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能源再投10亿,苹果为何还不造车?

BTMT数据通·2025年10月20日 18:26
苹果选择不造车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战略克制”。

10月14日,科技巨头苹果公司一则消息再次引发行业聚焦。

苹果公司宣布,其在中国超过90%的生产制造环节已采用可再生能源,并同步启动了一项由供应链主导、规模高达十亿元人民币(约1.5亿美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基金”。这一系列动作,是苹果自2015年启动供应商清洁能源项目以来,在绿色能源领域持续加码的最新注脚。

然而,就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如火如荼、各大科技与传统车企纷纷下场造车之际,苹果却始终对“Apple Car”项目保持沉默,最终于2024年正式搁置了其独立造车计划。这看似矛盾的一幕,在新能源领域大手笔投资,却又坚决不涉足最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赛道,背后究竟隐藏着苹果怎样的深层战略逻辑?

苹果的“全产业链碳中和”战略

苹果此次新增的10亿人民币新能源投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气候目标的关键一步。苹果早已承诺,到2030年,实现其整个业务、生产供应链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碳中和。这意味着,不仅苹果自身的办公室和数据中心要实现零排放,其遍布全球的数百家供应商的生产活动也必须脱碳。

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同时也是苹果产品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因此,推动中国供应商使用可再生能源,是苹果实现2030碳中和目标的“命脉”所在。过去十年,苹果通过分享专业技术、设立清洁能源基金等方式,与供应商紧密协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新成立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基金”,标志着其策略从“直接支持”升级为“赋能共建”。

该基金的独特之处在于“完全由苹果供应商主导”。ATL(新能源科技)、鸿海精密(富士康)、鹏鼎控股等关键供应商作为投资者入股,这不仅解决了项目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将供应商的利益与绿色转型深度绑定。这些企业不再是被动执行苹果的环保要求,而是主动成为清洁能源项目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种模式确保了绿色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为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基金明确支持包括早期开发阶段的项目,这显示了苹果的长远眼光。它不仅仅满足于购买现有绿电,更致力于扩大中国电网的绿色电力供给总量,从源头上推动能源结构的变革。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远比单纯采购绿电更具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苹果为何还不造车?

当特斯拉引领全球电动车革命,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中国品牌迅速崛起,甚至连小米、华为、京东等科技同行都宣布进军智能汽车时,外界对苹果造车的期待一度达到顶峰。然而,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个“苹果式”的答案:不做。

苹果放弃造车,首先源于难以逾越的成本与风险壁垒。汽车工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技术复杂度极高、生产周期极长的产业。据估算,一款全新车型的研发、建厂、生产线建设等前期投入动辄数百亿美元。对于苹果而言,即使拥有万亿市值和雄厚现金流,这笔投资也意味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一旦项目受挫,不仅会拖累整体业绩,更可能损害其精心维护的品牌形象。

技术整合的难度远超预期。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虽有共通之处(如芯片、操作系统、AI算法),但汽车的安全标准、可靠性要求、硬件复杂度(如三电系统、底盘调校)以及漫长的验证周期,都是消费电子无法比拟的。苹果曾希望在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但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的商业化进程缓慢,使其难以在续航和充电效率上建立决定性优势。

值得强调的是,市场时机已然错失。当苹果还在内部反复论证和调整“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时,特斯拉已经完成了从Roadster到Model 3的普及化飞跃,建立了强大的品牌护城河和用户忠诚度。中国车企则凭借敏捷的反应速度和本土化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等到苹果准备推出产品时,市场格局已定,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也趋于稳定,后发者面临的竞争压力空前巨大。

战略克制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苹果选择不造车,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战略克制”。与其亲自下场搏杀,不如发挥其在生态系统构建和标准制定上的绝对优势,做行业的“规则制定者”而非“参与者”。

苹果的核心优势在于软硬件一体化的设计能力、极致的用户体验以及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将巨额资金投入到重资产、长周期的汽车制造中,会极大地分散其在iPhone、Mac、服务业务等高利润核心业务上的精力。库克时代的苹果,更倾向于稳健增长和股东回报,而非进行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豪赌。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早已通过CarPlay车载系统,将自己的iOS生态延伸至汽车座舱。如今,随着“Apple Intelligence”等AI功能的引入,CarPlay正变得更加智能和沉浸。未来,苹果可以通过不断升级CarPlay,定义下一代智能座舱的交互体验,从而间接影响所有汽车制造商的设计方向。这比自己造一辆车,影响力更为广泛。

苹果此次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正是其“杠杆思维”的体现。它没有去组装整车,而是投资于为未来所有电动车提供动力的“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通过支持电池供应商ATL等企业,苹果实际上在巩固其在电池技术和供应链中的地位。这不仅能保障自身产品的绿色属性,也能在未来能源市场中获得话语权。

尽管放弃了整车制造,但苹果并未完全退出出行领域。其在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电池技术等方面的研发积累,依然为其保留了多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是,苹果未来会以技术授权或合作开发的方式进入汽车市场。例如,将其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或AI座舱方案打包,出售给传统车企,收取高额授权费。这既能规避制造风险,又能实现技术变现。

另一种可能是,苹果会探索更轻量级的出行产品,如电动滑板车、共享微型交通工具,或是与公共交通系统结合的服务,这些更符合其消费电子产品的基因。

苹果在新能源领域的10亿投资,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慈善或公关行为,不如看作是其“全产业链控制”战略的又一次精准落子。它通过投资绿色能源,既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了品牌形象,又从根本上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定与成本可控,同时为未来的科技产品储备了清洁动力。

而放弃造车,则体现了苹果对自身优势的清醒认知和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正如乔布斯所言:“创新就是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苹果正在做的,就是将“可再生能源”、“智能设备”、“生态系统”和“全球供应链”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要素,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连接起来,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也更难被撼动的商业帝国。

在这个意义上,苹果虽然没有造出自己的汽车,但它或许正在“驾驶”着整个行业,驶向一个由它设定标准的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T财经数据通”,作者:元方,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