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一直想撕掉小米「组装厂」的标签
雷军的心结可以解开一些了吧?
图源:雷军微博
10月28日,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正式投产,一期项目产能主要给空调产品。这是继北京昌平的小米手机智能工厂、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之后,小米自建的第三座大型智能工厂。
根据公开信息了解,小米智能家电武汉工厂占地50万平方米,拥有六大核心空调分厂及实验楼、成品物流库等配套,做到了生产、信息、设备全数字化和智能化。该工厂一期投入25亿元,创下了336天投产的惊人速度,规划峰值年产能可达700万套。
小米空调的“口水战”
作为小米首个自建智能家电工厂,也是雷军以产业投资反哺家乡建设之作,他与小米总裁卢伟冰在当天都到了现场,共同见证投产仪式,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卢伟冰在讲话时强调,小米在武汉已形成“设计、研发、生产、验证”的完整产业闭环,落地了研发中心、实验中心和制造中心,武汉是小米“家”生态的大本营。未来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将成为小米大家电的核心制造枢纽,也将打造成为智能制造的标杆智能工厂。
雷军虽然没有发言,但脸上的表情是放松的。
活动结束后,他在微博上表示,小米在智能制造领域又往前迈了一大步。小米智能家电工厂每6.5秒就能下线一台高端空调,关键部件可以实现100%AI视觉质检,“小米澎湃智能制造平台”实现了对制造设备的智能控制,无论是效率,还是质量,都达到了行业头部水准。
图源:雷军微博
这意味着,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又补上了一块拼图,在大型自建智能工厂上完成闭环。
事实上,在这座智能工厂投产之前,小米空调产品曾陷入一轮口水战。今年8月,一场关于“小米空调线上销量超越格力”的争议在社交平台爆发。小米总裁卢伟冰、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格力市场总监朱磊先后下场,就“到底谁领先”吵了数个来回,王化还写了首打油诗“调侃”。
这表面看是统计口径差异引发的“番位之争”,实则是小米作为空调行业最大变量,冲击原有市场格局引发的震荡。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空调出货量突破540万台,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50%。在奥维云网的数据中,小米以10%的份额排在第四位。
今年9月,小米空调推出“10年免费包修”服务。朱磊再次“追击”称,“十年免费包修是承诺,十年不用修才是实力”,并表示格力在2021年就提出了“10年免费包修”,产品已经30年市场验证。
双方口水战背后,是小米代工模式被行业和市场投下“不信任票”的现实。
2018年,小米以米家互联网空调切入市场时,采用代工模式完成初步布局。这是小米起家也是最擅长的打法,但也被诟病为“是个贴牌厂,没有核心技术”。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就曾公开质问:“你的技术是什么?”
今年5月,有消费者发现小米空调外包装标注制造商为“北京小米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但内部标牌却显示生产商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有网友调侃“直接买长虹更划算”。
在此情形下,这座自建家电智能工厂对雷军和小米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雷军、卢伟冰的表态里,“闭环”、“AI质检”、“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头部水准”等关键词,都在对外强化一个全新的认知:小米不再只是出标准、做贴牌,已经真正掌握从零件到成品的全产品链路。
图源:雷军第六次个人年度演讲海报
这也反映出小米近几年来一个核心的转型逻辑:从代工模式(组装厂)走向硬核自造(智造)。用雷军的话说就是: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
雷军的心结和小米的自证
某种程度上,外界对“小米是组装厂”的质疑,是雷军的一个心结。在空调等大家电产品成为新增长引擎之前,小米就因手机的商业模式被贴上“组装厂”的标签。
这个说法的来源并不复杂:小米手机早期用的是高通芯片、三星屏幕、索尼摄像头,组装则交给代工厂。产品走性价比路线,价格便宜,外界也就形成“没技术”、“只会整合”、“只会营销”的印象。
对此,雷军很委屈。他在今年,也是其第六次个人年度演讲中大倒苦水,表示,很多人对小米并不真正了解,存在不少固有的偏见。网上常有一些言论让人气愤,比如“小米就是组装厂”、“没什么技术”、“只会营销,走不远”等等。
雷军说,这些声音,一度让他陷入严重的内耗。
他和小米管理层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公开喊话,正面回击称“小米不是组装厂”。比如,去年雷军个人年度演讲返场直播,他就指出,包括苹果在内的许多竞争对手都采用代工模式,小米也是这样。但他不明白为何有人将小米称作组装厂。
他甚至质疑道:大家真的以为小米手机只是简单地拿现成的零件组装后就发布吗?
该场直播前半个月,小米昌平手机工厂竣工并投入使用,该工厂投资达24亿元,建筑面积为81000平方米,年产能可达1000万台旗舰手机。
雷军当时强调,这座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极高,其最大的亮点在于绝大部分设备都是自主研发的。
今年10月17日,卢伟冰做客人民网《交锋》栏目,他再度回应了“小米没技术含量、都是组装、靠营销”等质疑。
他称,科技消费品的本质还是科技和产品,产品是根本,营销只是一个放大器。如果产品不好,营销再强也不可能卖得出去。
对于“组装厂”的说法,卢伟冰回应,代工是一种先进的产业分工,小米也会对代工厂进行管理,去年小米还开设了两家自己的工厂。
站在雷军和小米的角度,必然要撕掉“小米是组装厂”的标签。
一方面,这个标签直接威胁到小米冲击高端化,甚至触及了小米最根本的身份焦虑、战略转型和长期生存逻辑。就智能手机而言,消费者认可苹果、三星、华为在高端市场的站位,关键是其掌握芯片、系统、生态以及核心技术的底层能力,赢得市场的技术信任感,而不单纯靠硬件堆砌,跑分。
如果小米一直被看做是“拼手机”模式,就是一个产品卖不动、利润薄、品牌难冲高的生死问题。
另外一方面,这关乎到雷军的个人尊严和小米公司的历史站位。雷军是中国科技圈少有的“连续创业者”,小米,包括小米汽车是他的最后一次创业,他也一直想证明,中国公司也能做出世界级的技术产品。
小米早期是靠“1999元”、“为发烧而生”的性价比模式成功,但他也十分清楚,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就像盖在沙滩上的房子,看着漂亮,一阵大风就可能塌。
同时,在投资者眼里,“组装厂”和“科技公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小米如果被定性为前者,就永远拿不到像苹果、英伟达那样的估值。
雷军多次强调“小米是硬核科技公司”,就是在向市场和用户讲述一个新故事:小米不是代工厂,不是渠道商,不是互联网公司,更不是组装厂,而是紧跟时代节奏、拥有底层创新能力的硬科技企业。
显然,自建工厂和自研芯片、造车一样,都是是雷军和小米撕掉“组装厂”标签的必然之举。
目前,这种重投入的回应方式,在雷军看来,是有效的。他举了个例子,前些年网络上黑小米是组装厂的人特别多,但去年小米手机智能工厂和汽车智能工厂投产之后,黑小米组装厂的人就几乎没了。
参考资料:
财天COVER,《卢伟冰放话5年进前二,小米空调凭啥?》
雷军个人年度演讲、微博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唐辰同学”,作者:唐辰,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