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酒店里的机器人,跑到了港交所
2025年1月25日,深夜11点半,上海某亚朵酒店的大堂冷冷清清。值夜的前台工作人员刚将一份外卖放入银白色机器人的“肚子”里,接着低头刷手机。
机器人打开电梯,沿着第16层楼的走廊行进,几分钟后,1608房间的电话响起。我接起电话,是机器人打来的,用来提醒开门取餐。
几秒钟后,房门打开,我取餐时,机器人屏幕弹出“祝您用餐愉快”的笑脸表情,随后,沿预设路线返回大堂充电区。
这样的场景,2024年每天约有27000台酒店配送机器人在全球各地运作,为全球累计2.3亿人次提供服务。过去十年,机器人从展示科技感的噱头,逐渐成为酒店服务业的基础劳动力。而在这些机器背后,站着一家刚刚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云迹科技。
2025年10月,云迹科技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发行价定为每股95.6港元,首日开盘价达到142.8港元,市值一度超过90亿港元。根据其财报,截至2024年,公司全年营收达到2.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六成,三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二成以上。其机器人已覆盖全国三百多个城市。
另据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呈现适度集中格局。按收入计算,前五大参与者合计占约四分之一(25.4%),云迹科技位列其中,单独占有6.3%的市场份额。尽管头部企业表现突出,市场仍由大量小型企业分散掌控,剩余74.6%的份额由新兴和区域性企业持有。
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行业的结构性拐点。酒店业人力成本持续上升,服务体验趋于标准化,技术门槛逐渐降低,资本开始重新定义“服务”,一家站到更大资本舞台的公司获得更多资本能力之后,一种新的劳动力秩序与市场格局正在形成,酒店机器人赛道或迎来拐点。
“技术先行,但商业模式未定”
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1月,一开始的目标并不宏大,它只是想让酒店里的送物、递水、递外卖这些重复性服务由机器人来完成。创始团队出身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领域,他们认为,中国酒店业的标准化程度高、场景封闭、对服务效率要求高,是最适合机器人落地的场所。
于是,2015年,第一批名叫“润”的智能送物机器人在各大酒店走廊里穿行,成为最早一批可规模使用的服务机器人。
“它的英文名字是RUN,就是奔跑的意思。它们像人类一样,是拿着它的应聘书去求职的。酒店会面试它,如果面试成功了会留下它,然后每个月给它发一份薪水。”云迹科技董事长、总裁支涛在2018年的一次访谈时说。
云迹科技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提供机器人及功能套件,二是开发AI数字化系统。像酒店里常见的UP系列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换个上仓就能从送外卖切换到消毒、售货模式;还有性价比高的“格格”系列,自2021年推出市场后,在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年共卖了11461台。这些都是它的核心硬件产品。
为了让机器人“聪明”起来,云迹有自己的技术壁垒。自主研发的YJ-ROS操作系统,能让机器人自己导航、避开障碍物,还有YJ-AIoT组件,能打通电梯、门禁这些设备,让机器人在酒店里畅行无阻,这比只能按固定程序干活的传统机器人灵活多了。
支涛创立云迹科技后,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商业化。起初,五星级酒店的负责人很难接受机器人进入服务体系,因为,他们认为机器对人的服务是冰冷的。
但是,十年过去,这家公司的机器人已经进入全国329个地级市,服务超过3.4万家酒店和150家医院。2024年,它的日均在线机器人数量超过27000台,一年完成的送物和配送任务超过五亿次,服务人数超过2.3亿人次,位居全球第一。
云迹科技的复合多态机器人—UP系列图源云迹科技官网
话说回来,那些在深夜里默默穿梭的机器,不只是设备,而是云迹科技最有力的商业证明。
云迹科技靠着一个垂直的酒店场景切入,在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根据公开数据,它在酒店场景中的市场份额接近14%,位居全国第一。根据招股书披露,2024年云迹科技实现营收2.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六成,三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3%。
不过,这个看起来光鲜的增长背后,依然是一个典型的硬件公司困境。虽然毛利率在逐年提升,从2022年的24%增长到2024年的43%,但公司仍在亏损。过去三年累计净亏损超过八亿元,经调整净亏损由2022年的2.34亿元收窄至2024年的0.28亿元。
云迹科技多场景收入和年份营收图(2022年~2024年),单位:千元 数据源于云迹科技招股书
面对残酷的市场,云迹科技在价格上想办法,让硬件产品的价格快速下降,例如“润”系列机器人的平均售价从两年前的两万多元降至现在的一万出头,2023年新推出的“UP”系列也从五万元降至两万多元。公司希望通过薄利多销来扩大市场,但成本压力与服务运维支出仍然高企。
只是,资本市场往往更在乎一家公司的营收结构。对于云迹科技而言,它的优势也是劣势,因为,它的营收中有超过八成来自酒店场景。换句话说,它几乎把所有筹码都押在一个行业的变化上。当酒店业进入“降本提效”的周期,这种依赖就显得格外脆弱。
云迹科技正在试图改变这一点。除了继续卖机器人,它开始推出“机器人+系统+运维”的综合服务,希望从一次性设备销售转向持续性的服务收入。公司也在尝试让机器人进入医院、写字楼、住宅社区等新场景,但目前这些业务的占比仍然有限。
云迹能在香港上市拥有一个政策窗口期。它属于联交所认定的“特专科技公司”,就算没达到传统的盈利要求也能上市,但这类企业有技术迭代、市场需求波动的估值风险。它计划把募集的钱主要用在研发上,还打算拓展日本、东南亚这些海外市场,剩下的补充营运资金。
总的来看,这是一家典型的“技术先行但商业模式未定”的公司。它的机器人已经跑遍全国,但需要找到更稳定的利润来源。对资本市场来说,云迹科技的上市是一场关于“服务自动化能否成为新基建”的公开实验;对整个行业来说,它代表着一个拐点——当机器人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基础劳动,人类的服务业体系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技术派+业务派”的务实风格
2025年10月,香港联交所的大屏显示云迹科技首日开盘价142.8港元。支涛一身西装站在交易大厅发言台上,身后是跟着她打拼多年的核心团队。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在一篇文中评价,云迹科技创始人支涛团队是“技术派+业务派”的务实风格,“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力、深厚的行业积累与清晰的商业定位,云迹科技在酒店、写字楼等场景展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与成长潜力。”
支涛确实是团队的定海神针。她出身机器人世家,父亲是国内机器人领域先驱,从小对机械和智能有敏感。1989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1993年毕业。她在电气自动化和AI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担任北京英维思科技CEO、上海埃蒙特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2014年,她创立云迹科技,专注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研发和应用。她认为,技术必须解决真实问题,让使用者感到自然顺畅。
早年,她认准技术必须落地到具体场景。从办公室到酒店走廊,每一台机器人都经历反复调试,每一次失败都用来优化方案。
云迹科技管理团队上市敲钟,支涛站在图片右边 图源云迹科技官网
云迹团队有一个特点:不瞎折腾。2014年至2024年,云迹科技完成八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联想等大厂,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C轮融资后,团队将资金投入“格格”系列产能提升和YJ-ROS系统优化。2022年至2024年,“格格”售出共8061台。机器人在过去三年总售出18115台。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5月31日,云迹科技机器人覆盖34000多家酒店和150多家医院,市场份额在中国酒店服务智能体领域达到13.9%。上市提供研发资金,让品牌和市场渠道获得优势。
支涛也懂得留住人才,最直接的纽带是长期股权激励。2020年启动员工持股计划,到2025年修订后,77位核心成员获得437.6万股奖励。更层次的吸引力来自技术优先的信任文化。作为出身于AI与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创始人,支涛懂得技术人才的核心诉求——不被短期KPI裹挟,有足够空间打磨技术。
招股书披露的研发投入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6.78亿元、6.94亿元、5.74亿元,占同期营收的42.0%、47.8%、23.4%,即便在2023年公司调整产品策略、收入短期波动时,研发投入仍未缩减。
她不主张“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让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就感与成长。早期研发“润”系列机器人时,她让技术团队直接驻场酒店,跟着服务员记录送物流程、观察客人需求,最终确定“机器人需支持‘无接触送餐’‘电梯自主呼梯’”等核心功能。这种“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的研发模式,让技术人才既能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大规模应用,也能在实战中提升“技术适配业务”的能力。
公司核心管理层中,除了54岁的支涛担任董事长和总裁,还有另一位54岁的胡泉担任公司总经理,负责公司事务管理和资本运作;而42岁的李全印则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负责公司业务运营和执行。他们都是与支涛从零起步的原始团队,从实战中一步步成长起来,把蛋糕做大之后也分到了蛋糕。
公司成长带来新任务。团队拓展医疗和工厂场景,进入日本、韩国、沙特阿拉伯和东南亚市场。新成员学习对接客户需求,医疗场景需要研究流程规范。支涛和团队的方法没有变化:先蹲点搞清楚需求,再一点点调技术、优化服务。从酒店场景积累的方法论正在被复制和延展。
云迹科技上市是一群技术人的阶段性胜利。在看不见的脉搏里,他们正处于一场浪潮的中心。
众所周知,传统酒店依赖“人情”做生意,前台笑容、送水礼节、客房服务,构成了服务业的温度与成本。过去十年,这门“人情生意”正被技术瓦解与重构。
一场“机器上岗潮”正以惊人的速度袭来。酒店、写字楼、医院、商场,机器人不断取代重复、低效、非情感型岗位。疫情后的用工荒与成本压力,让企业对“无人化”的接受度前所未有地高。
有人称之为效率革命,也有人说,这是一场“服务去人化”的进程。无论如何,这场变化已是一股不可逆转的产业洪流。
从人力密集向技术驱动转型
云迹科技的机器人静静地执行着任务,却映射出一个正在发生的产业趋势:中国的服务业正在经历从人力密集向技术驱动的转型。
云迹科技能在酒店场景站稳脚跟,离不开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的快速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这个市场以收入计,从2020年的18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8%,预计到2029年还会涨到1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提升至29.3%,整个行业都在加速扩张。
从细分场景来看,酒店一直是最大的板块,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14亿元,占整体市场的37.8%,而且预计到2029年还会保持这一地位,届时规模将达50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9.1%。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云迹科技早期会坚定选择酒店场景切入,不仅需求稳定,增长潜力也大。
但更具有落地价值的驱动力是技术进步。机器人的出现,使原本分散、重复、耗时的服务流程被自动化替代,同时提升了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技术上,酒店空间在10到100米之间,既有足够活动空间,又避免户外复杂环境,正好匹配机器人技术成熟度。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而酒店需要全天候、高频次的服务,如送物和接待。支涛认为,机器人应承担重复枯燥的任务,让人类专注更有温度的工作。酒店提供固定、可控、重复性强的场景,便于技术落地和商业模式验证。
机器人服务的广泛应用,还受到外部环境的推动。外卖的发展让机器人送物有明确功能性和实用性。2019年上海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酒店客房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六小件”,客人忘带时机器人送物需求增加。
到了2020年,疫情爆发,使无接触服务成为必须,酒店管理者对机器人态度发生明显改变,大批量订单随之而来。华住、锦江、亚朵,以及洲际、威斯汀、万豪、万达等酒店集团纷纷引入机器人服务。
支涛一直思考机器人服务的本质。她的结论是:机器人让人类更幸福。
方法有两种,一是完成人类无法或危险的任务,二是替人类做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虽然机器人难以具备情感,但在固定场景中能提供确定感。酒店凌晨两点,顾客扫码下单,机器人送物上门,这种便利体现技术价值,也验证商业逻辑。
云迹科技的复合多态机器人图源云迹科技官网
资本市场的态度也成为行业扩张的重要推动力。云迹科技上市背后,是投资者对智能服务未来潜力的认可。随着硬件成本下降、产品迭代速度加快以及服务体系逐步成熟,机器人不再是孤立的科技设备,而是可以复制、规模化的商业模式。
上市为云迹科技带来的资金,不仅用于研发新产品,还会用来构建运营平台和全国服务网络,从而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同时,它也让行业其他玩家意识到,智能服务机器人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象征,更是一个潜在的产业机会。
市场空间正在从酒店延展到医院、写字楼、社区服务等场景。每一个重复性高、标准化要求强的环境,都可能成为机器人落地的新阵地。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
服务机器人市场并非坦途,高成本、运维复杂、客户教育周期长依然是行业痛点。虽然硬件价格在下降,但培训、维护、售后仍是持续投入的部分。不同场景对机器人适应性的要求差异巨大,医院环境复杂、写字楼人流密集、社区安全要求高,这都需要不断优化算法和硬件设计。此外,市场教育也是一大挑战,许多企业和机构仍需要时间接受机器人代替人力的工作模式。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服务业结构本身的变化。随着机器人承担越来越多基础性、重复性劳动,酒店和其他服务行业的运营模式也将随之调整。从前台、送餐到巡检,机器人的介入让人工可以专注于高价值工作。云迹科技的上市,正像一个行业风向标,预示着智能服务将从实验场景走向常态化。
潜移默化之间,资本、技术与市场之间形成微妙平衡。投资人关注增长潜力,企业关注技术落地,客户关注可靠性和体验。云迹科技在其中的角色,是既推动技术应用,又稳定行业预期的桥梁。
那一夜,我接过外卖时,从没意识到,这台机器人背后是一家企业“用技术重构服务”的野心,更是一个行业从“工具替代”到“生态重塑”的缩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嗅态”,作者:石灿,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