告的内容,不再表达新的思考。
从最初2022财年的轰轰烈烈,到如今的少有人问津,阿里的ESG代表着如今ESG领域一些更具普遍性的症候。
最扎心的问题是:阿里对于ESG战略的期待为什么会落空?以及,它是否还捡得起来?
阿里ESG战略兴衰小史
2022年罗汉堂首次发布阿里巴巴集团的ESG报告时非常郑重其事。集团ESG战略的核心表达,就是下图这个“阿里巴巴ESG七瓣花”,代表着ESG的七个战略方向。
阿里巴巴ESG七瓣花图源 | 阿里巴巴官网
ESG战略并不是每家企业都有。它通常是对ESG信念感更强的企业,希望在可持续领域应对风险、创造价值的一套系统规划。
企业ESG战略通常由一些大方向(也称为战略支柱)构成,每一个大方向回答同一个问题:为谁带来什么?——“谁”通常是公司自己,或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什么”是一种可持续的价值。
“七瓣花”把这个问题回答了7次。比如其中的“助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就是阿里承诺为中小微企业创造的价值。
从前,阿里巴巴在商业上的成功之道在于“平台效应”:在平台提供的技术便利之下,平台产生的价值随参与者的增多而不断膨胀。在ESG战略层面,阿里巴巴希望ESG也通过平台效应来发挥作用:只要平台为参与者们提供一些行善的推动力,为他们降低可持续发展的成本。
在2022年“七瓣花”战略问世之后,外界的关切主要落在两个要点上。
首先是认为阿里的减碳目标颇具雄心,同时也颇具创意。
阿里不仅制定了必要的减碳目标(即2030年自身运营碳中和,价值链碳强度减半),还提出了“范围3+”的理念。“范围3+”是那些虽然不在阿里自身产业链范围内,但是能够通过带动或赋能实现的减碳。集团承诺,要在15年内实现15亿吨的减排。
阿里用一个创造性的定义,为自己描画出一个更具雄心的减碳责任。
外界对阿里ESG战略的另一个关注点,就是其信息之丰富(庞杂)。但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因为信息太丰富,可能反而缺乏记忆点。具体的得失分析,我们后面具体说。
在阿里,负责制定和贯彻ESG战略的职能由罗汉堂团队承担。这个团队相当于通常企业的ESG部门。他们在2022年发布阿里ESG战略之后,持续执行并改进这个战略。
阿里的ESG战略没有生在好时候。当时,集团本身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电商、本地生活、出海业务受到拼多多、抖音、京东等新老对手的严峻挑战。
2023年3月,阿里为了应对挑战,进行了“1+6+N”组织变革。即,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统辖着6大业务集团(下文也称为“子集团”),外加其他多个业务公司。6大业务集团包含阿里云、淘宝天猫、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
这次组织变革赋予子集团更大的战略自主性,每个子集团都设立了自身的董事会,并且被允许单独上市。这一变化被外界称为“阿里分家”。
此举本身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但它引发了外界对集团ESG战略可执行性的质疑:“分家”之后,还如何保证集团继续履行ESG战略的目标与承诺?
当时从时任董事长张勇,到集团ESG负责人陈龙,都表达了坚持ESG战略的承诺。
在治理层面,集团层面设置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和“合规及风险委员会”,分别负责整个集团的ESG和风险管理。
张勇在2023年度的ESG报告致辞中指出,ESG战略应该是集团变化之中的不变:“ESG也将成为控股集团与业务集团的治理纽带和价值纽带。”
但事实表明,ESG战略难以担起这一重任。
2024年,阿里ESG战略的灵魂人物、罗汉堂总裁陈龙离职。
2025年,阿里最新的年度ESG报告中,已经不再提及“七瓣花”。集团仍然在执行ESG战略,战略的支柱仍有7个。但是每个支柱的内容或表述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得更为保守。
不过,战略支柱具体怎么改变,已经不重要了。“ESG战略”怎么说也算是战略,而战略不能毫无预兆地说变就变。
实际上,目前的阿里不具备可系统操作的ESG战略。
同时,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和组织机构仍在持续演化。8月阿里再度调整了业务架构,分为4个业务板块,分别是中国电商、国际数字商业、云智能和其他业务。这样,集团旗下主营业务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
阿里业务板块图源 | 阿里巴巴官网
在集团的迅速变阵当中,集团ESG战略成了被落下的一环。
这里并不是想说,阿里在ESG上面背弃承诺,或者缺少ESG的战略眼光。我们需要探讨一个就事论事的、客观的问题:
ESG战略为什么没能发挥出阿里原本期望的那些作用?
阿里的ESG战略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用例子来讲。
谁还记得“淘宝村”?
淘宝村,是201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乡村经济形式。在淘宝村中,很大一部分经济活动是在电商经济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村民以“在淘宝上卖货”为目标组织起来,通过电商扩展产品销路。而阿里为淘宝村提供流量扶持,履行社会责任。
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淘宝村模式成为农村局面增收的一个有效手段,也自然而然成为阿里巴巴ESG的一张耀眼名片。
淘宝村模式被纳入“七瓣花”当中名为“提升社会包容和韧性”的一瓣。这个战略支柱从2022年到2025年逐渐失去了支撑,可以作为一个代表性案例。
如今,“淘宝村”不仅从大众视野中淡出,也从阿里的ESG报告中淡出。阿里到2024年度报告中已经绝口不提“淘宝村”了。
这背后是阿里乡村振兴策略的可持续性危机。
“淘宝村”之所以从ESG报告中退出,根本原因是它作为一个社会责任标志已经不再纯粹。
随着市场增量的耗尽,淘宝村们进入淘汰赛,不少淘宝村陷入低价竞争的困境。淘宝村的乡村振兴示范效果极大削弱。
同时更多的电商,如拼多多、快手、京东也杀入这个赛道,平台流量下滑,阿里与乡村经济的关系也已经不再独特。
阿里的农村战略目前在升级的尝试中,希望探索区块链、AI、云计算等在乡村经济中的应用。但是新的尝试目前仍未实现商业化,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色彩。
2025年度阿里ESG报告“乡村振兴”公益案例 图源 | 阿里巴巴官网
“淘宝村”遇到的问题,是阿里ESG战略遇到问题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战略过时难题”。
集团过去的经营环境已经变了,过去的一些履责方式也不再走得通。集团顶层的业务战略尚且在探索当中,而下面附带的一些ESG策略,也变得悬而未决。
“提升社会包容和韧性”这一战略支柱中,除了“淘宝村”之外另一个重要主题是“社会应急”。这是阿里ESG战略另一重问题的缩影,可以称为“战略架空难题”。
社会应急的核心内容是应急物流,该工作是由菜鸟集团承担的。应急物流包含早先疫情期间的物资保障,以及在气象或地质灾害下的物资保障。
菜鸟ESG副总裁牛智敬曾向媒体解释,菜鸟之所以坚持做应急物流,其底层原因在于应急物流与电商大促的相似性。两者都要应对短时间大量爆发的物流需求。
菜鸟在2013年创立的原因,就是阿里要解决“双十一”大促导致的快递拥堵问题。菜鸟不仅完成了这一使命,而且把自己做成了一个平台,为客户提供“大促物流”的解决方案。把这份能力用于应急物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是菜鸟应尽的社会责任。
但问题在于,在这部分ESG战略上掌握主动的是菜鸟,而非阿里。菜鸟有自己的ESG战略、ESG治理体系和ESG执行部门。具体的战略执行,在菜鸟那里才是有血有肉的。
菜鸟集团ESG战略的五个支柱 图源 | 菜鸟集团官网
集团的ESG战略,不能只是找一个筐,把子集团的ESG战略都拢在一起。这样的话,集团的ESG战略,并不真的在指引子集团去做事。
“战略架空”的难题发生在多个领域,不止“应急物流”一项。它使得阿里的ESG战略像是对子集团ESG现有工作的归纳,而非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
阿里原本就是国内企业在ESG战略方面的早期探索者,其ESG战略出现问题需要修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阿里的“ESG战略七瓣花”,有的花瓣走向凋落,但也有的花瓣仍然生机勃勃。其中具有正面代表性的是绿色战略。
“修复绿色星球”是阿里“七瓣花”中关于环境责任的一瓣。其中,阿里创造性地提出了“范围3+”的概念、方法论,以及“15年15亿吨”的范围3+减排目标,为阿里云、淘宝天猫、闲鱼等多项业务提供了企业环境贡献的量度。
简单解释一下,比如阿里云为客户提供的能耗管理、绿色计算等服务,帮助客户降低了碳排放。这部分减碳不计入阿里集团的范围3,因为它不发生在阿里自身的供应链上。这种通过技术服务让用户实现减碳的方法,被称为“赋能减碳”。
再比如,闲鱼为二手交易提供了平台。二手交易显然是有减碳效益的,但这部分减碳也不计入阿里的范围3。这种通过平台机制带动用户减碳的方法,被称为“带动减碳”。
阿里巴巴2024财年ESG报告 图源 | 阿里巴巴官网
所以阿里创造了“范围3+”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论,让各个子集团的绿色贡献变得可见、可测量、可管理。
这一概念在国际上也有平行的讨论。其科学性受到认可,但争议同样存在。这里不再深入讨论。
“范围3+”无疑是阿里ESG战略当中成功的部分之一。
企业ESG战略,第二春来了?
“ESG战略”如今在迅速得到更多企业的关注。
这是因为,如今ESG市场生态变得丰富,风险、机遇和相关方要求越来越复杂,资本市场对ESG的要求更为明晰。更多企业需要用一套系统性的对策,来处理这些挑战。
这当中,一个显著的推动力是A股ESG信披新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的落地。在沪深交易所的要求下,到2026年有四百多家上市公司需要按新规披露ESG报告。
“除了明年强制信披的企业,出海企业也在密集制定ESG战略。”责扬天下首席专家殷格非向着陆TouchBase表示。“他们向海外投入了数亿甚至上百亿,容不得闪失。必须配备一套扎实的ESG战略,去解决生态、劳工、社区关系、国际合规等复杂的问题。”
自从阿里等企业在ESG战略上做出先驱性的探索,到如今四五年过去,ESG战略正迎来一个新的普及时刻。
殷格非告诉着陆TouchBase,像阿里这样需要革新旧有ESG战略的企业并不是个例。
“ESG战略是会过时的,尤其是现在全球经济高度不确定,ESG监管持续更新的环境下。但ESG战略一定要预测未来。我们通常建议企业的ESG战略往后做3年、最多5年的预测和规划,并且把70%以上的工作放在未来两年以内。”
一次ESG领域的战略重建正在等着阿里。
CEO吴永铭在2023年9月将阿里未来的战略中心确立为“用户为先,AI驱动”。到当前,阿里已经在AI领域取得了小的阶段性成果,并且也将AI用于社会、环境价值的创造,尤其是助力产业数智化转型,让AI应用惠及小微企业等。
AI或许会在阿里未来的ESG探索当中扮演核心的角色。当今,AI的社会价值备受关注,但很难说哪家企业真正把它实现了出来。期待阿里能够有所建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着陆TouchBase”,作者:袁子奇,编辑:国佳佳,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