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提到的量子科技,商业化落地到哪一步了?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公布。这份纲领性文件不仅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擘画蓝图,更释放出强烈的科技创新导向信号。
在全篇46次提及“科技”、61次强调“创新”的背景下,一个尤为引人注目的提法是:“推动量子科技等前沿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战略部署标志着量子科技已从国家战略高度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发展主航道,预示着中国将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加速布局。
那么,在“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量子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量子技术究竟发展到了何种水平?其商业化进程又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突破?未来又将如何影响相关产业链乃至整个经济格局?
量子科技从“前沿探索”迈向“增长引擎”
回顾“十四五”规划,量子信息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前沿科技领域之一,定位更多集中于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而此次“十五五”《建议》明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意味着政策重心正从“科研突破”向“产业化应用”和“经济赋能”转变。
这一转变背后,是中国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刻洞察。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均将量子科技视为决定未来科技主导权的核心领域。美国通过《国家量子倡议法案》持续投入数百亿美元;欧盟启动“量子旗舰计划”;日本也在加紧布局。在此背景下,中国若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量子制高点”已成为必然选择。
《建议》特别强调“强化原始创新导向”“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并提出“优化有利于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环境”,这为量子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可以预见,“十五五”期间,国家将在科研经费、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量子领域的倾斜力度,推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完整生态链。
经过十余年持续投入,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已取得一系列世界级成果,整体实力稳居全球第一方阵。
在量子通信方面,中国已实现多项“全球首次”。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验证了空间尺度下的量子密钥分发可行性。此后,中国建成了全球首个覆盖32个节点的“京沪干线”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并逐步扩展至“八纵八横”的国家量子通信网雏形。目前,基于量子密钥分发(QKD)的政务、金融、电力等领域试点应用已在多地展开,技术成熟度和安全性远超传统加密手段。
在量子计算领域,中国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研制的“九章”系列光量子计算机,先后实现了“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量子优越性,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经典超级计算机快数亿倍。“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机也实现了可编程二维量子行走和多比特纠缠态操控,展现出强大的可扩展潜力。百度、华为、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也纷纷入局,推出自主可控的量子计算云平台,降低公众使用门槛。
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中国在原子钟、量子雷达、量子重力仪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例如,中国自主研发的冷原子钟精度达到每3000万年误差不到1秒,为北斗导航系统提供更高精度的时间基准;量子雷达技术在探测隐身目标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已在军事和民用航空领域开展测试。
总体来看,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方面也已进入第一梯队,具备了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的基础条件。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场景逐步打开
尽管量子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其商业化探索已悄然起步,并在多个领域实现初步落地。
目前,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中商业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以国盾量子、中国电信、科大国盾等为代表的企业,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量子密钥分发设备和解决方案。在金融行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已试点使用量子加密技术保护跨省数据中心通信;在政务领域,多地政府专网采用量子安全技术防范数据泄露;在电力系统,国家电网利用量子通信保障调度指令的安全传输。此外,量子+5G融合网络、量子城域网建设正在加速推进。预计“十五五”期间,随着成本下降和技术标准化,量子通信将从“重点行业专用”逐步向“城市级泛在安全网络”演进。
量子计算尚未实现通用化,但其在特定领域的计算优势已吸引大量企业关注。目前,主流模式是通过“量子计算云平台”提供算力服务。例如,百度推出的“量易伏”平台、华为的HiQ框架、本源量子的“本源司南”操作系统,均允许科研机构和企业用户远程访问真实量子硬件或模拟器。 在应用层面,量子计算正尝试解决金融风控、药物分子模拟、物流优化等复杂问题。例如,招商银行已探索利用量子算法优化资产组合配置;药明康德等医药企业尝试用量子计算加速新药研发中的分子能级计算。虽然这些应用尚处验证阶段,但已展现出巨大潜力。
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在医疗成像、地质勘探、惯性导航等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例如,基于NV色心的量子磁力仪可用于脑磁图检测,灵敏度远超传统设备;量子重力仪可在不钻井的情况下探测地下资源分布。目前,部分初创企业如国仪量子已推出商用量子传感器产品,广泛应用于高校、科研院所及工业检测场景。
尽管前景光明,但量子科技的全面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比如技术成熟度不足,当前量子计算机比特数有限、纠错能力弱,距离实现实用化通用量子计算仍有较长路要走;量子设备依赖极低温、超高真空等极端环境,建设和运维成本极高,制约了普及速度;量子通信协议、量子计算架构、安全认证等标准尚未统一,影响产业链协同发展;兼具量子物理、计算机、工程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十五五”开启量子产业化元年
“十五五”规划将量子科技明确列为新增长点,预示着中国将迎来量子产业化的加速期。预计未来五年,以下趋势将逐步显现:
国家级重大专项加码:国家有望设立“量子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器件(如高性能探测器、低温电子学组件)、操作系统、软件算法等“卡脖子”环节。
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以合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为核心,围绕“量子+”打造产业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涵盖芯片制造、设备集成、软件开发、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资本投入持续升温:随着政策明朗化,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将加大对量子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跨界融合深化:量子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例如,“量子AI”可用于训练更高效的模型,“量子区块链”可构建无法破解的分布式账本。
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中国将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量子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开放包容的技术生态。
“十五五”规划将量子科技定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对中国过去十余年科技积累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战略的深远谋划。从“墨子号”升空到“九章”问世,中国已在量子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如今,随着政策东风的到来,量子科技正从实验室的“黑科技”加速走向市场的“新动能”。
可以预见,在“十五五”期间,中国将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量子科技产业体系,推动量子通信规模化应用、量子计算实用化突破、量子传感产业化落地。这不仅将重塑信息技术格局,更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掌握未来。
本文来自于“科创财经社”,作者:元方,36氪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