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辍学生用AI帮人记笔记,半年做到500万用户,年入百万美元
创始人都还未满 21 岁,但他们的客户名单却相当「成熟」——高盛、德勤、麦肯锡都已上车。
真不公平啊!
很多 AI 公司拿着锤子满世界找钉子,找收入。而有的人呢,仿佛一出生就在 AI 市场的罗马。
五百万用户、年经常性收入八位数、每天新增两万用户——听起来像哪家独角兽的战绩?错!这是一家两岁还不到的「小年轻」Turbo AI。
创始人,是两位 20 岁的大学辍学生 Rudy Arora 和 Sarthak Dhawan, 一个来自杜克大学,一个来自西北大学。
过去半年,像是被按下了加速键,用户从 100 万飙到 500 万,还在稳稳盈利。更凡尔赛的是,截至目前,Turbo AI 只融资了区区 75 万美元。
那还是我们没什么用户的时候筹的。Rudy Arora 说,后来投资人排着队来,但……我们一直盈利,也不急着要钱。
两个造爆款的年轻人Rudy Arora(左)、Sarthak Dhawan(右)
Turbo AI(前身 Turbolearn)是一款主打课堂场景的 AI 笔记应用。我总是没法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记笔记,Sarthak Dhawan 说,写的时候听不进去,听的时候又记不下来。我就在想,AI 能不能帮我记呢?
于是有了 Turbolearn:上传课堂录音,AI 就能自动生成笔记、闪卡和测验题,帮你快速巩固当天内容。
推广方式也很接地气:谁愿意注册并提供使用反馈,就送 100 块饼干。靠口碑和实用性,这款 AI 笔记在校园里迅速扩散,一不小心,又从各自母校火到了哈佛、MIT。
几个月后,两人索性放弃学业,一心搞事业,Turbolearn 也升级成了 Turbo AI。
官网 demo展示 turbo ai 将上传文件立刻转化为笔记形式。
虽然这玩意儿要付费,但我们还是用穷游的方式摸了个大概——
(⊙o⊙)… 这不就是 Google NotebookLM + AI学习机 + 对抗遗忘曲线App 的混合体吗?!
除了课堂录音,Turbo AI 也支持上传课件、PDF,甚至能直接导入 YouTube 视频,一键生成你需要的内容。这一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Google NotebookLM——
无需手工整理资料,直接进入多模态学习状态,知识也从一开始的抽象,慢慢变得可视、可感,理解也随之加深。
当然,Turbo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考虑。很多课堂录音音质糟糕,AI 根本听不清。如果能把音频与课件、教材等文字资料结合起来一起分析,生成的笔记自然会更完整、更靠谱。
除了课堂录音,还可以上传课件、PDF,连油管视频都能直接导入。
和 NotebookLM 一样,用户也可以与 AI 对话、提问、讨论课程内容(Chat Bot),甚至把课件转成播客(Podcast)。
当然, Turbo AI 不止于此。它能自动生成笔记(Document)、闪卡(Flashcards)和小测验(Quiz),巩固知识点、检测掌握程度。
Turbo AI能生成的内容,比NotebookLM 要多,比如笔记、测试、闪卡。
「文档(Document)」页面。左侧是由 AI 自动生成的笔记区域,右侧则为用户的互动区——你可以手动编辑笔记内容、与笔记进行对话,或者直接跳转到测试与闪卡环节。
说到闪卡(Flashcards),在美式课堂上几乎是标配工具——一面是问题,一面是答案,简单却高效。大量教育研究证明,闪卡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和对概念的理解,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学习方法。
学英语时,常常用到的纸质单词闪卡。
过去,做闪卡要手动整理笔记、提炼知识点、再一张张制作。现在,Turbo AI 会根据学习资料自动生成闪卡(大约 30 张)。其实,在不少主打「对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生产力 App 中,也能看到 AI 闪卡的身影。
而在测验(Quiz)中,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单选、多选、填空或简答等多种题型,围绕课堂内容,定义属于自己的复习方式。
如果你体验过国内的 AI 学习机或者夸克,对这一功能肯定不陌生——它们都会根据课堂内容自动组卷,生成个性化测试。
有学生会上传 30 页讲义,用 Turbo 刷完 75 道题,整整两个小时。这说明它真的在帮他们学习。Dhawan 说,现在学生一提起 AI 笔记,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
这一点,还真不算夸张。逛一圈 Reddit,发现讨论热度确实不低。测验(Quiz)和播客(Podcast)是两个最受欢迎的功能。
有学生表示,这两项功能让练习公式变得异常轻松;尤其是测验功能还带有主题掌握度跟踪(topic mastery tracking),对于数学和科学学习来说非常实用。
一位护理专业学生在 Reddit 上分享道,最喜欢测验部分,题目非常细致,不只是问「什么是 X」,而是给出病人案例来考核,让人惊喜。
播客功能则彻底打破了学习的场景限制——无论是在通勤路上、健身房里,还是散步途中,都能随时听着复习。
有人原本以为让 AI 把笔记读成播客只是个 gimmick(噱头),结果在公交车上试了一次,居然上头了——不但不无聊,反而能记住重点。
还有人用它备考 SAT,「阅读部分提升了 50 分」。
闪卡功能也被不少人认为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批评的声音也不少。
部分用户觉得产品「换汤不换药」,只是一个包装精致的 GPT 套壳,闪卡和测验内容的重复,是常被提及的槽点。
价格,也是用户讨论区里的高频槽点。
7.49 美元一个月的年付价、19.99 美元的月付价——对学生党来说,这已经不只是贵了。毕竟,同类产品里,无论是 Otter.ai、Fireflies.ai 还是 Notion AI,收费大多只有它的一半,甚至更低。
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高价似乎没能吓跑用户。
还有理工科学习方面的问题。
一位学微积分的用户毫不客气地说:「我用它复习 Calculus 2,它几乎每道题都错,连黎曼和这种最简单的题都搞不定。」
有人说 它「根本不适合 STEM 科目」,连总结都不靠谱。
但也有人反驳说,产品最近改进了很多。
「特别是它的测验功能,自从加入了提示(hints)和 AI 解释(AI explanation)后,效果更好了,让我能够在『家教』陪伴下真正完成练习。」
Turbo AI 的团队规模不大,约 15 人,平均年龄相当年轻。但他们的客户名单却颇为「成熟」——高盛、德勤、麦肯锡等知名企业白领也在上车。
创始人把 Turbo 的成功,归结为克制与精准。
界面干净、按钮不多,却功能丰富。轻量的体验,让口碑传播变得自然。
团队里有 7 位全职内容创作者,每月在社交媒体上贡献上亿次曝光,让 Turbo AI 在网络上占据了足够的心智份额。
当然,能走到这一步,还靠创始人之间的「默契」。两人早在中学时代就认识,合作多年,配合默契。
Dhawan 曾打造过主打外貌建议的 App UMax,一度登顶 App Store 榜首,吸引超 2000 万用户、年收入达 600 万美元;而 Arora 则是社交增长高手,擅长让产品「病毒式」出圈。
两人此前也做过几款火爆的应用,但 Turbo 是第一次让他们觉得:这不只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可以长期做下去的事业。
目前,他们正在规划公司的下一阶段。短期目标是继续强化学习功能。长远看,他们想让 Turbo 走出校园,成为更广义的知识管理工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机器之心”(ID:almosthuman2014),编辑:Sia,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