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退货,退到无路可退
“同行调侃说,现在转化率客单价都没有涨,但是退货率每年还在涨。”8月22日,茵曼品牌创始人方建华(视频号ID:茵曼老方)发了一条短视频,痛诉电商行业退货乱象。
这条视频很快引发人们广泛的共鸣。根据亿邦动力调查,今天许多商家的退货率动辄50%以上,有些甚至一度高达60%至70%。退货率越高,运营成本也会越高,商家为保利润会将其打入价格。同一件产品,一旦提高价格,会降低性价比,也推高退货率。
但显然,高退货率已不是简单的运营成本问题。退换货是平台和商家为取信消费者而推出的售后保障,从最初的“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到如今的“仅退款”和“闪电退货”等,似乎成了催生“羊毛党”灰产的温床。
与此相关的荒诞案例,可谓层出不穷。有网红自曝贴身试穿衣服后,可利用平台规则退货;有人利用AI生成虚假的货物破损证据诈骗,更有甚者用假退货单号诈骗上百万元。其苦果几乎由商家独自吞下,据称有品牌因退货退款损失上亿。
我们不禁要问:这剂为电商繁荣开出的“药方”,为何最终发展成让行业谈虎色变的存在?退货率之困为何如此难解?平台规则又应如何在商家与用户利益间找到平衡?
天平失衡,退换货从方便走向失控
“7天无理由退换货”,可以说是电商送给中国零售业的一个礼物。它最早是电商平台的规则,后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成为更广泛零售行业售后保障的一部分。
2008年,淘宝推出“7天无理由退换货“举措,推广至化妆品和虚拟物品之外的绝大部分商品类目。按照规则,消费者用支付宝买东西,在签收货物后7天内,有权按照淘宝网相关规则发起“7天无理由退换货”赔付申请;如果申请通过,平台会从卖家支付宝账户里的保证金扣除相应金额赔付给买家。
当时,电商正在快速兴起,许多线下零售并无此规则。“7天无理由退换货“,引得舆论一片哗然。由于大大缩短退换货周期,以及有效协调解决网购的信息不对称和买卖双方的矛盾纠纷,该规则很快便被商家和其他电商平台采纳。
退换货增加,谁来承担运费?
根据当时淘宝平台的规定,卖方过错——如质量问题、商品破损等,则卖方承担;买家主观不想要、不满意,则买方承担。但这操作起来界线模糊,加上平台缺乏证实商品问题的能力。导致当时超过四成订单存在运费纠纷。
2010年7月,推出“7天无理由退换货“两年后,淘宝商城又与华泰财险合作,上线“退货运费险”,对买家和卖家的保费均为5毛钱左右,很好解决了退货运费问题。此后多年,退货运费险几乎成为电商行业标配。
如果说2020年以前,运费险还是一个在买卖双方之间协调的可选项,那么此后就逐渐走向了强制或变相强制。比如,2021年12月,快手电商要求粉丝数50万及以上的主播和商家必须开通退货补运费服务;2023年12月,微信视频号要求旗舰店商家、优选联盟商家和退货率过高的商家开通运费险。
除了针对特定类型商家,多数平台大促期间也都要求开通运费险。比如,2024年“三八”大促,抖音要求参与商品必须包邮,且全店需提供运费险服务;2024年12月,淘宝开启年货节大促招商,要求报名商家必须支持“退货宝”(类似运费险,价格更低)。
此外,运费险的范围也逐步拓宽。2023年4月,京东上线“京东小店运费险”,适用于自然人店铺、个体户店铺,所有实物商品类目均可投保。
几乎同时,中国互联网流量逐渐见顶,争夺存量用户的竞争开始加剧。于是,本应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摆动的天平,终于彻底倒向消费者。于是在“7天无理由退换货“和运费险之外,电商平台开始尝试“仅退款”和“闪电退货”等。
比如一家平台的规则称,用户提交仅退款申请时商家已发货,商家应在用户提交仅退款申请后48小时内进行处理,逾期未处理的,系统将默认商家同意仅退款申请,并自动退款给用户。退货退款过程中产生的投诉和纠纷,会影响店铺DSR评分。
曾经有几年,流量喷涌,市场沉浸于大促带来的狂欢,沉浸于内容与直播电商带来的增长,却忽略了冲动消费与随之而来的退货。潮水缓缓退去,沙滩渐渐展露它坑坑洼洼的胸膛,人们才意识到算法催熟的果子变得酸涩,让人难以咽下。
它终于引发了商家的不满。2024年7月29日,约200多个商家在拼多多Temu广州总部抗议,指责平台仅退款政策不合理。根据当时的说法,无论用户是否属于恶意,系统大概率判定允许退货退款,导致羊毛党盛行。
方建华于2008年创办茵曼,主攻棉麻领域,同年入驻淘宝商城(天猫前身)。方建华在业内交流中注意到,有同行半开玩笑地指出,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2025年部分女装品牌销售实际到账率已然腰斩,转化率和客单价涨幅较小,退货率每年保持个位数增长。“加上恶意钻运费险漏洞薅羊毛的,商家分分钟一个月损失上百万。”
事实上,运费险诈骗由来已久,已形成职业骗保团伙。首例可追溯至十年前——2015年,一被告通过虚假购物投保和申请运费险理赔,共计骗取20多万元赔款。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因为“正常签收的订单带来的利润覆盖了赔钱部分”,运费险诈骗导致的售后损失并不是商家最重视的问题。当时,只有部分超头部品牌注意到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今平台红利潮水褪去,签收订单数大幅降低,导致部分商家利润无法覆盖退货产生的售后成本,该问题才被抬上桌面。
数据壁垒,让“毒瘤”成羊毛党天堂
亿邦注意到,在社交媒体中有关退货和退货率的视频评论区,有不少消费者“吐槽”自己退换货的经历和合理性。其中一个高赞评论说:“衣服收到货不对板,难道不该退吗?”
消费者退换货,情况颇为复杂。亿邦动力就此问题做过分析,高退货率的原因,不乏信息不对称、冲动消费、货不对板、全网比价、冲量刷单等,也有年轻一代“买10件留一件”的消费习惯。(参考阅读《退货率超80%,物流快递只是替罪羊丨亿邦深度》)
在方建华看来,买多件留一件、风格不合适、尺码不准等,都属于正常退货。哪怕部分退货商品被污染,如粘有粉底、口红印导致无法二次销售,茵曼也相信绝大多数用户并非有意或恶意,且这类无法二次销售的正常退货占比很小。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在所有影响消费倾向(消费者收入增加以后,会拿出多少用于消费)的因素中,无理由退货的作用最为显著。特别是服装类商品,边际消费倾向为30%,比平均值高3个百分点(电子产品26%,日用品22%,耐用消费品20%)。
在服装等领域,正是上述边际消费倾向的存在,逐渐演变为“无论为何产生退货,邮费都应由卖家承担”的局面。而平台天平的倾斜,无意之中形成加码之势。
对商家来说,解决高退货率问题,重点在于如何有效识别并减少恶意退换货带来的损失。班牛创始人熊大与亿邦动力分享了他的观察:近年来,品牌普遍反映恶意退货比例正不断上升,占比在5%-10%不等,而恶意退款会给卖家造成约1%-2%的利润损失。
高档运动鞋、高档化妆品等高货值商品,时常遇到黄牛买家“买假退真”,买来正品、退货仿品,正品放二手平台销售,从中赚取差价。有商家说,2025年恶意退货尤其多,有人故意剪坏衣服、骗邮费,他们计算过后发现成本高得吓人。
平台要求极大保障消费者体验,变相要求尽快退货退款,商家也担心退货退款从售后转为舆情问题。恶意退货借此乘虚而入。产生退货单号后立刻退款(三大退款时机之一,其他包括消费者申请退款时立刻退款、退货到仓完成质检后退款),本意是为了满足平台需求和更快为消费者退款,却让一部分恶意买家用假单号薅到真羊毛。
茵曼运营负责人称,针对在茵曼频繁退货的消费者,品牌往往会先核实,如果确认其存在恶意售后,则向平台提供聊天记录、物流证明、商品验货视频等有效凭,经平台审核通过后,将对涉事账号采取限制在该店铺下单的措施。
在与数十个品牌售后团队的深度交流中,熊大发现,为了应对恶意退货,许多团队差点被逼成专业“经侦”了。恶意退货者往往通过注册多个账号,转移注意力,来规避平台的监测。售后人员只能逐个或者用系统核对风险订单的地址与门牌号,以锁定有问题的账号。恶意买家虽会更换马甲,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商家内部,退货退款涉及到客服、供应链和品牌CEO,客服关心履约效率,供应链关心货和款,品牌CEO关心利润。三者之间存在冲突,按住葫芦浮起瓢,也容易被人利用。在茵曼,无论商品是在途还是已签收,只要是发货了的商品被退货,都必须完成入库操作后方能退款,已签收商品退款前,必须由仓库质检入库后退款。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年,市场上出现利用AI生成商品已破损的图片和视频,骗取售后退款;部分恶意买家还会“买2退1”,即在两个平台下单同一款商品,退货时仅上传一个单号。班牛发现,类似的恶意退款,已形成规模和地下产业。
面对日益产业化的恶意退货行为,跨平台的数据协同成为行业的共同呼声。部分商家呼吁平台建立“恶意买家数据库”,甚至试图求助第三方公司协助“预警”恶意买家,但这并不容易。
痛苦自救,狂飙过后必面对“成人礼”
2024年,一位自称患有尖锐湿疣的猎奇网红发视频自曝,网购衣服后不剪吊牌即贴身穿着,利用“7天无理由政策”退货退款。
这是滥用退货政策催生的极端案例。目前,该账号已被封禁,但引起网友愤怒和恐慌,担心商家处理不当,导致下一个买家被感染。
更普遍的情况是,部分消费者和达人穿衣服拍照后,利用“7天无理由退货”规则退货;退回的商品重新入库上架,进入销售流程。2021年出版的《兴趣电商》一书里,作者表示,退回商品在不影响二次销售的前提下,商家每处理一笔退货退款订单,至少赔10元。
这种操作在女装和婚纱礼服等类目颇为常见,逼得部分商家“发了疯”。亿邦动力获悉,今年国庆长假前夕,部分商家采用更大更硬、颜色更醒目的吊牌,装在服装的外侧;消费者不剪吊牌,一定影响拍照和正常穿着,剪吊牌则无法退货。
比脸还大的吊牌,这种“邪修”方法虽然好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品类,也难以避免越来越复杂的售后情况。比如,恶意损坏后退货讹钱、用AI生成已损坏的商品图片和视频并要求退款等。
有些商家甚至开始触碰规则底线。根据亿邦动力调查,消费者申请退货退款后,商家不给详细地址或联系方式,导致快递无法派件;或以“仓库搬迁中”“先不要退货”“退货地址无法收件”等借口拒绝退货;有些商家甚至会将退货地址设为偏远地区乃至海外。
“退货就得寄国外去”,拒绝消费者退货,明显违规。但显然,不合理的退货,已同时逼“疯”了买卖双方。
平台显然不能置身事外,目前已然做出反馈。9月,抖音电商开始治理商家的异常退货地址,商家故意设置异常偏远退货地址,运费差额由商家承担;退货地址不明,抖音电商有权支持订单退款、冻结店铺资金、限制提现、店铺清退等。
平台也在给商家松绑。针对商家苦不堪言的“强制运费险”和“仅退款”,各大平台也已展开治理,陆续取消强制运费险和仅退款等政策。
比如,去年9月,淘宝推出退货宝,订购商家退货成本减少10%-30%。根据相关推算,淘宝全年可为商家降本超20亿元;去年11月,快手废止“退货不退款”服务规则,但并不代表废止“仅退款”,消费者享受该服务前需商家同意。
最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恶意买家,部分平台已推出相关屏蔽功能。2025年5月,淘宝推出“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包括异常退款人群、高退款人群等;拼多多在4月内测挽单工具后,又在今年8月于该工具中新增“屏蔽恶意用户”的功能。
根据亿邦动力的追踪研究,2024年9月至今,各平台推出的退款政策中,直接受益方为商家的,比例已经大幅提升;可能对商家造成一定程度利益损失和约束的政策,也较此前大幅降低。
一部分以前从不计较退货成本的商家,不得不开始“斤斤计较”,同时倡议消费者理性消费。人们意识到,“把买衣服当租衣服”、频繁下单后退货的行为,应该受到抵制和拉黑。但即便如此,对类似账号,茵曼的选择仍为暂不推送推广信息。
方建华也认为,平台对退货问题的纠偏是积极的,但商家面临的核心问题仍未解决:相关政策推出后,退货率无明显下降,退货情况未发生结构性改善。(参考阅读《双11低价新套路:忙晕商家 气死用户》)
熊大建议,未来平台可以在规则和工具层面,给予信誉良好的品牌更多“自主治理”的权限,以应对确认的恶意行为,例如延迟退款、拒绝发货等。
十多年前,淘宝出现职业差评师(恶意差评敲诈勒索商家),平台及时出手允许商家主动关闭交易,如今恶意买家引发众怒,平台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眼下正是双11,高退货率的纷争仍然没有平息。它不再是一个可以靠流量增长掩盖的运营问题,而是关乎商业模式健康、市场规则公平乃至诚信体系的系统性挑战,更是一个行业高歌猛进后必须直面的“成人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邦动力”,作者:张从容,36氪经授权发布。















