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学网赴港招股书解读:高毛利背后的增长焦虑与AI赌局
2025 年,职业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时间节点。近年来,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领域政策利好频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国家启动了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在 2025 至 2027 年间开展数千万人次的补贴性培训,并大力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模式。政策不断加码,职业教育早已从「补充教育」转向「国家战略的中坚板块」。
资本市场也在重新审视这一赛道。教育行业的流量重心向职业教育与成人培训转移,职业与成人培训的需求成为增量来源。东方教育、新华教育、行动教育等公司已用财报验证了「刚需」属性:线下技能培训稳中有升,管理培训恢复现金流,学历教育保持韧性。而在「在线职教」这一细分领域,最近嗨学网的递表,让人看到了职业培训的另一个切面——一个以高毛利、高营销投入、AI 赋能为关键词的考证平台。
从考证到终身学习:嗨学网的业务版图
成立于 2010 年的嗨学网,几乎伴随了中国成人职业培训行业的成长史。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 2024 年收入计,它是中国第四大在线职业能力培训机构,同时在建筑施工类排名第一、应急安全类排名第二。这两个领域恰是国家重点的「持证上岗」行业,也是嗨学的营收支柱。
嗨学的课程体系分为两条主线:「嗨学课堂」面向大众考证市场,提供录播、直播与题库服务;「精进学堂」面向高客单价用户,提供一对一教学与定制计划。其价格带极为宽泛,既有从几十元的单科入门班,也有三万元的全程陪伴课,这些课程覆盖了从零基础到进阶考证的多层次用户需求。
但嗨学的真正壁垒,不仅在课程,而在获客与转化机制。公司建立了自研的广告投放与 CRM 系统,将流量从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精准引流到自有平台,再通过「体验课+限时优惠」实现转化。据招股书披露,2024 年其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注册转化率约 30.5%,营销投资回报率达 8.9 倍。
在内容供给端,嗨学形成了「双轮驱动」:一方面拥有自建教研团队,负责课程设计、讲师培养与标准化交付;另一方面与多家「精品工作室」合作生产课程。这样的结构既保证了专业度,又能快速扩科,降低对个别名师的依赖。
公司还通过「数培通」拓展企业服务,向政府、央企和行业协会提供定制化培训,目前已服务 130 余家单位。
嗨学网业务模式(图片来自:嗨学网招股书)
可以说,嗨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标准化+流量转化」的结合——这让它既不像东方教育那样受限于校区扩张,也不同于ToB培训机构的项目周期长、扩展慢。但这种高效率的线上模型,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对流量的依赖,决定了它必须不断「烧钱」维持增长。
财务表现:高毛利背后,藏着增长焦虑
嗨学网的收入连续三年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2022 至 2024 年,公司营收从 4.0 亿元增至 5.1 亿元,三年复合增速约 12%;同期毛利率从 78.6%升至 81.6%,2025 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 85.8%。
如此高的毛利率放在教育行业中堪称「惊人」,意味着其课程内容与服务几乎纯线上化、边际成本极低。
然而,增长质量却不容乐观。2025 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下降 5.5%,嗨学课堂板块跌幅达两位数。毛利率虽继续上升,却更多来自压缩成本与 AI 替代带来的短期节流,而非实质扩张。与此同时,嗨学的销售与营销支出长期居高不下。由于考证类课程生命周期短,复购率低,公司必须持续投放广告才能维持生源。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财务结构。嗨学账上存在大量「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截至 2025 年 6 月底,该负债为 15.6 亿元,同比上升 13%。由于股权估值波动,公司在半年内录得约 1.78 亿元的公允价值损失。这种非经营性项目让报表利润波动剧烈,也增加了投资人解读财务的复杂度。
换句话说,嗨学的财务是一组典型的「光鲜与脆弱并存」的数据:毛利高得惊人,但现金流、费用率与利润稳定性都充满挑战。它赚的是「效率的钱」,而非「品牌的钱」——增长一旦放缓,风险立刻显现。
AI叙事的落地:从噱头到生产力
在教育行业普遍「AI 疲劳」的当下,嗨学的 AI 布局是少数有具体应用场景的案例。公司在 2024 年推出三款核心工具,包括 AI 学霸助手、AI 学术助教、AI 营销助手,几乎覆盖了教学、教研与销售的全链路。
AI 学霸助手被嵌入到学生端,提供错题分析、重点笔记与问答支持,累计使用次数超过 120 万次,使人工答疑量下降 32%。
AI 学术助教主要服务于教研端,负责自动生成课程大纲与题库,并在 2024 年 9 月上线「作业批改」功能,至今已批阅超过 1.3 万份作业。AI 营销助手则通过语音质检、话术优化和用户画像,实现销售团队自动化触达。
从财务角度看,AI 对嗨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本端的轻量化:减少讲师人力、缩短内容产出周期、降低获客成本。长期来看,如果 AI 能帮助销售费用率持续下降 3–5个百分点,嗨学的盈利弹性将被显著放大。
但 AI 也不是万能解药。AI 问答与批改的准确性、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数据安全问题,都可能成为新的风险点。嗨学在招股书中也承认,AI 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尚需观察对营收的直接贡献。
同样是职业教育:嗨学的故事更「互联网」
相比已经成熟的职业教育公司,嗨学的路径更像一家「以教育为外壳的互联网公司」。
东方教育依靠全国校区与实体就业网络,提供线下技能培训;其 2024 年上半年毛利率为 51%,净利润率约 10%。行动教育则扎根于企业内训,现金流稳健但扩张缓慢;新华教育与中教控股的主战场在学历教育,资产重但利润稳定。
嗨学与这些企业的最大差别在于——它几乎没有物理资产,却在销售端投入最重。它追求的是「人效与ROI」的数学最优,而非品牌溢价或校园资源。若东方教育代表的是「制造业逻辑」,新华教育代表「资产逻辑」,那么嗨学更接近「算法逻辑」:靠精准投放、数据回流与AI优化驱动增长。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扩张、可复制;但缺点也显而易见——过度依赖广告预算与考试周期,一旦政策、算法或考试规则变化,其增长便会遭遇瓶颈。因此,嗨学上市之后能否「走出考证周期」,成为真正的「职业学习平台」,将是决定其估值能否持续的关键。
在政策东风与 AI浪潮之间
嗨学网的故事,是当下职业教育行业的缩影:政策东风、技术浪潮与市场逻辑交织在一起。政策提供了天花板更高的空间,AI 带来了更低的成本曲线,而嗨学试图用标准化运营和算法效率去连接两者。
它的高毛利是真实的,它的风险也是真实的——增长放缓、获客高企、利润波动、AI落地的不确定性。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后双减时代」职业培训企业的共同命题:教育的生意正在变得越来越像科技,而科技的想象力,也正在被教育现实重新塑形。
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决定嗨学成败的,或许不是它能否继续提高毛利率,而是它能否在高毛利之外,找到新的增长逻辑——一个不依赖流量投放,而能凭教学质量与口碑自我循环的逻辑。那将标志着职业教育真正走出「考证经济」,迈向「终身学习」的时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多鲸”(ID:DJEDUINNO),作者:邓黎斯贤,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