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工业三季报,轮到中部“上分”了?

城市进化论·2025年10月29日 08:06
工业强则大盘稳

眼下是“十四五”收官决胜的关键阶段,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进入最后冲刺期。

根据各地最新发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肉眼可见,全国工业格局正在加速变化。整体上看,有21个省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跑赢了全国“平均线”(6.2%)。

聚焦经济十强省份,有8个省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其中河南以8.4%的增速领跑,湖南以7.8%的增速与山东并列第二,湖北增速7.7%,居于第三位。

经济十强省份以外,安徽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位居全国第四。靠着工业高增长,安徽不断缩短与身前省份的经济差距,成为冲击“十强”的最有力挑战者。

此外,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和辽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却呈现截然相反的走向——吉林以8.4%的增速与河南“并排跑”,辽宁则以2.2%的增速居于全国末位。

值得一提的是,刚刚发布的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提出要“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此背景下,各省份的产业发展逻辑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1

求“新”

新能源汽车作为最热门的产业赛道,正不断影响着经济大省间的工业竞速格局。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河南GDP为48867.57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高出全国2.2个百分点,在经济十强省份中领跑。

其中的关键动能正是汽车产业。

“前三季度,全省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4.6%,充分彰显‘主导作用’。”河南省统计局工业处处长赵清贤在解读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数据时表示,河南五大主导产业增速全部高于规上工业,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20.0%的增速位居第一。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增加值增长19.3%,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增加值增长26.2%,增速在河南28个重点产业链中位居第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下,前三季度,河南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创下2022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河南围绕新能源汽车这一新兴产业,先后招引比亚迪、宁德时代两大龙头企业落地投产,带动当地新能源产业站上新台阶。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河南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8.7万辆,位居全国第11位。虽暂时在前十之外,但也仅比前一位的广西少1.7万辆。

实际上,靠新能源汽车走出工业高增长的省份早有先例,最典型的是安徽。

上世纪60年代,江淮汽车打造出“皖产第一车”,揭开安徽汽车工业大幕。如今,安徽集聚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不断冲击全国汽车产业的固有格局。

超前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增长红利。今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240.44万辆、121.63万辆,两项指标双双超过广东、稳居全国第一。

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是安徽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缩影。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安徽GDP为39770亿元、居全国第1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位居全国第四,高于经济十强省份。

若拉长时间线看,“十四五”以来,安徽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高于安徽的全国GDP位次。不久前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安徽官宣“历史性迈入‘全国工业大省’行列”。

凭借强劲的工业动能,安徽正在不断缩短与身前省份的差距,成为经济十强省份的最有力挑战者。

2

求“变”

工业大省山东、湖南也在前三季度展现出了强劲增势,同以7.8%的规上工业增速在经济十强省份并列第二。同期,山东、湖南分别实现GDP77115亿元、40240.56亿元,增速分别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

从工业结构看,装备制造业成为两省工业增长的共同引擎。先看山东,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0%,高于全部规上工业4.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其中汽车、铁路船舶、电子行业分别增长17.0%、14.9%、16.6%。

再看湖南,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4%,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长3.7个百分点。细分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14.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5%。

不难看出,山东和湖南的工业底色都偏传统。近年来,无论是山东的钢铁、石化,还是湖南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都或多或少面临下行周期或需求“天花板”。这也意味着,相比安徽等以新兴产业见长的省份,山东和湖南亟需通过新旧动能转换,找到新的工业增长点。

放在全国来看,传统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强调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

当前,“数智化”已成为鲁、湘两省工业转型的重点领域。山东依托完备的工业体系,于今年5月发布《关于加快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案》,明确到2027年,培育20个服务垂直行业的基础级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50个以上可复制推广的标杆应用场景,推出100个以上融合示范典型案例。

在顶层设计驱动下,山东工业动能加快释放。日前,山东省政府新闻办表示,“十四五”以来,山东每年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5.1%,国家级智能制造工厂数量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10月28日,湖南制造业“龙头”企业三一重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上市仪式上,三一集团轮值董事长、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表示,公司将持续推进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三化”战略。

2025年上半年,三一重工呈现了营收、净利润双高位数增长态势。放大观察视野,在智能化转型效应下,今年1-8月,湖南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3%,39个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实现盈利,企业效益改善明显。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接受城市进化论采访时表示,“相比粤苏,山东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制约产业发展。湖南此前经济增速也一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两个省份都需要继续加强数智化转型,推动产业进一步升级。”

3

求“解”

纵观全国,前三季度共有十个省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未能“跑赢”全国平均水平,这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辽宁,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2.2%,在全国各省份中垫底。

作为东北振兴的排头兵,2023年辽宁省经济增速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国水平,2024年继续赶超全国。但工业短板对经济的掣肘不容忽视——2024年辽宁规上工业增速为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2.7个百分点。

到今年前三季度,辽宁与全国在工业增速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至4个百分点。同期,辽宁实现GDP24283.9亿元,同比增长4.3%,比去年全年减慢0.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则走出了一条强势复苏的增长曲线——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6.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同期,吉林GDP为10832亿元,同比增长5.3%,比上年全年加快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吉林省八大重点产业均保持增长,其中医药产业、信息产业和石油化工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分别同比增长17.1%、15.0%和11.0%。食品产业和冶金建材产业也分别增长8.6%和7.3%。

在高端制造领域,前三季度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5%,城市轨道车辆产量同比增长54.7%,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此外,吉林省投资结构同步优化,前三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7%,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3.4个百分点,为未来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秦尊文表示,吉林在信息产业、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化工、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持续突破。而辽宁传统燃油车产业受冲击较大,新旧动能转换速度相对滞后。

事实上,早在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时,辽宁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辽宁工业持续承压,传统燃油车占比较大,新能源汽车占比偏小,受市场对新能源汽车需求增加影响,传统燃油车生产企业受到一定冲击;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等因素影响,冶金、石化等传统行业下行压力加大。

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在辽宁省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4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为60.0%。其中,汽车制造业下降5.4%。分产品来看,64种重点产品中有28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增长面为43.8%。其中,汽车59.6万辆,下降10.1%。

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辽宁省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以“人工智能+制造”赋能产业发展,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石油化工、船舶制造、钢铁冶金、航空装备等重点打造8个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产业集群。

按照全年规划,辽宁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目标在4.5%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作者:刘旭强,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亿纬锂能Q3经营性利润同增51%,48GWh出货稳占半壁江山,2026年盈利弹性释放。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