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与床车:黄金周酒店业「消失的客人」

另镜·2025年10月29日 08:23
酒店业进入集体捡钢镚时代

假期8天人均消费911元,平均每人每天花费不到114元

假期涨价幅度太大,住经济型酒店都变成了一种奢侈

过去,这种模式让集团方得以用稳定的加盟费对冲市场波动,但当前,维系加盟商的成本正急剧攀升。

“露宿街头”的年轻人,正在带崩酒店行业的基本盘。

一个月前的国庆小长假,各大景区停车场与城市公园里,悄然支起的帐篷和化身为“移动卧室”的私家车,构成了今年黄金周最意外的景点。

公园草坪、演唱会门口、高速服务区、马路边,甚至是酒店门口,都被年轻人占领,随地大小“睡”。据统计,2025年国庆期间,露营装备销量同比激增230%,露营地入住率高达92%。

这个假期,为露营而生的帐篷,已经成为了年轻人出游的“必备行李”。

睡不惯帐篷的年轻人,就把私家车当成了移动卧室。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自驾出行占比达八成。社交平台数据则显示,长假期间,小红书上,床车自驾游话题阅读量达到1.1亿次,其中新能源车自驾过夜等相关话题阅读量近5000万次,相关搜索量翻倍增长。

而帐篷出行和床车出游,一方面代表了“随遇而安”式旅行热潮的兴起,但另一方面,这背后也集中体现了消费降级的新趋势:

年轻人连经济型酒店都不住了。

01

被“颠覆”的黄金周

全国酒店业刚刚经历的,是史上最冷清的黄金周。

据综合头部OTA平台和行业协会数据,2025年国庆期间全国主要城市(一二线及旅游热点城市)酒店的平均入住率仅为58%,经济型酒店(三星及以下)入住率则跌破了50%。

而根据文旅部官方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尽管出游人数在增加,但假期8天的人均消费才911元,平均每人每天花费不到114元,折算日均人均花费同比减少13%。

平均每人每天花费不到114元,是什么概念?

就算把一天内的餐饮、交通、景点门票极限压缩到50元,留给住宿的开支也只有54元。要是拿着这点钱去住酒店,国庆期间要住一间位置稍偏的汉庭大床房,也要七八个人一起拼。

与其挤着住一间房,“扎帐篷”无疑是最具性价比的住宿选择。

这也反映出为什么年轻人连经济型酒店都不住——不是不住,而是假期涨价幅度太大,住经济型酒店都变成了一种奢侈。

例如,如家酒店·neo(上海国际博览中心龙阳路地铁站店),9月28日平台最低房价为202元,10月1日就涨至794元,10月2日甚至涨到930元。

而早在8月底,就有计划前往九寨沟的游客发现,平时只要四五百元的双床房已经涨到了1500元。原本想要提前预定避免被背刺,结果没想到价格已经提前“起飞”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涨价最猛的多是经济型酒店,五星酒店反而表现比较平稳。

数据显示,如家房价同比上涨27.1%,汉庭上涨20.6%,维也纳上涨32%。

而一些老牌五星级酒店反而成为了价格洼地——比如,北京希尔顿酒店,除10月2日外,其余日期房价均稳定在千元以内;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的江景房标价为1500元左右,比某些工作日的价格还要低。

为什么经济型酒店价格暴涨,五星级酒店却成为性价比最高的选项?

看似反常的背后,其实是消费降级下的必然结果。经济型酒店作为大众出行的首选,在假期需求集中爆发,自然成为涨价“首当其冲”的领域;而五星级酒店的客源已经收缩,定价策略反而被迫理性。

这一涨一稳之间,形成了微妙的价格倒挂。经济型酒店试图在短暂的假期窗口“收割”有限的消费者预算,而五星级酒店则为吸引客源不得不“放下身段”。

这种集体选择,本质上折射出的是,酒店业在需求疲软期的行业困境。

02

无差别降级

从五星到经济型酒店的集体困局

在既有的认知里,消费降级最先影响的,是脆弱的中产阶级。

但酒店业打破了这一惯性,从五星级到经济型,需求疲软无差别地冲击了每一类酒店。

已发布三季报的酒店集团中,高端酒店集团洲际酒店和雅高集团,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区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均为负增长。其中,洲际酒店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RevPAR同比收入增长1.4%,美洲增长0.8%,欧洲、中东、非洲及亚洲区(EMEAA)增长3.8%,唯独大中华区下降了2.6%。

而在国内,许多高端酒店已经脱下长衫,开始上街摆摊。

郑州永和伯爵国际酒店,在1800一晚的行政套房楼下,摆摊卖2块钱一个的包子;

广州白云宾馆,以前一个果盘卖58,现在26元/份的盒饭,四菜一汤还送水果。

当五星级酒店不再强行维持体面,纷纷在“副业”上寻找生机时,行业寒气就已经渗透到了最深处。

文旅部数据显示,全国的五星级酒店已从2019年的845家缩水至2025年一季度的736家;而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去年三季度,酒店拍卖市场出现了154次的流拍。

28亿的背景索菲特、15亿的佛山希尔顿、5亿的重庆悦榕庄,都找不到接盘侠。这不仅意味着这类地标性酒店难以变现,更是整个高端酒店资产流动性的枯竭。

而原本能承接五星级酒店客源的中端和经济型酒店,也未能幸免,其核心价格带正在塌陷,陷入了更为惨烈的“红海”竞争。

今年上半年,国内主要酒店集团的财报数据揭示了行业的深度调整——

锦江酒店上半年营收65.26亿,下降5.31%,净利润3.71亿,暴跌56%;

亚朵住宿业务的核心指标全面承压,二季度RevPAR为343元,同比下降4.4%;ADR(平均房价)422元,同比下降4.1%;入住率76.4%,同比下滑2个百分点;

华住中国的核心运营指标也全线下滑。RevPAR同比下滑7.9%至233元/间夜,其中经济型酒店下降8.2%,中档酒店下降7.9%。ADR同比下降4.6%至287元/间夜,入住率下降2.9个百分点至81.1%。

无论五星级还是连锁品牌,都在这场消费寒潮中,共同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

而除了业绩承压之外,以“加盟”为主的经营模式也正面临挑战。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亚朵集团的加盟酒店占比已高达98.7%,其酒店数量在短短数年间从932家翻倍至1824家,正源于此。

华住集团也不例外,其上半年54亿元的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收入,已占总收入的45.4%,占比约95%的加盟店,成为了支撑业绩的核心引擎。

过去,这种模式让集团方得以用稳定的加盟费对冲市场波动,但当前,维系加盟商的成本正急剧攀升。最近,为了“讨好”并稳住加盟商,亚朵已宣布对窗帘、装配板、墙纸墙布等多项工程和运营物资进行降价,最高降幅达11.67%。

而更为关键的是,行业的投资回报预期已被完全拉长——回本周期从普遍的3年延长至5年,极大地动摇了加盟模式的根基。

当业绩普遍下滑与加盟模式承压的双重挑战浮现,酒店业就将自然而然地走到变革临界点。

03

亚朵们的“第二条腿”

这场变革在行业内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主流酒店集团为了摆脱饱和的需求市场,无一不在寻求“多条腿走路”的新方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把生意从终端酒店,做进产业链更上游。

华住集团,最近就发布了“九大服务承诺”,通过强大的供应链能力支撑旗下品牌的升级。比如,汉庭4.0通过供应链的优化,在软装、建材、家具等方面的采购成本下降了6%-20%,同时通过模组化生产将营建周期缩短了30天。

而就消费者体感而言,真正通过深入供应链实现了转型的,是一年卖出了300多万个枕头的亚朵。

整个2024年,亚朵卖出了超300万只深睡枕、77万条深睡被,零售业务的收入增速超过 120%,营收已经相当于酒店业务的一半。零售品牌 “亚朵星球”,在中国家纺行业排进了前四,深睡枕和深睡被双双卖成了电商平台细分品类的第一。

这一成绩源于亚朵对传统供应链的深度改造。由于产品标准远高于行业常规,亚朵选择了一条类似科技公司的路径:派驻工程师团队深入工厂,与供应商共同研发工艺、升级设备,将自身的技术要求转化为合作伙伴的实际生产能力。

在对供应链的改造过程中,亚朵建立了独特的产品壁垒——“深睡标准"。这套标准超越了家纺行业传统的物理参数,以感觉科学为基础,首创"动态稳压系数"与"动态控温系数"两大核心指标,将玄妙的“舒适感”量化为可测量的数据体系。

比如,深睡被Pro 2.0能够将被内温度维持在人体舒适的30±2℃区间,确保用户在睡眠过程中不受冷热刺激干扰。

基于此,亚朵不仅卖出了数百万只枕头,更完成了从酒店服务商到拥有核心技术壁垒的生活方式品牌的跨越。

除此之外,酒店也加大了对渠道的掌控力度,通过进一步稳固自有会员体系,试图甩掉OTA平台的历史包袱。

曾经,OTA平台确为酒店业带来了显著的客源和效率提升,帮助酒店尤其是单体酒店快速触达全国范围的客源,极大地提升了入住率和品牌曝光度。同时,其高效的预订系统和渠道管理工具,也简化了酒店的运营流程。

但是,随着合作的深入,酒店的主动权越来越向OTA平台让渡。

最直接的问题是高额佣金对利润的持续侵蚀,使得酒店辛苦经营的收入大半为平台做了“嫁衣”。

更重要的是,这导致了酒店对OTA的重度渠道依赖,一旦超过半数订单来自OTA,酒店便丧失了议价能力与战略自主性,陷入“离不开却赚不多”的恶性循环。长期依赖还导致酒店品牌被严重弱化,在平台上沦为同质化的“价格商品”,难以与终端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和忠诚度。

最终,酒店的核心命脉——定价权也拱手让人,被迫卷入平台算法驱动的价格战,其自身的价格体系与品牌价值因此遭受严重冲击。

但当前,各大酒店集团都正通过多元化权益、跨界生态合作等方式提升会员黏性,力图将客户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

比如,华住旗下的“华住会”已积累数亿会员,能为旗下酒店贡献65%的客源。中旅酒店升级的"心享"会员计划,拥有超1600万生态会员,会员年均消费额达非会员2倍。

旅悦集团与堂客科技还曾合作打造“花筑付费会籍卡”,构建了“会员+”的新理念。通过住前、住中、住后全流程的会员运营,实现了25%的高等级付费会籍规模增长和20%的付费会籍收入增长。

锦江国际集团的“锦江荟”会员平台也在今年暑期推出了近30款文旅活动,月活跃用户规模提升了近15%。

对比之下,亚朵的会员策略则更为超前,从“经营房间”升级到了“经营人群”。

早在三年前,亚朵就推出了ACARD会员体系,将会员权益从住宿延伸至阅读(竹居书屋)、健身(与Keep合作)、咖啡(与永璞咖啡合作)乃至出行等多个高频生活场景。这使会员身份在非住宿期间依然具有高价值,有效提升了用户黏性。

借助这套会员体系,亚朵成功地将住宿客户转化为其零售品牌“亚朵星球”的消费者。在客房内体验产品后,会员可以直接用积分或会员优惠价购买同款深睡枕、床品,实现了“体验-信任-转化”的模式闭环。

基于此,主流酒店集团正通过"向上游供应链要效益"与 "向下游会员体系要忠诚" 的双轨战略,系统性地重塑商业模式。它们不再甘于充当OTA平台上被比价的标准化产品,而是通过打造自有核心产品力与沉浸式会员体验,将住宿空间转变为了与消费者建立直接、深度连接的起点。

04

结语

年轻人在国庆假期选择睡帐篷、躺在私家车中,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消费选择,而是传统酒店业商业模式亟待转型的最直接缩影。它清晰地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依靠人口红利、规模扩张和节假日涨价就能轻松盈利的黄金酒店年代,已经一去不返。

行业进入“集体捡钢镚时代”。无论是摆摊卖包子的五星级酒店,还是被迫降价讨好加盟商的连锁集团,都不得不放下身段,在每一个可能的角落寻找最大利润空间。同时,危机也正催生着行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酒店的竞争维度,已经从单纯的地理位置、客房数量和节日溢价,跃迁至供应链效率、会员忠诚度与品牌情感连接的综合较量。

因此,表面的“捡钢镚”,实质是一场价值链的重构与重生。

酒店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住宿节点,而是成为整合了产品、内容、社群与体验的复合型平台。未来的赢家,未必是房间最多的那一个,但一定是能最高效地整合供应链、最深刻地理解和满足用户需求,并能与消费者建立最强情感纽带的那一个。这条转型之路注定伴随阵痛,但这也是中国酒店业穿越粗放增长、迈向价值回归,从渠道依赖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分水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另镜”,作者:一琳,编辑:陈秋,36氪经授权发布。

+1
1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关注新经济、新消费、新文娱,洞察具有时代价值的商业见闻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