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营收有望冲击1400亿美元,即将50岁的苹果“老”了吗
2026年4月1日,苹果将迎来公司成立50周年纪念日。
在这之前,苹果公司预估,接下来的假日季(2025年第四季度,对应苹果2026财年第一财季),其营收将实现10%至12%的增长,增速两倍于华尔街预期,接近1400亿美元,相当于每日入账超过15亿美元。
考虑到苹果历来保守的预测风格,这个指引大概率将成为现实,让其2026财年迎来“开门红”。
对苹果来说,2026年注定成为“决胜之年”。
一面是M5/M6芯片、全线OLED屏幕、智能家居与折叠屏设备等一系列令人期待的新硬件登场。另一面则是尚未完全清晰的AI战略、日益收紧的全球监管环境,以及始终萦绕的关税阴影。
全产品线出击:库克的“最后一战”
据悉,苹果已为此筹备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多款重要新硬件产品的发布。
根据知名苹果分析师马克·古尔曼的预测,2026年初苹果将推出一系列新品:定位更亲民的iPhone 17e、搭载A18芯片的入门级iPad、配备M4处理器的iPad Air。
同时,Mac产品线也将迎来更新,包括搭载M5芯片的MacBook Air,以及配备M5 Pro和M5 Max芯片的MacBook Pro和新款Mac显示器。
除了传统产品,智能家居领域将成为苹果的首个主战场。
据透露,该公司计划在明年3-4月推出首款智能显示屏,提供音箱底座和壁挂两种版本。这款产品将与全新升级的Siri语音助手同步亮相,后者将首次集成谷歌为其专门定制的Gemini模型。
这套组合拳直指被亚马逊和谷歌长期垄断的智能家居市场,并为年底推出完整的智能安防生态系统(包括安防摄像头等设备)奠定基础。
更引人瞩目的是,传闻多年的折叠屏iPhone终于即将正式亮相。
虽然比竞争对手晚了四年入场,但苹果希望凭借其独特的产品定义能力实现后来居上。与此同时,iPhone 18 Pro将彻底告别高通基带芯片,全面采用苹果自研的C2通信模块。
在软件生态方面,苹果将在6月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iOS 27、macOS 27、watchOS 27等新一代操作系统。这些系统将搭载全面升级的Apple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系统,标志着苹果AI战略的深入推进。
秋季发布会的重心将回归传统强项,聚焦于新一代iPhone和智能手表。
在产品矩阵布局上,苹果正在筹划一场全方位的更新换代。除了即将推出的新款iPad mini外,最早在2026年底,消费者或将迎来自2021年以来MacBook Pro的首次重大改款。
新款MacBook Pro预计将搭载M6 Pro和M6 Max芯片,采用更轻薄的机身设计,并首次引入iPhone风格的OLED触控屏技术。此外,Mac mini和Mac Studio也将在明年获得M5芯片的升级。
同时,苹果的智能眼镜项目也在加速推进中。供应链消息显示,供应商已开始在海外进行小批量试产。
零售布局与供应链微调
在宏大的战略蓝图背后,苹果正在通过一系列精细化的运营动作为未来铺路——从零售店面的升级到供应链的微妙变化。
苹果计划在11月12日对全球零售店进行布局调整。这一时间点恰逢假日购物季前夕,显示出该公司对年末销售高峰的重视。
苹果刚在10月份进行了新品更新,推出了搭载M5芯片的14英寸MacBook Pro、Vision Pro和iPad Pro,但同时零售店仍在筹备一次“通宵更新”行动。
按照计划,员工将在11月11日夜间闭店后,重新布置店内陈列和产品展示区。虽然此类调整通常意味着新品上市,但考虑到时间节点,此次更新更可能旨在优化假日购物体验。
供应链的动态往往能提供更准确的产品更新线索。
据古尔曼在彭博社上发文透露,Apple TV机顶盒和HomePod mini的库存水平明显收紧,这两款产品都计划升级新的处理器和自研无线通信芯片。
库存减少通常是新品上市前的典型征兆,如果更新版本未能在年底前亮相,预计也不会拖延太久,特别是考虑到这些设备需要为明年推出的新版Siri和Apple Intelligence功能提供硬件支持。
全面拥抱OLED
产品方面,苹果正稳步推进OLED屏幕的全面应用。
这一技术路线始于2015年的Apple Watch。随后逐步延伸至iPhone X、iPhone 12等产品线上,
MacBook Pro预计将在2026年底至2027年间迎来OLED屏幕,这标志着该技术将首次应用于Mac系列的主力产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古尔曼透露苹果计划将OLED技术进一步扩展到MacBook Air、iPad Air和iPad mini产品线。
具体路线图显示:iPad mini将在明年的更新中率先采用OLED屏幕,MacBook Air则要等到2028年的产品更新才会实现这一转变。
至于iPad Air,明年搭载M4芯片的版本仍将使用LCD屏幕,预计OLED版本将在2027或2028年面世。
如果传闻中的18英寸可折叠iPad如期推出,OLED技术有望在2029年登陆这一全新品类。
AI掉队、管理层调整与监管挑战
在宏伟战略蓝图背后,苹果正面临多重潜在危机,进而成为制约这家科技巨头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工智能领域已成为苹果最明显的短板。
Siri作为苹果的AI门户,多年来因智能程度有限、响应准确性不足而备受用户诟病,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成为被调侃的对象。虽然与谷歌Gemini的合作带来转机,但这种“外界大脑”的模式能否与苹果的生态系统完美融合,仍需时间验证。
更重要的是,用户是否愿意接受一个基于第三方技术的Siri,以及它能否修复多年来受损的品牌形象,都存在不确定性。
创新瓶颈同样制约着苹果的发展。
在智能家居领域,亚马逊和谷歌已经建立了近乎垄断的生态护城河;在AR/VR市场,Vision Pro虽然技术领先却叫好不叫座;在最具潜力的折叠屏赛道,苹果更是失去了先发优势。消费者是否会大规模采用可折叠iPhone,以及它能否带来苹果所期望的投资回报,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监管层面,欧盟的反垄断重拳已直指苹果最赚钱的业务之一——App Store。这项年收入超200亿美元的业务,正面临商业模式被重塑的风险。
更为棘手的是,尽管法院近期裁定苹果与谷歌可维持现有合作,但AI搜索的快速发展,可能动摇谷歌向苹果支付巨额流量费用的基础。
包括COO杰夫·威廉姆斯在内的管理团队的持续变动,可能影响苹果的战略执行力。
虽然新鲜血液可能带来新的视角,但频繁的人事更迭往往会导致战略方向的摇摆和决策效率的降低。在技术快速迭代的关键时期,稳定的领导团队对保持产品路线的连贯性至关重要。
好在,相比上述挑战,苹果依然手握诸多优势:充足的现金储备、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完善的生态系统。这些资源为公司转型提供了坚实后盾。
总体来说,2026年将成为真正的试金石——苹果需要证明自己不仅拥有制定愿景的能力,更具备在复杂环境中高效执行的实力,助力苹果开启新的黄金十年。
本文来自“腾讯科技”,作者:金鹿,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